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汇率理论总结讲解

汇率理论总结讲解

传统汇率决定理论现代汇率决定理论(资产市场说)汇率理论最新发展思路汇率理论总结/铸币平价说一一金本位制度国际借贷说购买力平价说{宏观均衡分析方法外汇市场微观结构方法、传统理论(一)铸币平价说-- 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1816-1936)1、、金本位制:(1)广义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2)狭义指金币本位制,也称金铸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的特点:(1)黄金是世界货币(根本保证)(2)各国货币的含金量决定着彼此间的兑换比率(3)汇率波动幅度小,以黄金输送点为限(4)“物价-铸币流动机制”(5)资本的流向与黄金的流向正好相反金本位制的局限性:(1)依赖于严格的条件(2)世界黄金产量、占有结构的限制(3)有赖于价格体系的稳定(4)需要黄金的自由兑换2、金币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 铸币平价⑴1752年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年)在《论贸易平衡》中提出“价格-铸币流动机制”(2)铸币平价:是决定两国货币汇率的基础,两国货币含金量之比:s = G */G s 为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直接标价法);G为本国货币的含金量;G *为外国货币的含金量在这种货币制度下,货币价值是以铸币的含金量表示的,汇率的决定与变动有一个基准,即铸币平价。

(3)黄金输送点: 金币本位制度下,外汇汇率涨落引起黄金输出入国境的界限. 黄金输送点=铸币平价±运费上限:黄金输出点铸币平价加运送黄金费用下限:黄金输入点铸币平价减运送黄金费用(直接标价法)外汇市场买卖时的价格在黄金输送点内波动. 黄金输送点成为汇率波动的上下限是由于金本位时期存在着两种对外结算方式引起的(4)结论:<1>在金本位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铸币平价。

铸币平价是两国货币之间法定的兑换比率,但不是市场上的真实汇率。

市场汇率随外汇供求关系的变化围绕铸币平价上下波动。

<2>汇率波动的界线是黄金输送点,最高不超过黄金输出点,最低不低于黄金输入点。

汇率的变动幅度是相当有限的,汇率是比较稳定的。

(5)局限性:<1>各国必须遵守金本位制的游戏规则。

<2>理论建立在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

<3>无法解释纸币本位制度下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

3、金块本位和金汇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黄金平价(1)这两种货币制度是不完全的金本位制共同特点:<1>没有金币流通;<2> 流通中的银行券、纸币可以按照其法定含金量与黄金直接或间接兑换;<3> 黄金输出入受到极大的限制。

2)汇率决定的基础:黄金平价:—两种货币的法定含金量之比( 二) 国际借贷说1、国际借贷说,又称国际收支差额理论。

是由英国学者乔治•葛逊(GeorgeGoschen 于1861 年提出的。

2、基本观点:国际借贷的差额是决定汇率变动的基础,该差额是由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差额决定的。

根据国际借贷的流动性,戈森将国际借贷分为固定与流动两种,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前者指借贷关系已经形成但尚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指已经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

在他看来只有后者,即已经到期需要即刻清偿的借贷关系,才是决定汇率变动的因素。

固定部分有时甚至会出现相反的汇率表现。

3、评价:局限性: ( 1 )没有回答汇率决定基础这一本质问题。

( 2)难以解释长期汇率变动的原因。

( 3)比较适用于外汇市场发达的国家。

意义:说明了国际收支失衡是导致汇率变动的主要原因。

(三) 购买力平价说1、地位:汇率理论的核心2、代表人物:古斯塔夫•卡塞尔(瑞典学者,于1922年进行系统阐述)3、基本思想:货币的价值在于其购买力,各国货币单位在国内的购买力大小及其升降的比较决定了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及其兑换率的变动。

4、理论基础:一价定律、货币数量论5、一价定律:在不考虑交易成本和商品套利自由的情况下,不同国家或地区间进行商品活动时,将使国际间以相同货币表示同质贸易商品的价格一致。

( 1)提出:弗里德曼(2) 前提条件:商品同质、商品价格不存在粘性( 3) 一价定律:p d= ep fe 为直接标价下的汇率,p i d 为本国商品的价格,p if 为外国商品的价格( 4)一价定律不成立的原因: <1>交易成本的影响。

<2>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影响。

<3>非贸易商品的影响。

6、绝对购买力平价:说明的是某一时点上汇率的决定( 1)一价定律:p d= ep fe 为直接标价下的汇率,p d 为本国商品的价格,pf 为外国商品的价格(2) 绝对购买力平价前提:<1>对于任何一种可贸易商品,一价定律都成立;<2>在两国物价指数的编制中,各种可贸易商品所占的权数相等。

⑶ e = pd / pf该式表示汇率等于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比率。

当本国物价水平相对上升时,本币的购买力就会相对下降,贝府匚率上升,本币贬值;反之,当本国物价水平相对下降时,本币的购买力就会相对上升,则汇率下跌,本币升值(4)绝对购买力平价的缺陷:第一、不同国家居民在商品消费偏好上的差异导致了产品的巨大差异性。

在设立物价指数时,各国各种商品的权重不可能是相对的,甚至一国在不同时期权重也是不同的。

第二、市场不可能是完全竞争的,关税、贸易壁垒以及交易成本也加大了这种偏离。

第三、非贸易商品的存在,使得世界上所有商品的价格无法一致。

第四、国际贸易中同一种商品完全同质是不存在的。

7、相对购买力平价:指在一定时期内,汇率的变化与该时期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成比例。

