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0年代电影

30年代电影


左翼电影发展历程
• 1、1932-1933年,左翼电影兴起,并出现第 一个高潮。《姊妹花》、《渔光曲》、《女性 的呐喊》、《上海24小时》
• 2、1933年,反动当局严厉镇压左翼电影。左 翼电影出现低潮,但是艺术探索比较活跃。 《神女》、《桃李劫》等。 • 3、1935年之后,左翼电影运动重新转向高涨。 隐喻方式曲折表现抗日要求。《春闺梦断》、 《狼山喋血记》、《大路》、 《十字街头》、 《马路天使》等。
30年代电影
——1932年-1937年
左翼电影运动的兴起
• • • • 左翼文艺运动的蓬勃发展 洪深抗议《不怕死》辱华影片的上映 九一八、一二八之后的联华和明星 左翼作家阿英、郑伯奇、沈端先(夏 衍)——加入明星,成立“明星编剧委 员会” • 左翼电影运动的主要阵地——联华、明 星、艺华
• 中国共产党直接参与和影响电影的创作。 • 党的电影小组成立(成员有:夏衍、阿英、王尘 无、石凌鹤、司徒慧敏)。 • 他们主要领导四方面工作: • 党的文艺工作者以编剧身份进入电影公司; • 改造电影创作队伍; • 大力介绍外国电影尤其是苏论 •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传播 • 1930年初:鲁迅译介日本左翼理论家岩琦昶《电影 和资本主义〃作为宣传煽动手段的电影》 • 1932年4月,瞿秋白《普罗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 • 苏联电影理论和苏联电影作品 • 1932年,夏衍翻译普多夫金《电影导演论》郑伯奇 翻译普多夫金《电影脚本论》 • 1933年,苏联现实主义影片《生路》,《重逢》, 《成吉思汗的子孙》,《铁骑红泪》、《金山》等 影片。 • 现实主义风格
• 电影皇帝 金焰 • 默片皇后 阮玲玉
左翼电影的特征
• 1、借助旧市民电影传统的爱情主题、故事框架和 叙事模式的基础上,或多或少地显露出激进的左 翼思想和立场,表现出思想性、宣传性的特点。 • 2、崭新的人物形象:才子佳人——劳工阶层、边 缘人物、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 3、革命+恋爱的叙事模式:在政治上表现为激进 和暴力革命,在爱情上则往往以另类和新新人类 的面貌出现。 • 4、都市意识和市场意识:无所不在的左翼思想和 政治理念的宣传始终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 1、左翼电影评论 • 1932年5月,在上海各主要报纸开辟电影副刊。 • 1932年7月,创办中国进步电影界第一份左翼电 影理论刊物《电影艺术》 • 1933年,与“软性电影”的论争 • 黄嘉谟《硬性影片与软性影片》“电影是给眼睛 吃的冰激凌,是给心灵坐的沙发椅”“电影是软 片,所以应当是软性的。”——《现代电影》 • 夏衍:《软性的硬论》、《“告诉你吧”——所 谓软性电影的正体》、《玻璃屋中的投石者—— 再答软性说教者》《白障了的“生意眼”——谁 戕害了中国的新生电影》
夏衍对左翼电影运动的贡献 一 背景
• 1、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工作 • 2、 成立上海艺术剧社——无产阶级戏剧 • 3、 1932年初,与郑伯奇、钱杏邨进入明星 影片公司,成为左翼电影运动的旗手。 • 4、 1933年3月,由夏衍、阿英、王尘无、 石凌鹤、司徒慧敏等成立党的电影领导小组。
二 贡献
• 3、剧本创作 • 1933:《狂流》《脂粉市场》、《前程》、 《春蚕》《上海二十四小时》、《时代的儿女》 • 1934:《同仇》《女儿经》 • 1935:《自由神》 • 1937:《压岁钱》
左翼电影代表作
• • • • • • • • 夏衍 田汉:《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 郑正秋:《姊妹花》 蔡楚生:《都会的早晨》《渔光曲》《新女性》《迷途 的羔羊》 吴永刚:《神女》 孙瑜:《故都春梦》《野草闲花》《小玩意》《大路》 沈西苓:《女性的呐喊》、《十字街头》 袁牧之:《桃李劫》《都市风光》《马路天使》
探索有声电影的艺术规律
• 1、中国最初在电影中运用声音的尝试, 是1929年孙瑜的《野草闲花》。 • 2、1931年,第一部整部影片用蜡盘唱 片配音的是《歌女红牡丹》。 • 3、1936年后,有声电影完全取代默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