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一)前言我国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建设优秀的中小学校长队伍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的关键。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在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全面推行校长聘任制和校长负责制,建立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健全校长考核、培训、激励、监督、流动等相关制度。
”因此,制定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已成为改革与完善我国中小学管理制度,实现教育家办学理想的客观要求。
校长专业标准可以为校长的遴选、培训、评价和绩效管理等标准的制定提供基本依据,有助于校长的专业发展,并使政府、教职工、学生及其家长和社会明确校长的角色期待,从而更有效地参与和监督学校管理。
中小学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是学校的领导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对外代表学校。
校长的基本职责是在上级党组织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或(民办学校)学校董事会的领导下,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全面负责,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校长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有效的领导、教育和管理,以学生发展为本,保证学校的所有工作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确保教育质量,具体包括:校长有责任领导学校教职工,对学校发展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构建学校的愿景和目标,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学校的未来,培育有特色的学校组织文化;领导和管理学校的课程、教学和德育工作,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为学生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运用合适的方法和技术对学校的人员、财务、时间、信息等进行全面管理,建立与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提升学校的组织效能;通过建立和维持与学生家长、其他学校、社区及机构等的广泛联系,为学校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发挥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保证教职工代表大会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二)原则与构建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的制定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以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同校长基本职责的要求相衔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确立校长专业发展目标;为校长遴选、培训、评选和绩效管理等提供专业衡量的框架。
校长专业标准的构建应该以校长的核心目标为统领,以校长的基本职责为依据、充分反映校长职业角色必须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包括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
校长的专业素养要求,是由校长工作的核心目标和基本职责决定的,是校长专业标准构建的基本依据。
在校长的专业素养中,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相互依存:个人素养是职业素养的基础和前提,而职业素养是个人素养的体现和提升条件。
职业素养的六大领域涵盖了校长基本职责的外延,在校长核心目标统领下,个人素养与职业素养共同构成校长的专业素养结构。
个人素养指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应该具备的教育思想、管理理念和价值追求。
职业素养是指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应该拥有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具体包括规划学校发展、保障德育实施、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提升组织效能、协调公共关系等六大领域。
(三) 专业标准1.个人素养标准校长良好的个人素养是实现校长专业化发展和教育家办学理想的前提条件、也是校长达成核心目标和履行基本职责的思想道德基础。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其教育思想、管理理念和价值追求应该符合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并有利于校长负责制的完善和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
(1)教育思想•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取得成功;•提供每个学生平等发展的机会;•具有追求公平而卓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管理理念•遵守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强调民主、平等、参与;•提倡信任、沟通、分享;•鼓励竞争、合作、创新;•尊重学校每个成员的个性;•善于发现和发扬学校每个成员的优点;•勤于和善于听取教师的意见与建议;•时刻保持危机意识。
(3)价值追求•恪守公正、廉洁、效率的行为准则;•维护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的权利;•承认和赞赏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成就;•关注和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注重公正、进取、合作、开放的学校文化的创设;•具有批判精神和自我反思能力。
2.职业素养标准(1)规划学校发展校长领导角色的关键是通过与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职工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一起,融合校长个人的教育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确立学校的发展目标,制定与实施学校的发展规划,以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可持发展。
①专业知识•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规章制度;•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变革与创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学校发展的过程、特点与机会;•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技术与策略。
②专业能力•制定与实施学校中长期发展门标及其规划;•明确学校工作计划及其相应的实施方案;•激励师生发展规划落实的领导力;•保持学校发展规划落实的领导力;•评价与完善学校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方案。
