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法-市场规制法

经济法-市场规制法

第三编市场规制法第一章市场规制法的一般原理一、市场规制法的概念和理论基础1、概念。

市场规制法是指调整国家在规制市场主体和市场监管主体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生产经营规制关系、市场竞争关系、市场监管关系的法律规范系统。

2、调整对象。

市场规制法的调整对象是市场规制关系,包括生产经营规制关系、市场竞争关系、市场监管关系。

3、理论基础。

二、市场规制法的体系结构市场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市场监管法第二章竞争法律制度第一节竞争与竞争法概述一、竞争法的概念和市场竞争的特征(一)竞争概念在竞争法上的竞争是指市场竞争,即卖方相互之间。

买方相互之间、买方和卖方之间为争取有利的生产和销售条件,就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质量、交易机会和其他交易条件所进行的较量。

(二)市场竞争具有以下主要特点:第一,竞争的主体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经营者。

第二,竞争过程的本质是排除对手的争夺,最大限度地争取自己的经济利益,主要表现为争取客户和扩大业务量。

第三,从根本上和长远方面来看,竞争的直接目的是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

第四,竞争总是发生在一定的市场范围内。

第五,从性质上看,竞争者在排除对手进行业务争夺时所使用的手段、方法等是否合乎商业道德和法律规定,是决定竞争行为法律后果的关键因素。

二、竞争法的概念、立法模式与体系(一)竞争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市场竞争关系和竞争管理关系。

竞争关系竞争管理关系(二)竞争法的立法模式1、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关系第一,产生背景不同。

第二,法律控制的目的不同。

第三,法律规制的形式不同。

第四,调整手段与责任形式不同。

2、立法模式一是反不正当竞争与反垄断合并立法;二是反不正当竞争与反垄断分别立法;三是反垄断立法中主要规定反垄断,附带涉及不正当竞争,同时以其它法律控制反不正当竞争。

第二节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一、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构成要件1、概念。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禁止以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或其他公认的商业道德的手段从事市场竞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秩序的一类法律制度的统称。

2、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构成要件(1)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是各类市场交易活动的参加者。

(2)不正当竞争行为要有某种竞争要素,体现为对公平竞争的破坏。

(广义的竞争或交易)(3)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性质或者客观表现在于其¡°不正当¡±,即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或其他公认的商业道德。

(4)不正当竞争行为所侵害的客体是经营者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二、关于不正当竞争行为认定中的竞争关系问题反不正当竞争法上的竞争关系是一种广义的竞争关系,甚至可以说是经营者之间以不正当方式进行的侵害与被侵害的关系。

一是行为人与他人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竞争关系,不正当地排斥竞争对手的商业行为。

二是经营者虽未排挤竞争对手的竞争,但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竞争优势的行为,主要是搭没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的便车。

三是以不正当手段破坏他人竞争优势的行为。

三、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一般条款问题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1款规定:¡°经营者应当遵守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

¡±第2款规定:¡°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的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设概括条款是有关立法的通例,并构成了其重要内容。

一般条款既可避免立法中的挂一漏万,又可使执法机关针对具体化个案弹性适用。

第三节现行立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分类一、假冒行为首先,¡°误认¡±¡°混淆¡±作广义理解。

其次,认定需要综合考量。

再次,例外条款必不可少。

(一)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

是指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行为。

1、被仿冒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不是相关商品所通用的,并具有显著的区别性特征。

最高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知名商品的界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最高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擅自使用他人企业名称或者姓名。

二、虚假宣传行为1、宣传方式包括广告和其他方法。

2、竞争法对宣传行为的规制重点是在¡°引人误解¡±还是在¡°虚假¡±上的问题。

具体地说,虚假宣传行为是否排除了¡°引人误解的真实宣传行为¡±,是否排除了¡°不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以未定论的事实用作宣传的行为¡±的定性问题。

3、虚假广告的典型表现形式。

(1)诱饵广告。

又称为引诱性广告。

(2)荐证广告。

(3)比较广告。

4、虚假宣传行为的其他形式。

(1)对商品或服务价格作引人误解或虚假宣传的行为(2)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或虚假宣传的行为。

(3)对商品产地作引人误解或虚假宣传的行为。

三、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一)商业秘密的概念和特征。

秘密性、商业价值性、保密性(二)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归责原则。

(三)不属于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解释》第12条肯定了自行开发研制和反向工程不构成侵犯商业秘密。

