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社会老龄化问题研究报告

关于社会老龄化问题研究报告

关于社会老龄化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人口老龄化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我们大致了解到,如下信息:
综上可见,这个地区60岁以上人口大致占人口总数的7.9%,已十分接近国际老龄化标准。

同时,我们了解到了两个普遍问题。

一是老人年龄普遍偏高,同时相当一部分老人没有生活自理能力。

这给他们的子女带来了许多负担。

有条件的家庭一般是聘请保姆,条件相对较差的家庭只能消耗很有限的精力、尽自己所能来进行照料,有的老人甚至只能进敬老院。

二是老人的生活负担也相当重。

因为许多家庭家中父母都是全天上班的,他们的子女只能由爷爷奶奶来照看,许多老人都因此十分疲惫,但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

同时,社会老龄化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如老龄人口的增长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被抚养人口的增加必将加重劳动人口的负担;伴随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化,必将影响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使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量增加,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负担;人口老龄化要求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认为,一方面,应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兴办社会化养老事业。

社会化养老主要包括:一是投资主体多元化。

要改变过去主要靠国家和集体投入这种单一的投资渠道,形成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多渠道投资,多种所有制养老机构共同发展的局面。

二是服务对象公众化。

过去福利机构只面对“三无”老人、“五保”老人,今后要面对全社会的老年人。

三是服务形式多样化。

过去对“三无”老人基本是供养,今后要有多种形式的服务,特别是通过上门、包护、日托等各种社区服务的方式为家庭提供支持。

四是服务队伍实现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

同时,还应该推动医疗卫生机构积极为老年人提供卫生服务。

作为老年人,身体素质不高,容易患病,这就要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为老年人提供卫生服务,来减轻赡养方的负担,减小社会影响。

第三,应该加强老年福利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强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营造有利的居家养老支持环境。

要制定落实各种优待政策,如对百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给长寿补贴;老年人持户籍所在市的《老年人优待证》,可在省内其他地区享受当地除公用交通工具以外的各项优待服务;城镇老年人不承担社会性集资和其他社会性劳务负担,农村老年人不承担义务工、不缴纳各种集资费;对涉老案件,各级法院要优先受理、优先审理,老年人因合法权益受侵害提出诉讼,交纳诉讼费确有困难的,可以缓交或减免,需要律师帮助又无力支付费用的,可以获得法律援助等。

最后,需要政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在全民中进行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我相信如果全社会能够充分重视社会老龄化问题,社会各方面能够积极按照要求实行,应该是能够缓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的,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