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钟大丰《中国电影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30年代电影(圣才出品)

钟大丰《中国电影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30年代电影(圣才出品)

第2章30年代电影
(1932年~1937年)
2.1 复习笔记
一、电影的变革
(一)左翼电影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背景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变革。

广大观众厌恶了那些脱离生活的商业影片,向电影界发出了救国的劝告。

与此同时,电影创造人员也产生了在题材和形式上创新以寻求出路的愿望。

2.发展历程
(1)初期的兴起
①电影公司
1932年夏天,明星公司的老板请进步作家组成了编剧委员会。

几乎同时,田汉、阳翰笙等人也参加了艺华、联华等公司。

在这些进步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掀起了左翼电影运动。

②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电影小组。

1932年至1933年前后,在瞿秋白领导下,组织了由沈端先、阿英、王尘无、石凌鹤和司徒慧敏五人组成的电影小组,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a.从编剧入手努力影响和改造电影创作。

如夏衍、田汉、阳翰笙等党的文艺工作者以
编剧的身分加入电影公司,在创作的同时结交朋友,帮助他们拍摄影片。

b.通过各种方式,改造电影创作队伍,加强左翼创作力量。

如组织动员了应云卫、沈西苓、袁牧之、吴印咸等优秀的创作人员。

c.有目的地大力介绍了以苏联为主的外国电影的经验。

例如学习了表现革命思想的经验以及蒙太奇的电影思维方法和艺术表现技巧。

d.积极开展电影理论和批评工作,批判有毒素的影片,宣传进步电影。

(2)曲折的发展历程
①1932年到1933年,左翼电影的第一个高潮
左翼电影直接反映了社会现实存在的尖锐矛盾,受到大众的欢迎,以《姊妹花》、《渔光曲》两部影片为代表。

但是部分影片的艺术表现粗糙稚拙和革命内容表达得过于直露,如《女性的呐喊》,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更加严厉的镇压。

②1933年后,左翼电影的低潮时期
1933年11月,一群暴徒捣毁艺华影片公司,进步电影工作者被迫转入地下活动。

一些反动文人鼓吹“软性电影”的主张,左翼电影出现了低潮。

此后,左翼电影工作者开始尝试以更巧妙隐晦的题材选择、叙事方式和视听语言,曲折地宣传反帝抗日思想和隐约地揭示社会的黑暗坚持左翼电影阵地,代表作有《神女》、《桃李劫》等。

③“国防电影”的新高潮
a.背景
1935年“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以后,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和人民抗日要求的重新高涨,出现了“国防电影”新高潮。

b.具体创作
由于形势不允许用写实主义手法直接表现抗日要求,创作人员在《联华交响曲》中的《春闺梦断》、《疯人狂想曲》及《狼山喋血记》等影片中进行了运用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电影表现手法,尝试曲折反映抗日思想。

同时,出现了许多揭露社会问题的影片,代表作有《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

c.评价
“国防电影”的创作者将自己对电影表现手段的探索与“影戏”主流电影的经验结合在一起,并借鉴好莱坞戏剧式电影的创作经验去适应观众的观影习惯,通过影片的情节和人物命运的紧密联系表现思想内容,取代直露激进的口号,在电影艺术技巧方面取得了较高成就。

(二)对电影视觉艺术及听觉艺术的探索
1.探寻电影视觉艺术
联华影业公司的孙瑜等一批创作人员和左翼电影运动中出现的沈西苓、吴永刚等人,突破了“影戏”的陈规,在学习国外默片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电影的视觉表现力,制作了如《春蚕》、《女性的呐喊》、《小玩意》等优秀作品。

2.探索电影听觉艺术
(1)探索过程
①洪深将在爱森斯坦等人发表“关于有声电影未来”的著名声明译为中文发表。

中国的电影工作者还在报刊上就有声电影前途和艺术规律多次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②进行了利用声音弥补默片缺乏语言手段的创作尝试。

a.1929年孙瑜在《野草闲花》里加入了一段歌曲《寻兄词》,是中国最初在电影中运
用声音的尝试。

b.1931年出现了第一部整部影片用蜡盘唱片配音的《歌女红牡丹》。

c.1932年拍摄了用片边光学声带录配音的《歌场春色》等影片。

③1934年前后,年轻一代创作者才开始真正对有声电影艺术规律进行比较深入的探索,在创作中较多关注蒙太奇因素的声音。

1936年以后,有声电影完全取代默片。

(2)特点
中国的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的转变,起步晚、历时长,对有声电影艺术的探索集中在声画蒙太奇的结合方面。

二、左翼电影剧作中的两种现实主义风格
(一)现实主义风格
1.区别新旧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标准
区别新旧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标准是看作品能否真实地、具体地反映30年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的形势和人民水深火热的状况。

2.代表人物
30年代许多优秀现实主义电影通过电影艺术的手段,具体、细致地把时代生活真实地呈现在银幕上,夏衍的电影剧作是反映30年代成就的典型代表。

(1)个人简介
夏衍(1900年~1995年),本名沈乃熙,字端先。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2年,夏衍加入明星公司任编剧顾问,并担任党的电影小组的
负责人。

他进行电影编剧创作,翻译了苏联电影剧本《生路》,还与郑伯奇等人合作翻译了普多夫金的《电影导演论》,并撰写了大量的电影评论。

(2)主要作品
①《狂流》
a.影片简介
1933年3月上映第一部左翼影片就是根据夏衍创作的《狂流》拍摄而成的,这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开始。

该剧本以1931年波及长江流域16省的大水灾为背景,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具有斗争潜力的社会力量。

b.艺术特点
第一,该剧保留着许多旧电影的影响痕迹,如旧“影戏”的叙事套路和为强调戏剧性冲突而影响了情节和人物完整。

第二,通过水灾现场的大量新闻片素材的穿插,以艺术上新颖的创作观念震动着习惯于舞台戏剧的影戏式表现手段。

②《春蚕》
a.影片简介
夏衍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体现在他1933年根据茅盾的小说改编的《春蚕》。

《春蚕》细腻地展示了“丰灾”之后的平静生活流程如何把人们引向无情的灾难,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的巧取豪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日益加深的中国社会的缩影。

b.艺术手法
这部影片通过视觉化的细节和环境处理与蒙太奇电影思维的结合在一起,体现深刻的现
实主义精神。

③《上海24小时》、《压岁钱》
a.影片简介
《上海24小时》有力地揭示了尖锐的阶级压迫和阶级矛盾的社会现实。

1936年创作的《压岁钱》,通过一块银元在社会上的流转,展现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图景。

b.艺术特点
在《上海24小时》中,他尝试把蒙太奇的方法运用到电影剧作的整体构思上,这一点在《压岁钱》的创作中更显成熟。

3.其他作品
除了夏衍之外,其它一些进步电影工作者也在自己的创作中进行现实主义倾向的探索,如《乡愁》、《船家女》、《桃李劫》等影片。

4.现实主义作品特点
这类影片在革命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指导下,注意反映时代的波澜。

不仅追求真实地把握生活中现实存在的阶级矛盾和斗争的现实,更重要的是追求在电影叙事和造型各个方面都真实地再现。

(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的融合
1.田汉
(1)个人简介
田汉(1898年~1968年),他最初的电影观念和电影创作都带有明显的现代主义色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