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法体系(市场规制法VS宏观调控法)

经济法体系(市场规制法VS宏观调控法)

经济法学
经济法体系
经济法学
一、传统观点:内容介绍与评价
经济法由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组成。
经济法学
(一)市场规制法
调整对象是市场规制关系,即规制主体依法定职权或授权对 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监管,以维护市场秩序的关系,受规制 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竞争关系与交易关系。 市场规制法体系一般由市场规制一般法包括市场准入法、反 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 标准化法、价格法等;市场规制特别法,如金融市场监管法、 房地产管理法、劳动力市场监管法等。
E.误导性信息的规制
经济法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错误信息……比没有信息的损害更大。”因此,有必要禁止或监管 “误导性信息”。 英国1968年《商业标识法》(The Trade Description Act)被评论者 称为是英国消费者护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从私权规制到对市场的公法 规制的大转变。 对于消极信息规制体系而言,最难的部分在于决定受监管之信息的范 围。信息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是符合事实的(即来源于实证的)还 是主观臆测的,是明显的还是隐含的,并不容易作出区分,而且,环境因 素和消费者代表的行为也不应被忽略。在银多情况下,后者不会信任广告, 此时进行监管并不会带来很大的收益,而另一些情况中,一次或更多的私 法救济就足以发挥作用。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 《证券法》第78条
F.认证制度
经济法学
认证可以满足买方甄别产品过程中对‘信号’的要求。著名经济学家 格罗斯曼曾提出,如果商品的质量信号充分、有效、可靠、成本低廉,消费 者可不费任何代价证实产品质量,则交易市场就能够有效运转。显然,改善 信号传递机制,就可缓解上述信号问题。在第三方认证制度下,来自第三方 的认证为买方提供了必要的‘购买信号’,使买方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知产 品的质量信息,客观上降低了买方的搜索成本和信息处理成本,节约时间和 精力。因此,作为传递产品质量信息的辅助手段,第三方认证提供了一种行 之有效的信号甄别机制,是一种节约交费费用的制度安排。从买方的利益出 发,任何强制性认证和自愿性认证都可以提供必要的产品信息,因而都是有 价值的。对于那些与人身安全直接相关的纺织品、食品和日用品来说,买方 甚至更赞同强制性认证安排(《认证认可条例》第28条)。 《认证认可条例》(2003)
竞争促进法 信息规制法 外部性克服法
经济法学
(一)竞争促进法
1.反不正当竞争法 2.反垄断法 3.中小企业促进法 4.价格法
经济法学 (二)信息规制法
1.强制信息披露制度
A.价格信息披露制度 B.身份与质量信息披露制度 C.安全信息披露 D.证券及金融业信息披露 E.认证制度 F.标准化制度
2.错误或误导性信息规制制度
C.证券及金融业信息披露
经济法学
《证券法》第三章第三节第63-72条“持续信息 公开”。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 》 (2008) 当向社会公开发行证券时,需要承担一般性的 披露义务,即披露: 所有投资者及其专业顾问合理需要的,以及为 了能够作出正确评估(一)资产与债务、财务状况、 利益和损失、证券发行者的发展前景;(二)有价 证券相关的权利所需的此类信息。
经济法学
B.身份与质量信息披露
质量信息与价格以及数量同样重要。
在一篇著名的文章中,阿克洛夫(Akerlof)证明了两种不同类型信息的搜寻
成本之间的不对称是如何导致严重损害后果的。假定,一款特定型号‘高品质’二手 车,市场价格为5000英镑,但是一款相同的‘低品质’的二手汽车售价仅为2000英镑。 如果潜在的购买人已经掌握了不同的二手汽车销售商之间的定价信息,但是不能区分 ‘高品质’与‘低品质’二车,则他们将会认为所有销售的二手车都存在一个‘平均 的’质量,他们愿意为这个平均质量付35000英镑。这种购买心理将会压低所有待售二 手汽车的价格,直至接近平均价格,从而使销售商不能再从‘高品质’二手车上获利。 除非购买人能够获得适当的信息,否则‘高品质’二车将从市场上消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2000)第27条的规 定
经济法学
第二十七条 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必须真实,并符合 下列要求: (一)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 (二)有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 (三)根据产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需要标明产品规 格、等级、所含主要成份的名称和含量的,用中文相应予 以标明;需要事先让消费者知晓的,应当在外包装上标明, 或者预先向消费者提供有关资料; (四)限期使用的产品,应当在显著位置清晰地标明 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 (五)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产品本身损坏或者可能危 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应当有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 说明。 裸装的食品和其他根据产品的特点难以附加标识的裸 装产品,可以不附加产品标识。