(四)商业秘密保护中的竞业限制协议四、诋毁商誉行为(一)诋毁商誉行为的概念和特征1、诋毁商誉行为的概念。

诋毁商誉,或称商业诋毁、商业诽谤,是指在市场交易中,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削弱竞争对手的竞争能力的行为。

2、诋毁商誉行为的特征:(1)诋毁商誉行为是处于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从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2)诋毁商誉行为的主观方面主要是故意,但不排除过失。

(3)诋毁商誉行为主要表现为捏造、散布虚假事实对竞争对手的商誉进行诋毁、贬低。

(4)诋毁商誉行为可能或者已经造成了竞争对手商誉的损害和竞争秩序的破坏。

(二)商誉的特征(1)抽象性。

(2)价值性。

(3)相对不确定性。

(4)依附性。

(5)地域性。

五、商业贿赂(一)概念和特征。

商业贿赂行为是指经营者以排斥竞争对手为目的,为获得交易机会或有利的交易条件,采用财物或其他手段贿赂交易相对方或者对交易有直接影响的单位或个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1、商业贿赂的行贿者是经营者,受贿者不局限于交易行为的对方单位或个人,还包括直接影响交易的第三方。

2、商业贿赂不以账外暗中支付为必要。

3、商业贿赂的客体除了财物,还包括其他利益。

(二)回扣。

1、回扣发生在交易双方之间。

2、回扣是卖方返还给买方的一定比例的商品价款。

3、回扣必须账外暗中支付。

(三)非法佣金。

1、中间人不具有合法的经营资格。

2、佣金比例违背法律规定或商业惯例。

(四)附赠式商业贿赂。

(1)附赠的对象是经营者还是消费者。

(2)附赠品价值的大小。

(五)其他情形。

1、优惠购买。

2、重奖经销商。

3、瓶盖有奖回收。

六、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一)有奖销售行为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

有奖销售行为是指经营者以附带性地提供物品、金钱或者其他利益的引诱方式,促销商品或者服务的行为。

2、分类。

奖励所有购买者的附赠式有奖销售和奖励部分购买者的抽奖式有奖销售。

(二)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的主要表现方式1、欺骗性有奖销售行为。

2、利用有奖销售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

3、最高奖金额超过5000元的抽奖式有奖销售。

4、附赠式有奖销售行为。

5、有奖销售行为的其他情形。

第四节反垄断法一、垄断的含义与反垄断法的概念、调整对象1、垄断的含义。

反垄断法中的垄断,是指生产经营者单独或与他人结合、合谋或以其他形式,排斥、支配或限制其他生产经营者,在一定的生产经营领域限制或排除竞争的行为或状态。

2、反垄断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反垄断法的调整对象是垄断行为(又称反竞争行为),一般不直接调整垄断状态。

二、垄断规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ª¡ª结构主义与行为主义结构主义规制方法是指为了控制行业集中度,而对行业集中状态进行规范的规制方法。

行为主义规制方法是指规范市场支配地位企业的市场行为的规制方法,它针对的是市场行为,规制的是支配地位的滥用。

三、垄断行为的认定原则¡ª¡ª本身违法原则与合理原则四、相关市场(一)概念。

作为竞争发生作用的领域,相关市场是指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就相关商品或者服务进行竞争的商品范围和地域范围。

(二)相关产品市场。

(三)相关地域市场。

(四)相关时间市场。

五、垄断协议(一)概念和基本分类。

横向垄断协议纵向垄断协议(二)横向垄断协议的类型1、固定价格行为。

2、限制数量行为。

3、划分市场协议。

4、联合抵制交易行为。

5、限制购买或者开发新技术与新产品行为。

(三)纵向垄断协议行为的类型1、维持转售价格。

2、独家交易协议。

又称排他性交易。

通常包括一个或者一系列协议,其中约定供应商同意在特定的地区内向销售商独家销售商品,或者销售商同意只从供应商购买用于转售的一类商品,或者双方当事人相互承担上述两个方面的约束。

3、特许经营协议。

是指一个企业将其已投入流通的产品、商标或者商业方式和附属服务转让给另一个企业使用,而由另一个企业连续支付使用或者其他其他报酬的协议。

4、选择性销售协议。

制造商确定特定的条件,指定特定的销售商销售其商品,并禁止其向符合条件和标准的销售商、最终用户或者消费者以外的任何人销售该商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