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考试题一、简答题(任选7题)1、毕业生就业有哪些程序?答:毕业生就业一般分五个程序。
(1)学校毕业生分配部门按照相关政策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推荐表。
其中,明确就业范围,反映基本情况、学习成绩、政治表现、身体状况,作出推荐意见。
毕业生制作自荐材料,收集需求信息,确定择业目标,为“双选”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毕业生凭有效推荐表在政策范围内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就业协议书》。
(3)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对《就业协议书》审批鉴证,并将就业信息及时反馈学校。
(4)学校按照就业政策将所签协议列入本年度就业方案,并报省级毕业生派遣部门审批后下达。
(5)毕业生凭有效报到证、户、粮转移证、毕业证书、《就业协议书》到派遣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办理报到手续,转接户粮关系。
2、毕业生就业信息收集的主要途径?收集就业信息,一般有以下几个途径:1、校内主管部门。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学校都应是收集就业信息的主渠道。
因为从目前的就业机制来看,学校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核心环节。
他们既与毕业生就业所涉及的各级主管部门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同时也是用人单位选录毕业生所依赖的一个主要窗口。
这一特殊的位置,使他们对就业信息的占有量大于任何一个部门,同时其所掌握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也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可以相提并论。
就政策而言,全国的、行业的、地方的,在他们这儿收集得都是比较完整的;就需求信息而言,他们接触到的所有信息都是用人单位针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而来的,可信度最高;同时他们所接触的各部门、各单位也就是毕业生就业工作所涉及的就业机构。
因此,是毕业生就业所依靠的主要对象。
目前各高校毕业生就业职能部门大部分在转变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在制定文件、公布信息、提供咨询、就业指导以及用人单位举办各种就业市场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2、通过劳动人事部门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
劳动人事部门常年向用人单位输送人才,对单位的情况比较了解,对人才需求的情况比较清楚,他们所提供的需求信息比较准确可靠,有较强的指导性。
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是劳动力市场的重要载体。
据统计,截止1999年底全国已有各类人才服务机构4162家,已形成了区域性人才市场、专业性人才市场和基础性人才市场共同发展的格局。
这些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所掌握的人才需求信息量也非常之大,而且这些机构也经常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一些人才市场。
3、各种类型的毕业生就业供需洽谈会。
为做好每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各地方、各行业以及各高校都要举办规模大小不等的毕业生就业“招聘会”。
这些“招聘会”针对性很强,所容纳毕业生需求信息量也非常之大。
毕业生应珍惜并抓住这些机遇。
这些“招聘会”除了信息量大外,还可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直接见面洽谈,相互了解情况。
有不少毕业生就是通过这一途径确定工作单位的。
4、利用各种“门路”。
“门路”不能简单归之于“走后门”而一味加以排除。
这里“门路”实际是指途径、渠道。
如果说市场竞争机制和企业进人的监督机制能够使“惟才录用”成为大家的共识,那么“门路”就应是大学生求职择业所应加以重视和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事实上,每年也有不少毕业生是通过“门路”落实就业单位的,他们实现求职夙愿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实力,确实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日本有不少企业就是采用“三分之一的‘门路’录用”的所谓“人才混合战略”。
有的干脆称为“三分之一主义”,即:三分之一录用所确定的几所名牌大学毕业生;三分之一录用“门路”介绍而来的;还有三分之一留给那些与学历无关、与在校成绩无关而具有鲜明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
这种“门路”求职法虽不一定为我们所照搬,但应该给我们毕业生以有益的启示。
只要不以吃、请、送礼等变态方式寻求“门路”,我们就应该鼓励学生广开“门路”。
“门路”以“三缘”为基础。
作为社会人,在走入社会之前与社会的联系不外这样三种“缘分”,即“血缘”、“地缘”、“学缘”。
完全没有“门路”的人是不存在的。
埋怨没有“门路”的人并不是真的就一点门路都没有,而是他没有动脑筋去寻找“门路”。
以“血缘”而论,每个人都有父母及亲朋好友等亲人,而且父母及亲人也都有自己的父母和熟人,以此延展下去,就会变成一个“门路”网络。
以“地缘”而论,故乡的友人、朋友、师长和校友,而他们也各自都有许多亲友、同学等。
通过这些“门路”,你所获取的信息量就会激增。
在这里需要提示的是,在“门路”中,你要特别注意利用师长和校友这一生适合就业的方向和范围,在与外单位的科研协作或兼职教学中对一些对口单位的人才信息了解得比较详细。
而校友则大多在对口单位工作,通过他们提供的信息往往也比较具体、准确、成功率较高。
5、实习单位。
实习单位一般都是对口单位。
通过实习,你对单位的了解或单位对你的了解都会更加全面。
如果说实习单位有意进人,很可能你就是其要考虑的第一对象。
通过实习单位落实就业单位的每年都有不少。
6、电话、写求职信或登门拜访。
这要求毕业生有一种“毛遂自荐”的意识,并且对自己单方面拟定的意向单位要有大致的了解和预测。
这种形式主动性强,但盲目性较大,在缺乏就业信息的情况下,也不失为一种获取就业信息的方法。
7、有关就业指导的报刊、图书。
