张金超:南方政府与巴黎和会——以代表问题为中心的探讨作者:文章来源:《澳门理工学报》2014年第2期更新时间:2014年11月27日摘要:以往学者在研究巴黎和会中国代表问题时,多着墨于北京政府派出的陆征祥、顾维钧等人,而对南方政府代表王正廷、伍朝枢关注不够。
北京政府公布出席和会名单后,遭到南方政府抵制。
王正廷未经南方当局同意,径然加入代表团赴欧参会。
伍朝枢纠结于“全权”资格,始终未能进入代表团的权力中心,致使其在和会上未能发挥作用。
王、伍间既有矛盾,又有合作。
出席和会的中国代表一致对外,为树立中国政府的国际形象做出了努力,而他们群体亮相世界舞台,自此名声大噪。
关键词:南方政府巴黎和会伍朝枢王正廷代表议题上的南北之争1917年9月广州军政府成立,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次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北京政府驻法公使胡惟德收到通知,协约国即将召开会议,商谈对战败国的和平条件。
①年底,北京政府拟派遣外交总长陆征祥、驻法公使胡惟德、驻英公使施肇基、驻美公使顾维钧、驻比公使魏宸组组成中国代表团。
1919年1月22日,正式命令发布:“特委陆征祥、顾维钧、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组充任赴欧参与和会全权委员”。
②名单中,由王正廷替换胡惟德,其余不变。
此决定招致各界、尤其是南方政府的强烈反对。
皖系拟运动政府委派梁启超任和会专使,但未成事。
后来仍屡提此议,竟至运动商人支持梁启超,据称,“梁不日来沪,嘱速筹备开会欢迎并电北京反对陆征祥为专使,其意盖欲排去陆氏而欲为专使”。
③至中日密约事件发生时,更积极主张撤回陆征祥,以梁启超任代表团领袖。
④南方政府方面,岑春煊对北京政府的独断主张予以驳斥:“现在南北尚未统一,此项代表团,必须足以完全代表全国,方有发言价值。
目下国内和平,正在磋议,欧洲和会,为期已迫,势难待统一后,方议派遣。
”但反对派陆征祥为专使,“以北方事前未来征求同意,遽自独派,是置西南于不顾,要求驰电反对陆使,以明其非能代表全国。
”解决办法应为南北会同遣派代表,各派若干人,“此双方合派人数,北方正式发表,同时南方亦正式发表,如需国会通过,亦可使北方指定之代表经南方任命,南方指定之代表亦经北方任命。
照此方法,对内则法律、事实既能兼顾,彼此体面亦获顾全。
外则参与和会,南北确能一致行动。
又此间所派之人,当选其资望素孚,而又最稳健者,必为中外所欢迎。
”⑤军政府拟派孙中山、伍廷芳、汪精卫、王正廷、伍朝枢为代表,因“伍秩老系自始即主张与美一致之人……先生素与美人相善,且外交信用素着。
汪精卫乃最初回国运动参战之人,王儒堂现已在美,伍梯云则于此案始终明晰,故此五人均各有所推重。
”⑥此处所言先生指孙中山,王正廷字儒堂,伍朝枢字梯云。
次年1月9日,正式任上述五人为欧洲和议专使,与北京政府分庭抗礼。
⑦南方舆论界有论者指出,“兹事体大,军政府当切实表示意见,或决定对付办法,不能听北廷独断妄为也。
”陆征祥是否配为专使,尚属疑问,因为“《大陆报》曾主张中国最适于此任者,莫如伍秩庸博士,则陆之不惬于外人可知矣。
”陆只能代表北京政府,并无代表全国之资格,“以万国和平大会之尊严正大,于中国前途关系,至为重要,我乃以不完全之代表列席期间,不贻笑友邦,羞辱国体乎?《京津泰晤士报》对此极为非难,美公使亦有质问,则外人代为我深致不安,我军政府岂可默然无所主张乎?”⑧有论甚至对陆征祥发起人身攻击:“此事实万无承认之理由。
盖以陆氏自袁氏专政时代,即窃据外交总长。
