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秦朝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秦朝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秦朝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众所周知人口众多的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

而中国的农业又以秦朝为开创先河。

研究秦朝的农业与经济的发展,对今天加强我们“三农”的发展及社会的和谐构建有着不言而语的作用。

(一)农业发展的状况秦统一中国以后,土地占有的两级结构完全确立。

当时六国贵族受到打击,大批豪富被迁到关中等地,庶民地主发展缓慢,最得势的是由军功起家的官僚地主,可见秦代的地主阶级数量不多。

而占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数量庞大,他们依附于封建国家,是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

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碣石刻辞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惠被诸产,久并。

重心。

东北,秦故都)二万石一积,咸阳十万一积②。

直到秦末刘邦入关时,这里依然仓粟多,积存大量粮食。

故后来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③,使刘邦终于赢得统一战争的胜利。

中原地区是秦代粮食的主要产区,封建政权在这一带的存粮也非常之多。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秦末陈留尚有秦积粟数千万石.其时南阳宛地亦人民众,积蓄多.楚汉决战前夕,彭越攻下昌邑旁二十余城,得谷十余万斛,以给汉王食④。

而秦建于荥阳、成皋间的敖仓是当时最有名的粮仓,积粟甚多.刘邦曾据敖仓之粟打败了项羽,后来英布叛汉时,仍有人提出据敖庾之粟是成败的关键。

可知秦汉之际十多年间,敖仓之粟取之不竭,其存粮是非常之多的。

①另巴蜀地区也是秦代的重要产粮区,《华阳国志?蜀志》云:汉祖自汉中出三秦伐楚,萧何发蜀,汉米万船,而给助军粮。

《史记?高祖本纪》还记载,因汉初饥荒严重,高祖遂令民就食蜀汉。

说明秦汉纷扰之际,这里的粮食积累仍然丰富,农业生产相对稳定。

试想在那个艰苦的环境下,秦朝的农业是如何取得这样的成绩的呢?一、耕土面积的扩大和劳动力的增加早先的秦人主要居住在渭水上游一带。

“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1],犬丘又称西犬丘也就是今甘肃礼县一带。

当时的秦人还未立国,对于西周王朝来说,它被认为是落后不开化的部落。

显然,对这支飘游不定的秦人来说,西周那种“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菑亩”[2],“荼蓼朽止,黍稷茂止”[3],先进的耕作技术就与他们无缘了。

但是,到了秦襄公七年春,也就是公元前……(”的(前645)秦晋战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县西南),利用“岐下善马者三百人驰冒晋军,晋军解围,遂脱穆公而反生得晋君”[10]。

穆公十五年十一月,以释放晋君夷吾为条件,“夷吾献其河西地,……是时秦地东至河”[11],此时的秦人已扩展到今陕西东部,也就是说,得到了今关中地区,该地自古以来都是适于农耕的地区,特别是关中东部河谷展开,两岸原间平坦豁畅,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

正如《史记·货殖列传》中说的:“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

”从此可以看出,秦人在这一时期的东扩过程中,得到的不仅仅是沃野千里的关中之地,而且还得到了大批有“先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的农耕者,这对秦人农业的发展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前文已经提到,农业生产受土地、人口、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人应该是主导因素,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根本,这二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时的秦国地广人稀,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全国的人口也不过两千万[12]。

加之,当时还得需大批的精壮劳力去行军打仗,因而秦人在东扩的过程中,劳动力的及时补充应是秦国农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正由于如此,穆公时代才能实现“雍”[13]秦穆公时期,励精图治,勤政爱民,终于使秦国实现了第一次强大。

他的开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重视人才。

在春秋时期曾形成有一种“尚贤”之风,当然穆公也不例外,《诗经·小雅·晨风》写道:“鸟穴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未见君子,忧心靡乐”,“未见君子,忧心如醉”。

《左传·文公三年》写道:“《诗》曰:‘于心采繁?于沼于氵止;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秦穆有焉。

”其次,善于用人之长。

他曾用五张羊皮赎买曾“游闲于齐”、“乞食饣至人”的百里奚的事情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再次,就是穆公重民。

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不可能认识到“以民为本”的思想,但他在这一点与当时的奴隶主统治阶级有不同之处。

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了饥荒,向秦国求援,在给与不给的问题上秦国君臣中曾发生了一场争论。

最后穆公采纳了百里奚、公孙支的意见,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19]。

当时秦穆公有这样一段话:“其君是恶,其民何罪!”[20]从此可以看出,他在当时那种奴隶主专制时代,能认识到民众的作用,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秦国的农业经济到秦穆公时期,随着秦国成为“春秋五霸”以来,秦已经发展成为当时诸侯争相亻感“官,一个“《史记他的“在秦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重农思想对秦国农业经济的影响。

据文献记载,秦人的远祖曾过着游牧生活,到了西周中期,秦人才开始定居下来,逐渐完成了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过渡。

