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山东省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2.4 乡镇企业污染仍较严重
随着近十年乡镇企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三废”排放量也快速增加。1995 年全省排放量为 48854 万吨,化学需氧量 94.9 万吨,废气排放量为 2415 亿立方 米,二氧化硫排放量为 46.7 万吨,烟尘排放量为 70.8 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 171.4 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 2368 万吨。与全省排污量相,乡镇企业排放 的主要污染物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排放量和固体废弃物排 放量分别占全省总量的 42.1%、116.8%、35.2%、4.9%和 34.6%,足见乡镇企业 污染的严重性。由于乡镇企业存在生产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管理低下,治理设 备短缺,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使“三废”排放量大增,造成乡村、小城镇环境面 貌急剧恶化。随着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若不采取有效措施,污染由城市向农 村蔓延的趋势将难以改变。
-4-

化物浓度虽然总体上不超标, 但呈上升趋势, 部分城市已检出超标现象。 如济南、 青岛、 淄博、 潍坊市尾气污染相当严重, 已成为城区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温室效应作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在山东省也有广泛的影响。近年来,随着 煤炭、石油等化学燃料越来越多的被消耗,二氧化碳的产生量也在大幅度上升; 同时,由于大肆乱砍滥伐森林,造成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由 于人类的各种活动,每年向大气中放出 60 亿吨的二氧化碳,其中一半被自然界 净化,剩下的一半残留在大气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就好像一层 日益加厚的透明薄膜,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层射入地面,而地面变暖以后 所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气体吸收,难以逸 出高空。这些微量气体在地球表面捕捉热辐射,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全球气温 变暖,犹如花房效应一样,所以叫做温室效应。其变暖速度是最后冰期结束以来 自然变暖的 15~40 倍。科学家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 2030~2050 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将比工业革命时期增加一倍,全球平均气 温有可能升高 1.5~5.0 摄氏度,这将导致生物种群的灭绝,人类生活的困难,尤 其是像山东省这样的沿海省份,有可能面临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1.2 环境问题的分类
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的含义。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自 然环境中有害物质含量增加,破坏了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大气圈、水圈、岩石 圈、生物圈等)原有物质成分和结构,导致环境各要素及整个环境系统自净能力 降低或丧失,并发生严重质量退化,从而使得其中的有害物资对人类健康造成危 害; 生态破坏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系统某一组成部分的功能遭到破坏以及环境污染 的影响,导致系统本身按正常规律运动的能力降低,异常变化增多,整个环境系 统发展呈现出越来越不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趋势,具体分类如图 1 所示:
1.1 环境问题的定义与实质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变化给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带来的危 害和影响。其实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 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 净能力。 要充分理解环境问题的定义与实质就必须深刻了解以下两个简单而重要的 事实:第一,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全球每年向环境中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固 体废物,这些废物排入环境后,有的能够稳定的存在上百年,因而使全球环境状
2 山东省环境问题现状分析
山东一直是全国的经济大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由于人 口较多,环境保护意识差,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重视和保 护不够,因而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
2.1 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1]
-2-

山东省废水排放量由 1995 年的 15.9 亿吨,增加到 2001 年的 23.5 亿吨,年均 增长 6.9%;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由 1996 年的 10.1 亿吨增加到 2001 的 11.5 亿吨, 年均增长 2.2%;从 1998 年到 2001 年有所降低,01 年为 11.5 万吨,1998 年废水排放 量居全国第一位,占全国废水排放量的 6%(见表 1)。 山东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主 要来源于造纸、化工、采掘、食品、电力、纺织等行业,合计负荷比在 80%以上, 其中造纸和化工行业分别占 23.7%和 18.4%;重点排放地区在济南、潍坊、济宁、 青岛,共占 50.2%。工业废水主要污染物是化学需氧量(COD)、重金属、石油 类等。1998 年工业废水中 COD 排放量为 98.5 万吨,重金属排放量 5.6 万吨,石 油类排放量 1745.9 万吨, 氰化物排放量为 336 吨, 1996 年排放量均有所下降。 较 COD 排放量最大的行业是造纸业,其次为食品,主要排放源地集中于潍坊、临 沂、聊城、济宁,合计占总排放量的 50%左右。工农业生产废水排放和生活污水 排放是废水的主要来源,其中生活污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表1 年份 排放量 1995 9.62 1995~2001 年山东省工业废水排放量[6](单位:亿吨) 1996 10.10 1997 13.09 1998 11.71 1999 10.80 2000 11.03 2001 11.52
山东省大多数省控河流水体污染严重,1996 年,除大沽河水质符合地表水 环境质量四类标准外,其它河流均存在超过四类标准的断面,超标河流占监测河 流的 95%,水质评价结果表明,省控河流中严重污染和重污染的河流占 80%。 小清河自 70 年代以来,由于多年干旱和源头拦河蓄水,径流减少,现主要水源 是济南、淄博的工业污水,河水黑臭,多种污染物严重超标,使沿岸浅层地下水 受到污染,两岸群众和牲畜吃水困难;多年来,南四湖因济宁、枣庄等地的工业 污水大量排入,造成水质严重污染,水产品种类和产量不断减少,因此,它与滇 池、巢湖、洪泽湖、太湖成为我国水污染相当严重的几个湖泊;近年来,徒骇河、 马颊河污染也呈逐年加重的趋势。 此外,山东省地下超采也相当严重。全省地下水(可开采总量为 158 亿立方
2.5 生态破坏加剧,资源日趋紧张[4]
-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米)开采利用程度达 80%以上。其中济南、淄博 2 市地下水开采程度分别为 116.1%、115.8%,处于超采状态。由于地质构造的影响,济南、泰安 2 地市地 下水个别项目超标。 据 1998 年对山东省全省 63 个近岸海域观测点监测, 近岸海域水质基本符合 海域功能区划要求,以《海水质量标准》二、三类水质为主,其中优于二类的占 43%,符合三类的占 12%,符合四类的占 8%,超过四类的占 37%。近岸海域主 要污染物为无机氮、 活性磷酸盐, 样品超标 (二类标准) 率分别为 41.2%、 28.3%。