联系: 经济法学 (1)对象交叉。如金融监管属于市场规制行为,却 被金融法纳入其凋整范围。又如国有资产的进入或退出 某个领域,属于宏观调控行为,却被市场准人法纳入其 调整范围。 (2)作用交叉。如反垄断法中的结构规制,虽是一 种市场规制手段,却可以起到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又如, 税法中的遗产税,虽是一种宏观调控手段,却可以为市 场竞争营造出起点公平的条件。 (3)互为条件。市场规制法构造自由、公平的交易和 竞争秩序,为宏观调控法充分发挥作用提供必要的微观 基础;宏观调控法构造稳定、协调、健康的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机制,为市场规制法充分发挥作用创造必要的 宏观环境。如金融监管法通过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既可 以为金融调控法提供良好的微观基础,也可以强化金融 杠杆的约束力,确保金融调控法的预期效果。
经济法学
(三)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的关系 一般而言,二者的差异有: (1)市场规制法主要在 微观领域起作用,宏观调控法主要在宏观领域起作用; (2)市场规制法主要追求秩序目标,宏观调控法主要追求 均衡目标;(3)市场规制法重点约束市场主体,宏观调控 法重点约束政府;(4)市场规制法侧重运用义务性规范和 禁止性规范,宏观调控法侧重运用授权性规范;(5)市场 规制法的可诉性较强,宏观调控法的可诉性较弱。
G.标准化制度
经济法学
“标准最基本的经济正当性在于纠正市场失灵,尤其是信息不对称和外 部性,相比其他干预强调更弱的规制形式,更有效,成本也更低。” “强制披露能够成为解决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最有效的方 式。但它同样有局限性,不可能将所有必要的信息以某种大多数购买者都能 看到并理解的形式表现出来。个体的‘有限理性’可能成为进一步的障碍; 有证据表明,私人更容易高估某些低概率事件的风险,却低估那些高概率事 件的风险。考虑到购买人收集信息并作出决定的成本之高,也许强制要求生 产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符合购买人在经过一定的比较和考虑后所愿意购买的 产品或服务的标准,是成本更低的方式。这一解决方式尤其适有于消费者的 错误选择可能引来巨额外负担成本的情况。” 《标准化法》
经济法学
证券交易所的规则进一步具体化这一义务,
不仅包括所有上市股票,还包括政府决定的未上 市的股票。证券交易所的要求非常具体,经允许,
需要披露的信息包括发行者过去五年的年度财务
审计报告;自上一个财务报告发布之日起的经营 动向;对至少本财政年度的前景预测,包括该预 测下的主要设想的说明。
经济法学
至于持续披露义务,上市公司必须每年发布一
提及的就是保护投资者利益……披露能够使缺乏
经验的投资者避免遭受较大的损失,信息披露能 够警示他们存在破产的可能……此类投资者应当
受到保护,避免购买过量的股票不能反映公司的
业绩和前景……另一种主张,分配正义。‘消息 灵通’的交易人通过更早地获知信息赚取收益, 对一般公众而言处于优势地位,这是‘不公平’ 的。
安全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推进国
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强国有经济的控 制力、影响力。
(2)国有企业法
经济法学 2.税收法律制度
(1)环境税制度 (2)税收优惠制度
污染控制制度
经济法学
“污染控制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规制领域之一,这一点
并不难理解。某些干预手段的公益正当性是压倒性的;污染会 随着时间、空间和人口而广泛传播,这意味着用私法方式—— 协商以及侵权与财产权机制的施行——远远不足以解决外部性 问题(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regulations)。而且,一 致的共识是,产业活动不受控制的增长,将会带来灾难性的环 境后果,例如全球变暖,政府受到极大的压力要引入适当的规 制措施让选民放心。”
A.强制价格信息披露
经济法学
有关价格的信息或者说透明价格,对消费者的 选择以及市场的有效竞争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1988年的两部欧盟指令,以及1991年的 《价格标示法》(the Price Marketing Order), 要求除了一小部分例外之外,所有种类产品的零售 商都必须明码标价,必须是‘不模糊的、易识破的且 是清晰的. 《关于商品和服务实施明码标价的规定》及其 《实施细则》(原国家计委,1994) 《价格法》(1995)
经济法学
(三)外部性克服法
1.国家投资法 2.税收调控与规制法(优惠制度、排污收费制 度、环境税收制度)
3.许可证制度等
经济法学
1.国家投资法
产生显著外部性的活动,即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成本不能在价格中得 到恰当的反应,一般可以通过私法的责任机制或公法的规制工具达到
控制的目的。
(1)国有财产法(公有制) 《国有资产管理法》(2008) 第一条:为了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加强 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促进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制定本法。 第七条:国家采取措施,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
经济法学
(4)相互配合。无论是解决宏观经济,还是微观经济的 问题,都需要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联手合作。因而, 在许多专门立法中,并存着市场规制与宏观调控的法律手 段。以《农业法》(1993年)为例,为规范农业生产资料的 供给、保护农民利益,既规定宏观调控手段,如第33条规 定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使主要农用生产资料与农产品 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价;也规定市场规制手段,如第34条规 定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对其生产销售的产 品的质量负责,禁止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以不合格产品 冒充合格产品,禁止生产明令淘汰的农业生产资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