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犯罪现场足迹检验国防刑科201221150025 王怡凡足迹, 也叫脚印。
它是人的赤脚或穿着鞋袜的脚踏蹬在地面等承痕体上, 所形成的痕迹总称。
它在犯罪现场出现率最高。
因此, 足迹的检验鉴定应包括: 赤脚足迹, 穿鞋足迹和穿袜足迹检验鉴定。
也可称赤脚脚印、穿鞋脚印、穿袜脚印检验鉴定。
一、我国足迹检验技术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我国记录和利用犯罪遗留足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但我国足迹检验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建国以来,我国足迹检验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初创阶段。
五十年代,我们吸收了原苏联《犯罪对策学》中足迹检验的理论与方法,创建了我国公安机关自己的足迹检验工作。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以足迹中的形象特征检验为主体。
所谓“形象特征”主要指鞋底表面的大小、花纹、磨损及修补的细小形态等;也括赤足底的脚纹(但现场较少见)。
这时的足迹检验主要认定的对象是犯罪人到现场时所穿的鞋,而不能直接认定人。
到五十年代后期,我国痕捡工作者从实战需要出发,总结办案中的实践经验,研究了人的赤足印不同区域的形态特点,把趾、掌、弓、踵各部位外形、大小、排列特征作了详尽的回纳,提出了脚纹之外的其他赤足印特征可以认定人身的理论与方法,实践应用很好,并沿续至今。
2、创新阶段。
从一九五九年开始,公安部和内蒙公安厅发现和总结了以马玉林同道为代表的民间“码踪”经验,通过认其考察与研究,推广和普及了“步法追踪”技术。
“步法”是人行走运动的习惯性规律。
它所研究的步幅、步态,都反映了行走过程中脚对地面作用力的特点。
这就抛开了鞋底形象特征,捉住了每个人长期形成的落脚、碾压至起脚各阶段的运动力特征,因而达到了认定或否定行走人的目的。
至六十年代,发展成我国独特的“步法检验”技术,开始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足迹检验理论与方法。
所谓我国自己的特色,体现在:①摆脱了传统的“形象痕迹”检验的框子,深进到痕迹形成三要素的作用力的个人特性上。
②这项技术是我国自己独创。
是马玉林同道和广大痕检工作者对我国足迹检验技术、乃至痕迹学理论与实践的重大贡献,也是我国足迹检验技术发展的重大转折。
步法检验技术在六、七十年代迅速在全国普及推广,并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即从对连续足迹的检验发展到对单个足迹的检验与分析;从农村发展到城市。
3、全面发展与进步阶段。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刑事侦查技术呈现了迅速发展与繁荣的局面。
我国足迹检验专家、学者不满足于经验型、手工操纵式的足迹检验手段,开始运用人体运动力学、高等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研究和解释人体行走与足迹形成的机理,以及影响足迹变化的相关因素,将步法与形象检验相结合,不仅进一步丰富了我国足迹检验理论,也创造了很多新的检验方法和手段。
在此期间,各地研制了一些足迹提取与检验设备、器材。
如静电吸附,解决了现场粉尘足迹提取的一大困难,使足迹的提取率和利用率明显进步。
各地在办案中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各种检验手段,使过往失往检验条件的现场足迹,重新发挥了证据作用。
