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小儿推拿治疗便秘以及常见穴位的学习
小儿推拿治疗便秘以及常见穴位的学习
【功效】通关开窍,镇惊安神,升阳举陷。
【应用】* 治疗昏迷、惊风、抽搐多用掐百会;* 治疗烦躁、肝阳头痛按揉百会;* 治疗虚证之目眩、遗 尿、脱肛、虚脱久泻可用按揉法,亦可用灸法救脱。
七、印 堂
印堂
【定位】 在头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 中。
【操作】 用拇指甲掐或按之,掐按后加揉。 掐按3~5次,揉20~50次。
三、乳 旁☆
乳旁
【定位】 乳头外侧旁开1横指(0.2寸),左右 两穴。
【操作】 用拇指或中指指腹按揉,称按揉乳旁。 按3~5次,揉30~50次。
【功效】 理气宽胸,止咳平喘,降逆止呕。
【应用】 按揉乳旁可治疗肺系疾患之咳喘,常 与按揉乳根、膻中、肺俞、天突合用;若呕吐者, 多与推板门等穴合用。
四、乳 根☆
继用食、中、无名指并拢,以三指指腹从小儿胸骨 上窝向下直推至胸骨下角30~50次,称直推膻中;
膻中
接着用食、中指分开,以两指腹按压小儿一至五肋间的前 正中线与锁骨中线之间的部位3~5遍,称按压肋间。
以上四部操作,称“推胸法”。 【功效】 宽胸理气,止咳化痰,降逆止呕。
【应用】 膻中穴为气之会穴,居胸中,胸背属肺, 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气喘、咳嗽、呕逆均有效。
小儿推拿对于宝宝来说,也是一种爱的抚摸,宝宝洗澡后,在 温暖舒适的房间里,听着柔和的音乐,妈妈双手温柔地抚触宝宝, 不仅治疗便秘的过程,更是妈妈和宝宝每天最享受的亲子时光。
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 小儿推拿常用穴部
在小儿推拿穴位中,除了运用十四经及经外奇 穴外,还有许多特定的穴位。
这些特定穴,分布于全身各部,且以双手居多, 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
特定穴穴位形状不仅有“点”状,而且还有 “线”状和“面”状。
我们现在以 刘氏小儿推拿为例子,常用穴部50余个, 其中重点穴部22个:
面头部——天门、坎宫、太阳; 上肢部——总筋、阴阳、脾经、肝经、心经、肺经、 肾经、大肠、 三关、六腑; 下肢部——足三里,涌泉; 胸腹部——膻中,中院,肚脐; 肩背腰骶部——脊,肺俞,龟尾,肩井。
【应用】 肚脐为止泻要穴,对脾胃疾病疗效亦佳, 多用于腹泻,腹痛,腹胀等病症。临床上揉脐、推上 七节、揉龟尾常配合应用,治疗腹泻效果较好。
七、丹 田☆
丹田
【定位】 小腹部中点(脐下2寸与3寸之间)。
【操作】 用食、中两指指腹揉转,揉中加按,称 揉丹田。揉200~300次。
【功效】 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
坎宫
【定位】 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 两拇指置于小儿两眉间,沿眉棱骨上 缘同时向两边分推至眉梢处,称推坎宫,又称头部 分阴阳。20~30次。
【功效】 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应用】* 推坎宫亦为头部常规手法之一。* 主 治感冒、发热、头痛、目赤肿痛等病症。
三、太 阳☆☆
太阳
【定位】 在头部,眉梢与目外眦中间,向后约 一横指的凹陷中。
乳根
【定位】 乳头直下,第5肋间隙中。
【操作】 用中指或拇指的指腹按揉,称按揉乳 根。按3~5次,揉30~50次。
【功效】 宽心理气,止咳平喘。
【应用】 按揉乳根可治疗咳嗽、气喘、气逆等 病证,常与按揉乳旁、膻中、肺俞、天突等合用。
五、中 脘☆☆
中脘
【定位】 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操作】
第四步:揉龟尾2分钟——通气理大肠
位置:尾椎骨最末端,宝宝小屁股的 凹槽内。 手法:让宝宝俯卧,妈妈用手顶住宝 宝尾骨最下端,往上方向按揉,力度 适中,一次约按揉1秒,共揉2分钟, 100-300次。
原理:中医认为,按揉鱼尾穴能够“通调督脉之气”,调整大肠功能,有助于消滞通便。
小儿便秘十分常见,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家长应该引起 重视,但又不必过于紧张。泻药、开塞露等等“杀伤性武器”不 到不得已最好还是别用。小儿推拿的效果经历了数千年历史见证, 值得妈妈们的信任。
补中法具有补脾益气,健胃助运的功能,常用于 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病证。
消导法具有消积导滞,降气通便的功能,用于食 滞不化、脘腹胀满、大便不通等胃肠里实证。
六、肚 脐☆
肚脐
【定位】 腹中部,脐中央。
【操作】 用中指指腹揉转,揉中加按,称揉肚脐。 100~300次。亦可用灸法。
【功效】 温阳散寒,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涩肠固 脱。
肩背腰骶部穴位
一、大 椎☆
大椎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操作】 用拇指甲掐之,掐后加揉,称掐大椎。 掐20次,揉20~30次。
【功效】 解表退热
【应用】 本穴为退热之常用穴,主要用于感冒、 高热、项强等。
二、肩 井☆☆
肩井
【定位】 在肩胛区,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 点连线的中点。
【操作】 用拇指与食、中指三指相对用力提拿 此处的筋肉皮肤,称拿肩井。用拇指指腹按该穴, 揉按结合,称按肩井。拿、按各3~5次。
【功效】 宣通气血,发汗解表。
【应用】 * 临床上多用于治疗结束的总收法(结 束手法); * 亦可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呕吐、惊 风及肩背部疼痛等症。
三、创 新☆
创新
【定位】 第1胸椎棘突旁开2横指处,左右各1穴。
饮食方面,少食多餐,清淡,禁 冰凉冷饮,少零食。
小儿推拿
现推荐一种疗效明显而且绿 色无副作用的方法,只需每天 12分钟,就可改善宝宝胃肠道 功能,缓
• 位置:天枢穴,即与肚脐平行, 往外(腰间)2寸的两个点。
• 手法:让宝宝仰卧,妈妈用大拇 指的指腹按揉天枢穴,1秒揉1-2 次,共揉3分钟,约100-150次。
轻松解决小儿便秘!
