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探析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探析

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成绩:评语:阅卷教师:阅卷时间: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的问题1.人口老龄化使家庭养老问题突出2.人口老龄化加重我国经济负担3.人口老龄化存在的社会保障问题4.人口老龄化老龄伦理问题越来越突出三、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建议1.实行与人口协调发展的经济战略2.完善新型养老保障制度3.完善老年人福利的法律保障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探析摘要: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影响着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解决老龄化问题有利于加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制度;政策;保障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所谓人口老龄化,就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上升的过程。

按照国际上的标准,年龄为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的,称为老年人,而这个阶段的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同时14岁及以下年龄人口占人口比重低于30%并逐渐缩小,即可看作进入了老龄化时期。

在当代世界,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的日益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口老龄化已经是一个受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般地,人口老龄化最先产生于发达国家,它是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和科学技术进步等的必然结果。

而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庞大,加之人口老龄化的情况愈发严峻,导致我国由人口老龄化引起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更为突出、更为复杂。

据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1.26亿增长达1.53亿人,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

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高达3.2%,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

在2005-2010年期间,中国0-14岁人口逐年下降,2010年0-14岁人口更是达到近十年最低值,约为22259万人。

也就根据这样的趋势,在2015年中国0-14岁人口为22681万人,15-64岁人口为100347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434万人,总的来说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

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

虽然我国当前实行二胎的人口政策,但,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的日益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生育欲望也逐渐降低,新生人口增长较慢,老年人口增长加快。

我国人的口老龄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而且在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国仍缺乏完备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政策体系和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等制度,形势十分严峻。

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和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

我国不仅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又根据上文的数据显示可知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老年人口增长加快的国家。

到205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增加到4.3亿以上,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3%,占亚洲的35%,比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老年人口总和还多。

2)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据数据资料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年均递增3%,远高于总人口的1.68%,这远远高于欧美等国,而且也略高于日本。

在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由7%到14%所需的时间,法国用了115年,美国用了68年,英国用了45年,而我国大约只要27年。

3)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男女数量差距大。

人口学中认定,60-69岁尾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为中龄老年人口。

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每年以5.4%的速度增长,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

高龄人口丧偶和患病的机率高。

而且,高龄女性多于男性。

4)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口未老先富。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而且收入差距较大。

我们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人均GDP才为800美元,而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人均GDP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

虽然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较快,但,就发达国家来说,他们是先富后老,我们则是未富先老。

5)地区间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的迁徙率相对国外来说极低,地区间的人口分布不平衡,老龄化程度差异也较大。

在东部经济发达的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普遍低于东部。

此外,乡村由于大量劳动力外出,老龄化人口大大高于城镇。

乡村的老龄化人口就占了70%左右。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的问题1.人口老龄化使家庭养老问题突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杜鹏提出高龄老人的病残率较其他老人更高,需要的关心照顾程度较其他老人也更多,高龄老人是老年人中最为脆弱的群体,是解决好养老问题的重难点。

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新增长100万高龄老年人口,这种大幅度增长的态势将持续到2025年。

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增速加快,比重增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家庭模式中传统三世同堂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家庭趋于小型化,加之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子女陪伴父母的时间变少,使得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渐弱化。

据最新调查显示,预计到2020年,独居老人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将成为老年人中的“主力军”。

北京大学袁方教授认为解决中国老龄化的问题单靠哪一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各方努力,需要国家、社会和家庭相互结合。

如今的家庭结构模式大多数为传统的“4-2-1”家庭,即四个老人,夫妻双方,一个孩子,意味着两个子女要承担赡养四个老人的义务,这无形中加重了家庭成员的养老负担,并且受西方文化的冲击,我国传统的家庭观念正在逐渐淡化,家庭养老功能也在弱化,老年人的物质和情感需求得不到相应的满足,而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严重,农村大量中青年劳动力去往经济更发达的一、二线城市发展,使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农村高龄老人养老问题严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乡发展不均衡,我国的养老问题遇到瓶颈。

2.人口老龄化加重我国经济负担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龄人口的供给支付额度对人口比例较小的青壮年形成极大的压力,社会财富创造与现代化建设无法满足老龄人口的快速发展需求。