同时,办案与科研相结合,百花齐放、繁荣科学,基本上形成了我国独特的、以人身识别为目的的足迹检验理论与方法,并在这个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二、足迹检验时应注意的特征足迹的检验鉴定主要是对赤脚足迹,穿鞋足迹和穿袜足迹的检验鉴定,亦称对赤脚脚印、穿鞋脚印、穿袜脚印的检验鉴定。
(一)赤足足迹,是指人脚直接与地面等承痕体接触所形成的足迹。
赤足足迹具有认定人身的作用。
足底面皮肤和手掌面皮肤一样,分布着乳突纹线、褶纹、皱纹。
在检验时应注意观察赤足如下特征:(1)足乳突花纹。
乳突花纹包括弓型纹、箕型纹、斗型纹、三角型纹。
检验时应注意乳突的起点、终点、分歧、结合、小桥、短棒、小沟、小点、小眼;花纹大小,纹线粗细,间隔宽窄,等;(2)屈肌褶纹的位置、形状、粗细、长短、数量、结构、流向。
皱纹包括直线形、弧形、曲折形、分歧形、交叉形;其方向有向前、向后、向内侧、向外侧、斜向;(3)五趾前缘突点连线构成的角度及角所在的趾位,相邻趾连线的长度,各趾与其他部位特征连线长度及构成的角度;(4)伤疤、鸡眼、老茧、脱皮的数量、位置、形状、大小及相互关系;(5)隆出。
选定某一隆出将其两端(波谷)用直线连接成弓状,然后测量弓宽及弦长;(6)畸形趾有:多趾、缺趾、断趾、联趾及超常大趾(拇趾除外)的形状、大小及趾位;(7)附着物的颜色、物质成份、气味。
实践证明,它同样具有相对不变,人各不同的特点。
(二)对鞋、袜足迹检验鉴定时应注意的特征足迹检验鉴定中鞋、袜特征,是指人穿着鞋、袜形成的足迹中所反映出的造痕鞋、袜接触地面的外表结构形态。
犯罪现场的鞋、袜足迹,多数情况下,在是鞋、袜底部留下的痕迹。
既包括鞋、袜足迹自身的实际情况,也包括作为造痕体的鞋、袜外表形态结构,以及鞋、袜底各部位的名称、长宽和形状;鞋、袜底的原材料品种物理结构;鞋、袜底生产制造构成的特点;鞋、袜底经常穿用和修补形成的特点。
在遇到穿袜的足迹时,往往因多数袜子的织纱较细袜底较薄,既能反映出织纱的个别特殊明显的外表结构形态,又能反映出脚的部分形态轮廓等特征,检验此类足迹时,必须结合脚的外表结构形态,进行综合检验。
在做鞋袜足迹检验时应注意的特征有:(1)磨损特征:跟后沿落足部位、掌部支撑碾动受重力部位及起足前尖部位的磨损面形状、大小、力点;(2)补块物的大小、形状及补块物自身具有的特征形状等及针脚的起点、终点位置、方向、稀密。
(3)断裂痕形状、数量、长短、宽窄;硬伤的形状、部位、方位、大小;(4)孔洞的形状、大小、位置及孔洞周边裂口数量、相互关系及所在时针位;(5)龟裂纹构成的图案形状、边长及交叉角度;磨损面周围残留花纹的形状及数枚残留花纹构成的特殊图案;(6)钉孔形状及其周边裂口数量、大小及所在时针位;(7)钉帽形状及钉的数量和相互关系;(8)围条裂口的位置、大小、数量及相互关系;围条接头的位置、大小特征;(9)鞋底围边切痕特征;(10)印模上的特定特征形状及位置;(11)附着物特征。
二、足迹检验程序和方法(一)对于现场提取的足迹,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确定了系罪犯遗留的足迹后,就要对足迹进行全面的分析。
1.要分析现场足迹与罪犯的关系。
包括赤足印种类、袜足印种类;2.分析犯罪嫌疑人形态。
包括年龄、身高、体态、步法特征等形态;3.要分析伪装足迹和足迹遗留的时间。
通过以上分析,可对现场足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要尽可能多地提取现场足迹,逐个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标划出稳定的,能够重复出现的习惯动作特征。
(二)制作足迹样本1.根据现场足迹的种类,提取嫌疑人的足迹样本。
按照现场承痕体的属性和形成足迹的动作提取足迹样本;在形象特征(同类鞋)鉴定中,对于现场遗留的平面足迹,特别是残缺的平面足迹检验,要多做样本进行比对;按照现场穿鞋足迹的鞋的新旧程度,应尽量选择嫌疑人的鞋或底质地相同的鞋制作样本;提取穿袜足迹样本时,应是嫌疑人穿本人的袜的足迹。
2.按照现场承受客体的属性和形成足迹的动作制作足迹样本。