东周初年,随着秦人立国,秦国的农业已开始迅速发展起来[24]。

很显然,在秦人开始定居的那一段时期,它仍然还是一支比较落后的游牧部落。

农耕经济处于原始启蒙时期,而且活动范围很小,与当时的西周臣民也不可能有密切的来往。

但是,在定居后期和秦人立国这一段时间,由于秦人国土不断向东扩展,这样,就给秦人与周民提供了一个相互融合的机会。

前文已经提到平王东迁后大约有二三十万周余民易主事秦。

这部分周余民在与秦人不断融合的过程中那些先进的耕稼之法就自然而然地传授给秦人,从而使秦人的农耕经济在周人农本思想的影响下得以迅速发展。

西周时期,周人已懂得了“无夺农时,使民以时”的古训。

《尚书·洪范》说:“庶徵:曰雨,曰,曰燠,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庑,一极备,凶,一极无,凶。

”根据传统说法,《洪范》是西周初期的一篇重要哲学着作。

这就是说雨、晴、暖、寒和风这五种天气能够均匀调顺时,庄稼才能丰收,其中这五个因素缺一不可,有一种因素过多或过少都会给庄稼带来危害。

可见在西周初期周人在天时方面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已有认识。

西周末年卿士虢文公提出“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蔗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于是乎始,就庞纯固于是乎成”[25]的思想,这种观点已具有农本思想的萌芽。

另外《诗经》中载有“以我覃耜,亻叔载南亩”。

《周官·大司徒》载“有不易之田,一易之田和再易之田”之说。

同时,《诗经·小雅·大田》记载“去其螟酟,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

”民“·垦令》篇中就有“为国之教,务在垦草”。

在《垦令》中为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所制定的法令就有20条之多。

《史记·商君列传》:“眀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秦简《田律》规定“雨为澍,及诱(秀)粟,辄以书言澍稼。

诱(秀)粟及豸KG-*3艮(垦)田毋(无)稼者顷数。

稼已生后而雨,亦辄言雨少多,所利顷数。

早(旱)及暴风雨,水漆、蚤(螽)虫、群它物伤庄稼者,亦辄言其顷数。

近县令轻足行其书,远县令邮行之,尽八月□□之”由此可以说明秦国官府对农业生产情况的重视程度。

又由云梦秦简可知,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政府还制定了《田律》《厩苑律》《仓律》《徭律》《效律》《司空律》多种经济法规,以此来发展农业生产。

根据文献可知,这些法律条文除一部分为孝公时代商鞅所立以外,其余部分为秦昭王至始皇初年修订。

由此可知,秦国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并且把它上升到法律条文来指导农业生产。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始皇四年,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政府规定是年“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31]。

从此可以看出,在始皇初年秦政府就懂得在农业生产受到蝗灾侵袭的情况下,及时减轻农民负担,并奖惩各级官吏。

这的确是一项救灾利农的好措施。

“卒与之粟。

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

”当时秦国支援晋国运粮的车船从今陕西凤翔排到山西翼城。

可见数量之大,这就充分说明,当时秦国的粮食产量的确有了很大的提高。

到了战国初年“一夫挟五口,治百亩田”[33]乃是一般的生产水平,但是到了战国末年,“上田,夫食九人。

下田,夫食五人。

可以益,不可以损。

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34],这无疑是到了战国末年由于秦人的东扩,耕地面积的扩大,劳动力的增加以及重农思想的影响,同时,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广泛推广和使用,农业水利的兴修等诸因素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在1975年湖北省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当时的秦国境内到处都有“万石一积”的粮食仓库[35],栎阳并建有“二万石一积”的粮仓,咸阳的粮仓竟达“十万石一积”[36]。

以上史料充分说明秦国的粮食总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同时,也可以反映出秦国农业经济到了战国末年有了长足发展。

下面,我们再从秦国粮仓的设置和变化情况来看秦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秦穆公时代戎王使由余于秦,“秦穆公示以宫室、积聚”[37],说明此时秦人就在都城内设置粮仓且储藏有大批粮食。

说的“山”(秦朝经济的表现与发展最突出的一个亮点就是用法规来调整经济关系(一)保护封建国家和个人的财产权。

《商君书?定分》明显地把法和财产关系直接联系在一起,主张用法来确认私有财产权。

(二)调整经济关系,推行重农政策,兼顾林、牧、渔、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

秦朝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业自商鞅变法起一直被视为“末”作。

但商鞅也认为:“农、商、官三者,国之常食官也,农辟地,商致物,官法民”。

意思是商业有流通货物的作用,同农民开辟土地从事农耕以及官吏治理人民一样,都是不可缺少的社会职能。

秦为了有效管理商业,制定了《金布律》等相应的法律。

这些法律的主要内容是极力限制非法的商业活动。

如禁止农民售酒;禁止非商业单位经商;统一商品价格,要求明码实价;统一度量衡器的误差限度;重要商品专营等。

如《金布律》规定:“有买及买(卖)也,各婴其贾(价)”。

即出售的商品应当分别系上标签标明价格。

同时规定,市肆中的商贾对钱和布两种货币应同样对待,不得“择行钱市”;非秦人来秦贸易者,必先持证到官府办理登记,未登记而买卖是法律所禁止的。

(四)颁布《分户令》,建立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成数量众多的一家一户的个体经济,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巩固封建制的经济基础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统一货币、度量衡,颁布车同轨、书同文的法令,促进经济交流。

秦在各县设置了专门的金融机构——少内。

统一度量衡不仅有利于秦朝各地区的经济交流,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制也有重要意义。

潮流,(((3)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是保证。

无规矩不成方圆。

(4)结构的调整与改革不可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