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的整体框架,我们明白了书院是中国古代私学的最高表现形式,南宋的书院发展到极盛,其中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系统的学院学规。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将深入的学习《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南宋淳熙六年,即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呈报朝廷修复白鹿洞书院,自任洞主掌教,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
其中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之道,都一一作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揭示了教育的宗旨,展示了人们为学的方向,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作为实际生活和思想教育的准绳,这样就把世界观和政治要求、教育方向以及进行学习修养的途径都结合了起来。
内容有以下五方面:
1;“五教之目”,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规范了书院教育的基本宗旨,就要贯彻“明人伦”的纲常礼教。
2;”为学秩序”,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指明了书院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
3;“修身之要”,即“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书院学生指明了道德修养的基本要点。
4;“处事之要”,即“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书院学生指明了行为处事的基本原则。
5;“接物之要”,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书院学生指明了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
《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
集中体现了书院教育的精神,反映了宋代大多数书院的教育宗旨和办学目标,也为此后历代书院的发展提供了范本,成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经典文献。
把这些儒家思想汇集起来,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使书院教育逐步走向制度化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