袁氏帝制自为时,且曾充国务卿,劝进最力……陆氏自长外交以来,若蒙满藏各处之外交,举无不丧权辱国,且曾经国会投以不同意票,足见国民对于陆氏不能胜任外交已为多数人所承认。
”选派外交代表,必须经国会同意,此次议和代表,责任重大,未经合法议院的同意,更是违背法律,“故陆氏之赴法出席和平会议一事,吾人无论如何,断不能承认。
”⑨军政府拟任命的五位专使中,孙中山在上海专事著述,明示不愿出任。
⑩伍廷芳年迈,行动不便。
能赴会的,只有汪精卫、王正廷和伍朝枢。
汪公开表示不愿前往:“此事关系我国前途,至重且大,弟虽无似,何忍恝然”,民元曾宣言不做官吏,“今兹若以特使赴欧,有类似官吏之嫌,与平日宣言显成反对。
”(11)对南方政府任命的专使,北京方面亦有异声,胡惟德就公开反对。
(12)至1月24日,军政府改委王正廷、伍朝枢、王宠惠为出席巴黎和会特别专使,“然此时和会已开,北京政府所派代表亦已正式出席,上述方案遂不了了之。
”(13)王正廷赴会引致的风波尽管遭到南方政府的反对,陆征祥仍于1918年岁末率中国代表团由沪启程赴美,再搭乘“华盛顿号”轮船横越大西洋抵法。
陆赴欧之际,曾受徐世昌之命致电南方政府,询问是否派代表一致赴欧,但遭拒。
(14)先是,1918年8月,作为南方军政府参议院副议长的王正廷与郭泰祺、陈友仁等,衔命往美,阐明军政府的护法宗旨,希冀获得美方承认。
孰料王正廷在美却接受北京政府的任命,与陆征祥会合后前往巴黎出席和会,据称:“(北京)政府将加派王正廷氏为赴欧专使,前两日已有喧传”,北京国务院为此致电驻美顾维钧公使:“此次派员赴欧参与会议,关系綦重,主座以王君正廷法律外交夙着才望,兹特派为专门全权大使,务望就近敦聘,所有委任证已径寄尊处,并请转交。
”(15)也有论指出,旅美的王正廷知道军政府未得到国际承认,“其所任之和会代表,亦仅有虚名,则透过青年会总会会长穆德之推荐,由驻京美公使与徐世昌接洽,冀分得北政府和会代表之一席。
”(16)作为南方政府的官员,接受北京政府的任命,在同僚们看来,显属大逆不道,不合官场伦理。
顾维钧如是忆及:“郭泰祺博士和陈友仁先生显然对于他们的政治伙伴王正廷博士不辞而别随陆总长赴法一事大吃一惊、极为恼火。
他们的声明不承认王正廷博士是中国代表团内南方军政府发言人的说法,后来到达巴黎的汪精卫先生、伍朝枢博士等其他广东军政府领导人又不止一次地证实了这一点。
”(17)王正廷出席和会的消息甫经传出,反对之声不绝于耳:“查王正廷本参议院副议长,代表军政府办理外交职务未终,遽膺伪命,一夫失节,全体遗羞,既为护法罪人,即属民国叛逆,应由贵院提议除名,并通电各国,申明王正廷之任务为无效,一方即致电美国取消前命,免留民国历史上之污点。
”(18)将王氏未经军政府同意,遽然赴欧表述为“志节”问题,实为多数南方阵营的心声。
舆论方面,口诛笔伐。
有媒体追踪陆、王接洽情形,称陆一行“二十九日晚抵纽约,美政府已备五万八千吨之船于三十一日开往法国……在美时,与专门大使王正廷晤谈之后,即与偕行。
”并披示了王正廷致北京政府的函电内容,“声明一俟陆使抵美即同赴法。
”(19)有论甚至认为王随陆征祥出席和会是“最骇听闻之事。
”(20)代表团抵法后,列强忽然食言,规定“美、英、法、意、日五国各派代表五人,英国之各属地及印度另派代表,如澳洲、坎拿大、南非洲及印度派代表二名、新西兰派代表一人,巴西派代表三人,比利时、中国、希腊、波兰、葡萄牙、捷克、斯拉夫、鲁满尼亚、塞尔维亚各派代表二人,暹罗、古马、奎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等派代表一人。
”(21)经争取,最后允准中国五名代表可轮换出席。
为此,中国代表团在1月17日举行了一次“排座次”的会议,议决顺序为:陆征祥、王正廷、施肇基、顾维钩、魏宸组。
