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一)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寻求和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地主阶级改革派、农民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提出各自的救国主张,但均告破产。

中国依然是处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愈加严峻。

十月革命后,先进的中国人放弃了对西方资产阶级理论的追求,转而以苏俄为师为友,开始接触、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最终接受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问题。

这是他们长期以来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屡屡碰壁而改弦更张的必然性结果。

(二)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和它满足当时中国理论需要的程度。

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高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其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的特点是它彻底的人民性和对暴力革命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恰恰满足了中国由其“特殊国情”决定的“特殊需要”,使它能够指导中国人民战胜强大的革命对象和完成艰巨的革命任务。

(三)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中国工人阶级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人数达到200多万人。

五四前后,中国工人阶级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也离不开工人阶级这一物质力量,二者在起先锋和桥梁作用的先进知识分子的连接下实现了正确的有机结合,从而使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四)特定国际环境的双向刺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怀疑和失望和帝国主义的背信弃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俄国政府对中国采取的平等外交政策,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促使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由信奉西方民主主义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

(五)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话语在表层上有不同程度的契合,是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心理因素。

首先,以国家为本位的群体意识与集体主义的关联。

其次,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思想政治化和学术伦理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性(政治性)和实践性(实用性)的共振。

再次,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远景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大同理想”的耦合。

这在客观上有利于马
克思主义为中国民众所认同和接纳。

(六)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反复鉴别和慎重思考后作出的正确选择。

五四前后,。

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同时,其他形形色色的学派和思潮也纷纷涌进中国。

中国知识分子以其特有的无畏的探索精神、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的判断力,经过反复的学习、研究和慎重的思索、分析、比较及认真的鉴别,最终选定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理论武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