如现场足迹遗留在泥土、沙土、水泥地、木板地、雪地、灰尘等客体上,应模拟现场足迹承受客体属性和条件制作样本。
现场足迹是行走、站立、跑、踩、跳等动作留下的足迹,制作样本时,应尽可能在相似条件下进行。
3.整体测量,种类确定。
首先确定种类是否一致,起、落足痕迹特征是足迹中十分重要的特征,起决定性作用。
不论是足迹的形象检验还是不同鞋检验,起、落足痕迹特征都可以作为种类识别的依据。
现场足迹和嫌疑人样本足迹在大小、起、落足特征相一致的情况下,即可进行下一步检验,如果二者这些特征不相吻合,就可以作出否定结论。
4.交叉观察,相互比对释差异点,为检验结论提供充分依据。
符合点的肯定,交叉观察,相互比对,吃透足迹各区域内的特征,必须是现场足迹与嫌疑人足迹的一般特征和个别特征,这是检验鉴定的关键所在。
三、足迹检验在侦查、审判过程中的作用(一)澄清事实,判明案件性质。
(二)提供侦查线索,缩小侦查范围。
(三)利用足迹物证及规律特点串并案。
(四)证实犯罪,提供证据。
(五)进行人身认定。
足迹鉴定结论只是解决案件中的与足迹相关的专门性问题,而不解决法律问题。
在刑事侦查中,足迹鉴定结论在一些情况下能确定案件事实的某些情节存在与否,或在一些疑难案件中对案情的认定起关键的作用,从而影响到审判机关对案件事实作出法律性结论及对法律的适用。
三、足迹检验中出现误差的原因足迹检验所涉及的学科教多,如生理解剖学、人体运动学、力学、摩擦工艺学、橡胶工艺学、人文科学、土壤学等等。
若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基础理论,在足迹检验时很容易出现偏差,严重影响案件的侦破工作。
实践工作中经常出现以下因素导致检验工作出现差错:(一)年龄与步伐因素。
足迹与年龄有关是普遍性的规律,而现场足迹则是个体特征的反映。
由于职业、居住环境、生活条件、身体状况、行走等诸方面的因素,势必会导致个体特征与普遍性规律之间产生差异。
各年龄阶段的人足的运动方式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会随着人的年龄变化而逐渐有所改变,反映在足迹上就出现了步法、步态的特殊性。
这种稳定性和特殊性为通过足迹分析作案人的年龄提供了可能。
但在具体的分析中,由于个体的差异及人行走过程中非本质特征的影响,对足迹的分析结果就极易产生误差,甚至有时根据足迹分析得出的作案人年龄与其实际年龄会相差5—10岁。
在足迹检验中运用分析年龄公式时,需要测量足迹压痕的大小。
足迹压痕的界限划定极难掌握,特别是大花纹鞋底类足迹压痕的界限划定更不易掌握,只能根据足迹的大概情况先做出初步推算,然后再根据足迹压痕的各类情况进行综合性判断。
而足迹压痕界限划定如果出现1毫米的误差,推断出的年龄就会与实际相差1岁。
(二)制鞋工艺及地域方面的因素。
在制鞋工艺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鞋子款式众多,而有些鞋子的鞋长与实际脚长的放余量或鞋子的内外侧长度之差与教科书提供的参量有一定的误差。
这就需要在足迹检验时正确分析鞋种,通过样鞋得出准确的放余量及鞋子的内外侧长度之差,以准确计算出足迹的长度,为正确分析身高打好基础。
由于南、北方人的人体结构比例有一定的差距,教科书所提供的系数只是普遍性的标准值,因而在通过足迹计算身高时,需要根据作案人的生活地域调整计算系数。
(三)足迹提取方面的因素。
现场勘查人员在提取足迹时,如果造成了足迹特征的变形,就会成为足迹检验中出现误差的一个客观原因。
提取足迹时之所以会造成特征的变形,其原因在于:第一,在用静电吸附法提取足迹时,由于吸附板与承受客体之间会有一定的间隙,使得吸附起的足迹与现场足迹在特征方面产生变形,造成差异;第二,在用拍照法提取足迹时,由于照相机的性能及光线等因素的影响,会使现场足迹在特征上发生变异;抑或在足迹照片的制作过程中,由于操作或药剂的因素,导致现场足迹上的特征消失,或者出现不应有的虚假特征;抑或由于照相机与现场足迹之间的垂直度不对,造成足迹特征的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