从而导致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问题产生较大的矛盾,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无法满足老龄人口的抚养需求,很多地方财政出现赤字。

从实质上来看,人口老龄化程度并不是社会经济压力的决定因素,但老龄人口保障必须有着充分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资源。

但我国当前的情况仍不具备足够的经济基础和社条件,所以老龄化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

相关学者预测,我国在未来40年内会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也是经济压力的高峰期,社会发展会受到空前的压力。

3.人口老龄化存在的社会保障问题1)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稳定的影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资源的日渐紧张使得社会经济不断震荡,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城镇化进程促使我国农村的劳动力不断转移向城市范围,大量人力资源的聚集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城市缺乏青壮年群体的不足,但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资源紧张、就业压力、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都受到较大的冲击。

同时由于农村生产力的大量转移,使农村生产力日渐匮乏,从而呈现出严重的空巢现象,很多农村老龄人口缺乏生产能力和生产技能,经济收入极其微薄,加之老年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大,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不到位,很难有效解决农村老龄人口的赡养问题,从而导致社会贫富阶级矛盾的加剧,造成社会公共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潜在的威胁。

2)城乡差异明显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国一直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致力于推进城乡社会保障的均衡协调发展。

但由于长期以来城乡发展的不协调,农村的社会保障仍然明显落后于城市。

养老保险方面,城镇大部分老年人是离、退休职工,以保障性收入为主要来源,基本上可以保证晚年衣食无忧;而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却不容乐观,大部分老年人还是要靠家庭和土地养老,在一些贫困的山区,有部分老年人即使年近古稀却还是要承担起繁重的农业和家务劳动,更有甚者还要抚养自己的孙子孙女;医疗保险方面,农村医疗设备配置不齐,基礎设施力量薄弱,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较差,时常出现误诊误断的情况,这在我国中西部等边远贫困地区尤为突出;社会救助和福利方面,城市老年人社会保障福利待遇明显要高于农村,老年人协会、敬老院等保障设施也比较齐全,老年人文娱生活更加丰富。

3)人口老龄化对文化的影响我国文化自古推崇孝道,百善孝为先,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浓重的尊老思想。

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龄人口日渐增多,而青壮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大多为独生子女,在赡养、关怀老人方面普遍存在着力不从心的情况;加之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大形成普遍的物质至上的价值观,导致养老从以往的“用心”逐渐转变为“用钱”模式,传统家庭观念中赡养父母的思想逐渐转变为用物质、金钱供养老人的思想。

这种情况的普遍存在使我国传统文化中“孝”的精髓与经济资源挂钩,导致我国5000年的“孝道”文化逐渐歪曲、遭受极大的挑战。

4.人口老龄化伦理问题越来越突出1)代际公正危机老年人的政治参与权弱化、分配不公平,偏离代际平等。

一方面,虽然目前中国老年人依然享有相应的政治参与权,但这种参与权在实际操作中已经丧失掉效力,老年人在社会事务和自身事务上缺少相应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在中国现有分配制度的支配下,身体和生理上的缺陷导致老年人在分配当中处于劣势地位,老年人的利益容易遭到忽视,造成“老无所养”。

2)老年人价值被忽视随着价值评价标准过多的往经济层面转移,对老年人社会价值的认定大多考虑的是其经济价值而忽视其精神价值的重要作用。

老年人与年轻一代之间的代际价值观分裂,老年人思想和行为的创造能力得不到年轻一代的尊重和认可,年轻一代甚至对老年人思想和生活方式进行彻底否定。

3)老年人精神养老的伦理缺失人作为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体,既有生理需要又有精神需要。

目前,中国的老年人生活保障基本可以实现,但在精神赡养上尚有不足,甚至是缺失的。

主要表现为:歧视老年人现象屡见不鲜、物质供养代替精神赡养、“空巢老人”的伦理困惑、家庭养老中违背老年人的意愿、孝顺心态逐渐丧失等等。

三、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建议1.实行与人口协调发展的经济战略如何较好地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这个问题从近几年来就一直是国内许多专家研究的难题,而经过多年来对社会人口老龄化现象的观察和探究,已经初步地提出了一些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建议。

从战略发展方面,应该实行与人口协调发展的经济战略。

由于受到人口老龄化冲击,我国经济社会负担加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