便秘是婴幼儿一种常见的病症,饮食不 当、消化不良、缺乏良好的排便习惯等 等,都可能引起宝宝便秘。
目前大多数小孩便秘都是长期不合理的 喂养造成的,喂的过多,吃零食、冷饮 冰激凌等造成肠胃长期受损。有的严重 的小孩经常腹泻,腹泻好了又开始便秘, 反反复复。
治疗宝宝便秘,最根本的方法 是把肠胃功能调整过来,让肠胃发 挥自身原有的功能,而不能一味地 用开塞露,肥皂塞肛门甚至泻药等 方法。
【操作】
1、推太阳(头部手法三) 从小儿眉梢处向后 下方经太阳穴直推至耳门穴,称推太阳,20~30次。
2、揉太阳(运太阳) 向眼方向揉中加按为补 法,(揉5按1为一节),30~90节;向耳的方向揉 中加按为泻法(揉5按1为一节),30~90节。
【功效】 推太阳 祛风散寒,醒脑明目。揉太阳 发汗解表, 祛风止痛。
【应用】* 推太阳亦为头部常规手法之一。* 此穴能 发汗能止汗,常用于外感表证。
男:发汗——揉按左太阳30~90节(耳),揉按右 太阳10~30节(眼);止汗——揉按右太阳30~90节 (眼),揉按左太阳10~30节(耳)。
女:止汗——揉按左太阳30~90节(眼),揉按右 太阳10~30节(耳);发汗——揉按右太阳30~90节 (耳),揉按左太阳10~30节(眼)。
【应用】 揉按丹田对遗尿、尿潴留有一定效果, 临床常与清后溪等合用。
八、肚 角☆
肚角
【定位】 下腹部,脐下2寸,旁开2寸之大筋处。
【操作】 用拇、食、中三指相对用力,提拿穴 处下的少许肌肉组织,称拿肚角。3-5次。
【功效】 止腹痛。
【应用】 按拿肚角是止腹痛之要法,对各种原 因引起的腹痛均有止痛效果;特别是对寒性腹痛、 伤食腹痛效果更显著。本法刺激较强,为防止患儿 哭闹影响手法的进行,一般在诸手法操作完毕后, 再拿此穴。
原理:中医认为,天枢穴是“大肠之募穴”,也是腹部的要穴,主要用于疏调大肠,理气 行滞、消食等,可以治疗宝宝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胃肠道疾病。
第二步:摩腹5分钟——消食导滞、泄热通便
• 位置:以肚脐为圆心,以约 2指宽为半径画圆。
• 手法:让宝宝仰卧,妈妈用 手掌或中间三指,顺时针在 宝宝肚子上缓慢画圆揉摸。 共揉5分钟左右。
【操作】 用两拇指或中指指腹揉转,揉按结合, 称揉创新。20~30次。
【功效】 止咳平喘。
【应用】 揉按创新常用于外感咳嗽、哮喘,临床 多与揉天突、膻中、肺俞等合用。
注:此穴为刘开运教授的经验穴,故名创新。
四、耳后高骨☆
耳后高骨
【定位】 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 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两耳后高骨。 按3~5次,揉30~50次。
【功效】 祛风散寒,发汗解表,止咳化痰定惊, 安神除烦。
【应用】 主治感冒、头痛、惊风,烦躁、咳痰多 等病症。
五、风池☆
风池
【定位】 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 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九、承 浆
承浆
【定位】 在面部,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操作】 用拇指甲掐之,掐后加揉。掐3~ 5次,揉20~50次。
【功效】 止呕止泻,收敛津液,开窍醒神。
【应用】 主要用于惊风、昏迷、高热、吐 泻等病症治疗。
胸腹部常用穴位
一、天 突☆
天突
【定位】 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操作】 用中指端按后揉之,称按揉天突。按 3~5次,揉30~50次。
【操作】 用两中指端按两风池穴,按后加揉, 称按揉风池。 按3~5次,揉30~50次。
【功效】 发汗解表,祛风散寒,通窍明目。
【应用】 按揉风池多用于感冒、头痛,发热无 汗或项背强痛,鼻塞等病症治疗。
六、百 会
百会
【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折耳, 两耳尖向上连线的中点。
【操作】 用拇指甲掐之,称掐百会;或用指端按 揉之,称按揉百会;亦可用艾条灸之,称灸百会。掐 3~5次,按揉20~30次,灸1~2分钟。
位置:位于宝宝背部正中线,由腰部 的最低点的凹陷处,到尾脊骨。
手法:让宝宝俯卧,妈妈用拇指或中 间三指,自上向下,从宝宝腰部最低 点的凹陷处推至尾脊骨,约一秒钟推 一下,共推2分钟,100-3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