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性善论课件
特征:是对生理欲求的超越。不如前者剧 烈,但持续较久。
3、理性欲求:
德等
特征:是前两层欲求的升华,是更高级的 欲求形式和生命状态。虽不及前两者根本 和必要,却代表着人性的总体发展方向, 人的本质属性。善恶的产生。
总 结
从人性发展看,欲、情、理三类欲求大 致构成一种生发层进关系,彼此相互渗透、 重叠,又互相冲突、制衡。统而论之,三 者表现出一种极其复杂的生命“意欲”, 其与内外环境的互动,成为人性发展的主 要动力。在人性发展过程中,生理欲求虽 不会被彻底超越,但由于高级欲求在人性 总体中的比例不断增强,其构成比例则呈 减弱趋势。这样一来,高层次欲求对低层 次欲求的控制力也越来越强。
4、主张寡欲。 ”养心莫善于寡欲“。 必要时“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 也。” 荀子的性恶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二者并不针锋相对。 认为孟、荀二人的人性论完全对立是千年 的误会。
(二)自然情感:孟子之人性体验 与修行的起点
孟子把自然情感称为良知良能。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 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 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 尽心上》)
中国人重孝道,重亲情伦理。发端。
中国之以伦理组织社会,最初是有眼光 的人看出人类真切美善的感情,发端在家 庭,培养在家庭。他一面特为提掇出来, 时时点醒给人;——此即“孝弟”、“慈 爱”、“友恭”等。一面则取义于家庭之 结构,以制作社会之结构、——此即所谓 伦理。于是,我们必须指出,人在情感中, 恒只见对方而忘了自己;反之,人在欲望 中,却只为我而顾不到对方。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3、恶行是因为人受外物引诱,陷溺而失去“本 心” 。 如使人所欲莫甚于生,则几可以得生者,何 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 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 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 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 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 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 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 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 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 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告子上》)
(二)人性的三种欲求层面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三种欲求层面。
1、生理欲求
2、情感欲求 3、理性欲求
1、生理欲求
直接来源:物质的运演
特征:主客体直接的物质能量交换,往往 伴随着剧烈的生理反应,欲求周期则具有 短暂性等特征。 内容:饮食、性、睡眠等。
2、情感欲求:
直接来源:生理欲求不断被强化的结果。 内容:亲人的爱慕、对敌手的仇恨、欲望 不能实现时的痛苦、做错事时的内疚等。
(二)人性的三种欲求层面
认知是主体对某客观对象的一种识记、辨别、 分析行为,指向的是事物的客观真实性。自思维 水平看,大致可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 维、抽象逻辑思维。 体验则是主体在某刺激下的一种身—心反应, 往往伴随着正面负面的情绪感受,表征着各类生 命能量的满足或缺,指向着客体对主体的主观价 值。 二维度如人之静脉与动脉一样互相依存。
儒家的人类社群的和谐结构具有一种自 然的韵律。人们根据彼此之间的差等自然 分化,随着情感向外延伸的强度不同,其 道德义务也随之有所差异。 ——杜维明:《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 道家,反对。墨家兼爱、基督教博爱、佛 家众生平等不一样。顺着人情开始修行。 亲亲仁民爱物之顺序,最后到“天人合 一”。
自然情感,由生理欲求直接孕育出来的情 感,有某种天然性。(“交互利他主义”)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 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 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 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蘽梩而 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 亦必有道矣。(《滕文公上》) 丧葬之礼的起源
二、孟子性善论的逻辑结构
(一)生理欲求:孟子未正视的人性起点。
(二)自然情感:孟子之人性体验与修行 的起点
(三)道德理性:孟子所谓的人之真正本 性 (四)道德情感:孟子之“本心”
(一)生理欲求:孟子未正视的人 性起点。
在孟子之前:“生之谓性”的人性旧传统。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 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 (《礼记· 礼运》)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唯上智与下愚不 移。 性有善恶、性无善恶、性善恶混、性三品、 性日生日成。
何以说孟子“未正视”人之生理欲求?
1、首先,孟子承认人作为生理性的存在,但 不将其成为“性”。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 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 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 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 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 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
2、对生理欲望有贬抑倾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 也。”“士尚志。”“不义而富且贵,与 我若浮云。” 仁义礼智是由心所发,是“大体”。耳目 感官之欲,是“小体”。“从其大体者为 大人,从其小体者为小人”。“仁义忠信, 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 也。”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
人性发展视域中的孟子心性论
内 容
一、从发展的视域看人性 二、孟子性善论的逻辑结构
一、从发展的视域看人性孟子的
性善论
(一)人性的概念 人为万物之灵 1、狭义:指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性。 “文化”、“理性”、“社会性”等。 2、广义:包括动物性在内的一切属性。 “自然属性”、“生理性”、“本能”、 “物欲”等。 人性可视为特定生物机制上的功能系统。 两大维度:体验维度和认知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