(2)保障德育实施保障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校长必须按照党和政府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力量,努力创设优良的育人环境,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成长。
③专业知识•党和政府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与规范;•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与规律;•课程教学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少先队、共青团、班主任等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艺术和体育对学生良好个性成长的作用;•人文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对培养合格公民的意义;•学校、家庭和社区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与作用;•学生综合评价的原理和方法。
④专业能力•建立学校德育工作组织体系、优化育人环境;•规范、培育与维护教师职业道德的制度与措施;•指导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德育因素;•开发与实施体现优秀文化的校本课程;•组织各类文艺、体育和专题教育活动;•实施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学生的健康人格和良好个性;•开展个性化的德育工作和个别教育;•指导少先队、共青团、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建立完善德育工作监督、检查、考评和奖励制度;•创建学校、家庭和社区有效合作的德育工作网络;•创设以培育人文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恪守道德行为规范;•借鉴其他学校先进的德育工作经验。
(3)领导课程教学校长负有按国家标准设置与实施课程的责任。
校长应当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推行有效的教学活动,实施监督和评价教学的制度与方法,养成学生独立的学习行为与习惯,使之形成终身学习的意愿与能力。
①专业知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设置及其标准;•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原理与构建;•课程实施和管理的基本原则与程序;•有效教学的一般原理与基本准则;•课堂教学行为及其管理的有效方式;•提升学生学业成就的多样性策略;•监控和评价教学的原理与方法;•信息技术对课程教学的影响及其效果;•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与一般原理;•家庭与社区对学生学习质量的影响及作用。
②专业能力•全面落实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及其标准;•确保学校教学秩序达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保障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组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创设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学校环境与制度;•制订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的行动方案;•分析与解释教学质量的数据和事例;•选择达到课程质量标准的合理策略;•创设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条件;•选择与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课程教学改革的政策与资源;•组织与指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建立课程与教学实施状况的评价机制;•形成与实施提高教学质量的激励制度和措施;•研究和借鉴其他学校提供教学质量的制度和措施。
(4)引领教师成长校长负有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和建设教师队伍的主要责任。
校长应当培育促进教师学习的文化氛围,建立与实施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选择与推选、评价教师专业品质与成就的有效方法,引领所有教职工的行为达到专业标准。
校长应致力于自身专业的不断发展,从而有能力承担领导学校的职责。
⑤专业知识•教师专业的性质与特点;•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途径与支持条件;•教师专业发展互助合作团队的意义与策略;•校本培训的策略与方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的组织管理理论与专业知识。
⑥专业能力•创设满足教师专业发展愿望与需求的条件;•建立与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师工作绩效评价制度;•制定与实施激励教师专业成长的制度和措施;•选择与开发校本培训的资源、策略与途径;•形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互助合作机制;•指导与激励教师的相互尊重、理解与欣赏•发现与矫正教师的工作失误与不足;•制定和实施校本培训的制度与措施;•提供教师继续学习的资源与机会。
(5)提升组织效能校长负有对学校进行有效地组织和管理的责任,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管理学校的职能,建立与实施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合理配置学校的各种资源,落实教职工的岗位职责,评估教职工的工作业绩,激励教职工的进取精神与行为,不断提升学校的组织效能。
①专业知识•党群组织和教代会在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学校内部组织的构成、职能与管理规则;•学校组织优化原则、策略与基本方法;•学校涉及的教职工和学生的权益保障;•学校人员聘用、辞退与绩效考核的制度与程序;•学校财务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制度与程序;•学校设施设备安全与使用的制度与程序;•校园危机处置的法律、专业常识与程序;•学校校务公开和信息公开的意义与程序;•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②专业能力•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政策;•构建公正、进取、合作、开放的学校组织文化;•建立民主科学的学校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落实学校各部门与教职工的职责;•依法与按专业标准招聘、续聘和辞退教职工;•明确与落实学校优先发展的事项;•确定与分配教师团队与个人的工作任务;•制订与改善学校设施没备的使用方案;•指导、制订与解释学校的财政预算方案;•推行、评估与改进学校各部门与教职工的绩效管理;•监控、检查与评估学校各种事务及预算的实践效果;•指导与选择信息技术运用于学校管理;•检查与改进学校安全规章制度的实施要求;•制订、演练与评估校园危机处理的预案;•推进与落实学校校务公开和信息公开。
(6)协调公共关系校长负有协调学校公共关系的责任,建立学校与政府部门、学生家庭、其他学校及机构的合作关系,为社区提供必要的人力与物力资源的支持,也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获取机会与资源,创设学校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