教育部学生司和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是专门为毕业生服务的专业性最强的一个刊物。
它定期为毕业生和全国各人事部门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是毕业生求职的好帮手。
如有条件不妨订阅。
另外,目前不少报刊也开设这样的栏目,如《中国教育报》;还有不少地方性的报纸如《扬子晚报》、《新民晚报》、《人才市场报》等,也都经常刊登有关的信息。
上海、浙江等地每年专门收集各种需求信息,编印成册,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传播。
这也是毕业生可以利用的重要信息资源。
8、计算机网络。
目前,不少地方人才交流机构采用了网络化、电子化为人才配置牵线搭桥,而且这一现代化的信息传递手段也已为各高校和用人单位普遍采用。
各高校目前普遍采用校园网为本校的毕业生发布需求信息,用人单位也注意通过各种网络发布有关的招聘人才的信息,甚至不少主管部门也通过网络发布有关的招聘的通知和文件。
如,近两年国家招聘公务员,就是通过新浪网发布信息。
目前出现的人才网站也已很多。
比较著名的人才网站有:中华英才网、亿唐职业直通车、招聘网等。
有人对上网求职情况作过调查,在参加调查的1925人中间,有1053人选择了网上求职的答案,占总投票数的55%。
五成以上的网络人群的选择表明,网上人才交流已经成为职业发展的新时尚。
据“无忧工作网站”统计,在上网求职者中,有本科学历以上的占69%,硕士以上的占15%,网上招聘站提供的职业信息以电脑、通信行业居多,40%来自信息产业。
近两年每年就有1000万以上人次因为找工作而遨游在网络空间。
另外不少人才市场或网络机构也注意通过这一途径完善自己的服务功能。
不管怎么说,今后的大学毕业生应充分注意这一信息传播途径,这也是毕业生获取求职信息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
搜集就业信息的有效途径1、高校毕业生办公室:学校毕业生就业办公室是为毕业生服务的常设机构,有专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高校毕业生就业办公室会为毕业生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专业未来趋势分析及用人单位的信息等等。
用人单位通常也会直接把各种招聘信息送到学校,要求学校推荐人才。
我院负责就业工作的是学生处,每年都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并装订成册,供就业学生查看。
2、亲朋好友的介绍:亲朋好友比较了解你的个性、兴趣等,他们介绍的工作也有一定程度的保障,这样介绍的工作符合你自己期望的机会也会相对较高。
3、有效利用网络:这是目前最热门也快捷的找工作方式。
通过许多人力资源网站,你可以随时查询数万条有效信息。
所有的工作类别和需求都可以在网络上搜寻,同时可以直接把履历表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寄给对方,求职者也可以经由网络了解公司的背景资料、营运状况等。
网络可以说是最有效、最好用的找工作方式。
4、参加各种考试:考试是一种较“公平”的机会,如果没有显赫的学历、经历背景,也没有亮丽帅劲的外表和口才,参加各种招聘录用考试是一种很有用的求职渠道。
而且经由考试获得的工作机会也通常比较有保障。
目前由许多国家公务员招聘考试,如党中央有关单位,国务院有关部委以及公检法、海关、边防等公务员公开招聘考试。
同时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也逐渐利用公开招考的方式来招募人才,可以多多留心注意。
5、各地的人才交流会:在毕业生临近毕业时,各省市区人事厅局都会召开人才交流会,参加人才交流会的用人单位也很多,人才交流会时间上多数安排在元旦之前或春节之后,毕业生在参加此类招聘会应充分准备好有关推荐材料。
6、报纸杂志的求职广告:这也是比较丰富的资料来源,尤其是周末的报纸,会有大量的招聘咨询,毕业生可以通过电话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表达自己的求职意向。
但通常这种方式下得到的信息,你需要多了解一下背景资料,以免掉浪费经历。
3、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需注意哪些问题?(1)要注意弄清用人单位是否具备合法的资格只有具备合法资格的单位,才拥有录用毕业生的自主权,因此,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前,要仔细了解用人单位的合法资格,以免上当受骗。
(2)要按规定的程序签订就业协议按照签订就业协议的程序,学校应是最后签章,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毕业生为图方便,要求学校先盖章,再交用人单位签章,这样一来,容易造成两种不良后果:一是用人单位拿了协议书后迟迟不肯签章,一拖再拖,一、两个月或更长时间后,突然找个理由说不能录用毕业生了,因用人单位未签章,协议尚未生效,毕业生有口难言,浪费了精力不说,还白白耽误了与其它用人单位签约的机会;二是个别用人单位未经协商便在协议书上增加一些毕业生不愿接受的条款,待毕业生提出异议,协议已经用人单位盖章生效,若要违约,毕业生又不得不承担赔偿责任。
(3)双方协商条款的内容必须在备注栏中注明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洽谈中,必然会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协商条款一定要在备注栏中书面说明,并由双方签字盖章。
备注栏中需要注明的条款一般有以下两类:一是关于工资福利待遇,住房条件,服务期限等等。
这些条款的提出,有利于保护毕业生的自身权益,毕业生报到后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不需要重复协商此类问题。
二是明确违约处理办法。
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一经订立,任何一方都不得随意解除,否则就应承担违约责任,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违约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为维护自身权益,有必要约定双方违约所要承担的责任,如规定违约金数额等等。
这样一来,若用人单位提出违约,毕业生可获得一定的补偿,若毕业生提出违约,也可避免一些用人单位不允许违约或漫天要价,从而使自己处于被动状态。
三是考研出国问题。
若毕业生考研待录或准备出国,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时,一定要注明“毕业生考研录取或办理出国手续后,协议自行解除”等相关内容,这样就可避免承担违约责任,避免造成经济损失或引起其他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