Pl dt(1)相对购买力平价:e t= pp e o,其中,PI dt,PT ft分别是本国和外国在t时期的物价指数,e o是基期汇率,e t 是计算期汇率该式含义:尽管汇率水平不一定能反映两国物价绝对水平的对比,但可以反映两国物价的相对变动。

物价上升速度较快(物价指数相对基期提高较快) 的国家,其货币就会贬值。

(2)在现实经济中,相对购买力更具有实用性。

8、购买力平价理论总结:(1)购买力平价的基础是货币的价值尺度与支付功能。

(2)绝对购买力平价是在国际市场无壁垒,商品充分交易基础上的。

(3)相对购买力平价是在国际市场非完全的基础上的。

9、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评价:(1)说明汇率的长期变动趋势,但无法说明汇率的短期和中期变动趋势。

(2)无法解释汇率的变动与物价水平的变动之间的因果关系。

(3)前提条件与现实经济情况不符。

(4)决定的均衡汇率是贸易商品市场均衡的汇率,而不是国际收支平衡的真实均衡汇率。

(5)检验的技术条件过于苛刻。

(四) 利率平价说1、利率平价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23年提出。

2、禾I」率平价说利率平价是建立在外汇市场短期均衡基础之上的理论,因此是外汇短期分析的工具。

该理论分为套补的利率平价和非套补的利率平价两部分。

3、套补的利率平价:(1)套补的利率平价指在利率套利的同时进行远期外汇抛补交易。

(2)假定条件:<1>所有投资者与借款者都是厌恶风险的<2> 套利的交易成本为零<3> 套利资金供给弹性为无穷大<4> 不考虑多种金融资产在利率、期限等方面的差异<5> 完善的金融市场,资本自由流动(3)套补的利率平价公式:p = i d —i f公式推导(略)该公式的经济含义是:远期汇率的变动率等于两国利率的差额。

利率高的货币远期汇率下跌,利率低的货币远期汇率上升。

4、非套补的利率平价:在即期外汇市场上买进外汇进行利息套利时,自愿承担远期汇率变动的风险,没有在远期外汇市场上卖出外汇进行抛补,而是根据对未来即期汇率变动的预期值计算获取的收益进行投机。

令预期的货币升值率或贬值率为E P,则E p = i —i d经济含义:当一国货币的升值率或贬值率等于两国利差时,则两国间将不会有非抛补的利率套利的活动发生。

5、套补的利率平价和非套补的利率平价的关系:外汇市场上的投机活动最终使得抛补的利率平价条件和非抛补的利率平价条件同时成立。

f=E e f, E p= i —i d ,f 为一年期的远期合约交割的远期汇率,E e f为一年后的汇率预期。

6、利率平价说的评价:利率平价理论提示了利率与汇率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为两种货币的利差对汇率变动的影响,而且也表现为汇率变动对利率的影响。

这一关系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说明了利率是影响汇率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二,揭示了通过远期套汇套利,规避投资风险的方法第三,揭示了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规律;第四,为远期汇率的确定提供了一种方法;第五,为央行通过调节利率达到其汇率目标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由此,我们对利率平价理论可以做出这样一个评价:利率平价理论是汇率决定理论的一块基石,同时以其重要的实践意义而成为投资者的决策指南和投机者的盈利手段。

(五)国际收支说1、国际收支说又称作外汇供需流量理论,由美国学者阿尔盖完善,是国际借贷说的改进。

2、基本原理:假定外汇市场的汇率是一个完全没有干预的可自由浮动的市场价格。

于是可通过汇率的自由浮动,实现外汇资金的供求平衡,从而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

假定国际收支仅包括经常账户(CA和资本与金融账户(K),用公式表示为:BP=CA+K=0K 代表资本账户,CA代表经常账户,在此我们把经常账户等同于贸易账户,则它主要有商品和劳务的进出口决定。

贸易账户中的进口是由本国国民收入(Y和实际汇率(eP*/P)决定的,出口是由外国国民收入(Y*)和实际汇率决定的。

于是,影响经常账户的主要因素就有:CA=f (Y,Y*,P,P*,e)假定资本账户的收支取决于本国利率(i )与外国利率(i* ),还有对未来汇率的期(Ee f—e)/e。

将这些因素与(1-6)综合,于是影响国际收支的主要因素为:BP=f (Y,Y*,P,P*,i,i* ,e,Ee f)=0再假定,除汇率外的其它变量均是给定的外生变量,则汇率将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变动至某一水平,从而使国际收支达到均衡状态。

e=g(Y ,Y*,P,P*,i ,i* ,Ee f)3、各变量的变动对汇率的影响:(1)国民收入的变动: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下同),本国国民收入增加,将通过边际进口倾向而带来进口的上升,这导致对外汇需求的增加,外汇汇率上浮(本币贬值);外国国民收入的增加,将通过本国出口增加,导致外汇供给增加,外汇汇率下浮(本币升值)。

(2)价格水平的变动:本国价格水平上升,将导致实际外汇汇率下浮(本币升值),本国产品竞争力下降,抑制出口,使本国经常账户恶化,这又导致了外汇汇率上浮(本币贬值),使实际汇率恢复均衡。

而外国价格水平上升,将导致实际外汇汇率上浮(本币贬值),由此,刺激出口,使本国经常账户得以改善,这又导致外汇汇率下浮(本币升值),使实际汇率恢复均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