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愚公移山答案

愚公移山答案

《愚公移山》专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C )
A.且.焉置土石年且.九十
B.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
C.投诸.渤海之尾诉诸.法律
D.聚室.而谋斯是陋室.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
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

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

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惩.山北之塞惩:苦于
B. 固不可彻.彻:变通
C. 惧其不已.也已:停止
D. 无陇断..焉垄断:阻隔
5. 下列句子,全都能表现愚公移山“意志坚定”的一组是( A )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也迂也②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④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⑤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A. ③④
B. ②⑤
C. ②③
D. ①④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方七百里,高万仞”一句从面积和高度两个方面说明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暗示移山的任务十分艰巨。

B. 愚公决心移山,他的妻子提出了两个疑问:愚公年老力衰,移山怎能成功;移山过程中产生的土石如何处置。

C. 愚公移山时虽只有几个人,工具也很简陋,但大家齐心协力,邻家孤儿“跳往助之”使得移山场面更加热火朝天。

D. 操蛇之神被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出手相助,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太行、王屋,分别放到朔东和雍南。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B.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D. 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8. 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9.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

B、河曲智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嘲笑愚公自不量力,太不聪明了。

C、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使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10.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11.下列文字常识论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C )
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B、《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也叫《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
C、《孟子》是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D、《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二.翻译重点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2.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4.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5.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6.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7.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8.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9.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三.简答题
1.愚公妻子的话和智叟的话表面相似,实际不同。

请简析他们的区别。

答:不同一:出发点不同。

愚公的妻子支持移山,一个“献”字表明她对愚公的关心;智叟反
对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更加强了否定的意思。

不同二:语气不同。

愚公妻子的语气是委婉的,是对丈夫的关切、担忧;而智叟的语气是嘲笑、讽刺愚公自不量力。

2.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

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3.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

不赞成:因为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学会放弃,另找其它的办法,就不会钻死胡同,陷入困境。

说明:每一问1分,意思相近均可给分。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1)示例:夸父逐日(2)精卫填海等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6.从课文第三段愚公的回答看,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
不愚。

因为从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尽管凭他个人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掉大山!评分标准:表明态度,得1分;不怕艰难、坚持不懈,得1分(只写到了…坚持不懈”也给1分);具有长远的目光或“发展的目光”,得1分。

意近即可。

共3分。

7.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
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

8.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
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1分),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1分)。

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1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