山东省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周生厚 1,宋宪强 2
1 2
泰安第十九中学地理教研组, 泰安,27100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州,510275 figtree2000@
摘要:本文分析了山东省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环 境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
-5-

50 余种,在 1998 年产生的 5108.7 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中,储存量为 1050 万吨, 处理量为 219 万吨,排放量为 11 万吨。固体废弃物扬尘污染大气,渗滤液污染 地表水和地下水,堆积物污染农田,造成土壤质量下降,成为重大的环境隐患, 对环境生态和群众身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威胁。 2.3.2 固体废弃物的危害 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多方面的:对水体的污染,直接把固体废弃 物倾倒入河流、 湖泊、 海洋造成水体污染; 对大气的污染, 固体废弃物中的尾矿、 粉煤灰、干污泥和垃圾中的粉尘会随风飞扬,吹到很远的地方,此外很多固体废 弃物本身在焚化时,就会散发出毒气和臭气污染大气环境;对土壤的污染,固体 废弃物及其渗出液和滤液所含有毒物质会改变土质和土壤结构, 影响土壤中微生 物的活动,有碍植物根系的生长,或在植物体内积蓄。此外,固体废弃物还会占 用大量土地。
-1-

况发生显著变化。第二,自然资源的补给和再生、增殖都是需要时间的,一旦超 过了极限,要想恢复是极其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可再生资源的开采 量不应超过其生长量(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量应及早考虑其替代品的允许生产 量) 废物的排放量不应超过当地的环境容量; ; 历史遗迹与人文遗迹须倍加珍惜; 而对待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生命支持系统更须十分谨慎。
2.3 固体废弃物污染日益加剧
固体废弃物是指被丢弃的固体和泥浆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 的固体颗粒。固体废弃物主要来源于人类生产和消耗活动。如人们在开发资源和 制造产品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及产品经人类使用和消费后的废物。 2.3.1 山东省固体废弃物污染现状分析 山东省工业固体废弃物产出量逐年增加,已由 1981 年的 2522 万吨增加到 2000 年的 5407 万吨,年均增长率为 3.8%。但综合利用率仍较低,1998 年仅为 74%,还有 26%的有待处理。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排放量 日益增多,1996 年全省城镇生活垃圾排放量为 535.4 万吨。目前,全省尚未有一 处固体废弃物填埋场,占地面积越来越大,截至 2000 年底,工业固体废弃物累 计储存量多达 3.2 亿吨,占地 3213 平方米。工业固体废弃物中的有害废物多达
1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产生由来已久,自从原始社会开始,环境问题就一直困绕着人类 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在古代,封建统治者大兴土木滥伐森林、战乱频繁毁坏森 林、人口增加开垦森林等,都是对环境的重大冲击,而农业活动则是造成中国古 代环境变迁的主要原因。到了近代,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后,环境问题伴随着工业 化不断出现。无论是大气污染与水污染、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酸雨与有毒化 学品污染、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以及生物多样性消失等等,各式各样的环境问 题几乎都是工业文明的伴生物。
酸雨的影响在我国的面积也迅速扩大,山东省部分城市多年来受酸雨危害。 其中青岛市连续多年检出酸雨,“七五”、“八五”期间酸雨频率在 49%和 39% 以上,1998 年酸雨检出率为 38%,PH 平均值为 4.6~5.2,年最低值可达 3.3,是 长江以北酸雨最严重的城市;烟台、潍坊、济南、临沂、莱芜、菏泽、德州、淄 博等城市均有酸雨检出。此外,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呈加重趋势,1998 年,全 省机动车辆已增加到 565.7 万辆,近几年增长率平均超过 20%,城市空气中氮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