军政府不满意王正廷的做法,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木已成舟,最终还是予以默认。
伍廷芳曾接王正廷与伍朝枢来函,转给吴景濂、林森、褚辅成等人,函称:“顷接王、伍特使来电一通,兹译录一份,特送台鉴。
”(22)从称谓上来判断,显然,是承认了王的代表地位。
王正廷随后与军政府之间保持着互动。
2月12日,军政府电王,令其“照约宣言,以维主权。
电末请将最近交涉真象达知,以释疑念。
”(23)王秉此意,多次向粤方汇报和谈进展情况,曾称:“廷于一月五日、三月三日邮上报告书二通,谅均达左右矣。
自是而后国际间变迁更剧,虽驰电奉告,瞬成陈迹,故除关紧急者已陆续电闻外,函告迟迟。
职此之由,尚祈原恕。
兹将月内所经各件为诸同人陈之。
”报告分“国际联合会”、“和会各种委员会”、“和议草约”、“我国要求案”四部分。
(24)4月30日,再电称,对于日本试图攫取德国在中国的权益,谓“代表同人闻此甚愤,方设法抗议”。
(25)5月3日,又通告和会不利消息,称“廷自维奉职数月,徒竭笔舌之劳,未获桑榆之效,负民辱命,咎实难辞。
惟有电请开去全权,并付惩戒,以重责任而谢国人。
”(26)6月27日、28日,王正廷迭电广州,说明中方代表将不会在和会上签字。
(27)伍朝枢于代表资格上的纠结军政府公布代表名单后,就伍朝枢赴法的资格问题希望通过江苏都督李纯与北京政府交涉,以图转圜。
岑春煊、伍廷芳电李纯称:“梯云久历外交,具有专长,对于欧会尤愿驱策,仰恳转陈北京当轴,特为派充此席,藉以折冲樽俎,为国服务,俾得前往列席于欧会,不无裨益。
且梯云报国心切,果能邀允,当不虚此行。
”李纯将岑、伍来电转致北京,北京政府很快答复:“伍君梯云才具优长,中外景仰,国际联盟会举行在即,一俟议决,即当延揽。
”(28)只谓“延揽”,对伍赴欧的身份并未有明示。
北京政府国务总理钱能训又致电伍朝枢,希其能赴欧赞襄陆征祥:“执事于外交久着才望,元首素所倚重,子欣总长濒行时亦亟盼惠然一行相助为理,此事关系至重,务望不吝赞助,俾对外交大计匡益有资,实为国家之幸。
”(29)函电避重就轻,对伍朝枢赴欧的身份仍然讳而不谈。
伍朝枢于1918年11月15日经香港赴上海,接洽南北议和事宜。
(30)12月初,钱能训来电,催促伍朝枢出席巴黎和会。
(31)12月10日,伍朝枢复电钱氏,指出南北时局尚待统一,此时若纯由北京派遣代表,于事实上既不能代表全国,于法律上亦有问题,难获国际上的承认,发言亦无充分力量,“双方会同选派代表最为适当,办法便如北方派若干人,南方亦派若干人,此项会同遣派之人数,北京正式发表,南方同时亦正式发表,如须国会同意,则使北方遣派之人由南方任命,南方遣派之人亦由北京任命,似此则对内于法律事实既能兼顾,双方体面亦可两全,对外则以表示我国参与和会,南北确能一致行动”,至于自己,“恐难肩此重任,况在派遣办法未决以前,个人勉强附骥,于对内对外均无裨益”。
(32)24日,再电北京政府:“承委赴欧,定于俭由沪启行,惟一切办法仍祈示”。
北京政府立即致电已赴南京的议和代表施愚,令即赴沪与伍朝枢接洽。
(33)施愚于27日回电北京:“当于本日夜车赴沪,接洽情形如何,俟抵沪与伍氏晤谈后再行续陈。
”(34)二人会谈后,伍朝枢表示,“施君鹤雏莅沪,转述尊情,并秀帅(李纯)亲函,仰承推重,惭悚曷极,当即日束装启行。
”(35)伍于次日并未动身,因“施氏赴沪已在二十七夜间,接洽事宜甚多,故二十八日之船开行,伍氏不及搭乘,二十九日特电政府呈明缓期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