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建筑制图与识图是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制图理论的学习和有关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了解国家的有关建筑制图标准,掌握建筑工程识图和绘制的基本方法。
在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创造性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本职工作的精神;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密切联系工程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建筑制图标准和有关的专业技术制图标准;2、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和作图方法;3,能够正确使用常用的绘图仪器和工具;4、掌握识读和抄绘建筑工程图的基本方法;5、掌握利用计算机软件AutoCAD绘制建筑施工图的基本知识;6,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耐心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由于《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型,因此本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两个方面起支撑和促进作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坚持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以应知、应会”的原则,以培养锻炼职业技能为重点。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3.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
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发展学生专业思维和专业应用能力。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建筑制图识图》课程在设计思想上充分体现一体化,即:理论与实践内容一体化、知识传授与动手训练场地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教师为一人的“一体化”。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总体要求是让学生具有进行一般建筑结构构件(受弯、轴向受压构件)截面设计与承载力复核的能力;具有一般多层砌体结构设计的能力;具有分析和处理实际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一般结构问题的能力;具有正确识读建筑结构施工图的能力。
通过行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独立学习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与人交往、沟通及合作等方面的态度和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使理论知识与感性认识结合,以帮助和巩固所学书本知识,从而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课程建设一开始就注重将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标准,经过本课程学习的学生90%以上能直接通过职业考证。
二、职业能力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工程上所有的受弯构件:梁、板。
2、熟悉多高层建筑受弯构件组成的水平承重结构的设计思路。
3、了解工程上所有的受压构件:柱、墙体、基础。
4、掌握两大结构的受力特征和设计思路。
(二)能力目标:1、对受弯构件的构造要求和内力计算。
2、受弯构件的配筋设计和截面符核。
3、对受压构件的构造要求和内力计算。
4、受压构件的配筋设计和截面符核。
(三)素质目标:在以实际操作过程为主的项目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术交流的表达能力;制定工作计划的方法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与要求绪论教学内容:一. 本课程的任务和主要内容;二. 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三. 我国工程图学发展史概况教学重点:1.我国工程图学发展史概况;2.《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的学习方法。
第一篇制图基本知识第一章制图仪器与用品教学内容:第一节制图仪器与工具第二节制图用品第二章基本制图标准教学内容:第一节制图基本标准第二节图纸第三节图线第四节字体第五节比例第六节尺寸标注教学重点:1.掌握尺寸标注的基本规则及标注方法。
第三章几何作图教学内容:第一节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直线第二节等分线段第三节正多边形的画法第四节圆弧的连接第五节椭圆的画法教学重点:1.掌握直线的平行线、直线的垂直线、等分线段的画法。
2.掌握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圆弧、圆弧与圆弧的连接方法。
3.掌握四心圆弧近似法画椭圆的方法。
第四章投影的基本知识教学内容:第一节投影的概念第二节正投影图第三节点,直线,平面的投影第四节镜像投影教学重点:1.理解投影法的的概念,掌握三面正投影图的作图方法。
2.理解点、重影点、直线、平面的投影特性和判别方法,并能利用投影特性作图。
第五章基本体的投影教学内容:第一节平面体的投影第二节基本曲面体的投影第三节两立体相交教学重点:1.掌握长方体及其组合体、斜面体及其组合体、简单曲面体上的点、线、面的投影规律,会进行投影分析并能画出它们的正面投影图。
2.掌握两正交基本平面体的相交线平面立体与圆柱体相交线的作图方法。
第六章轴测投影教学内容:第一节轴测投影的基本知识第二节轴测图的画法教学重点:1.理解轴测投影的概念、特点、类型及选择,轴间角和轴向伸缩系数的意义。
2.掌握正等轴测图的画法。
第七章剖面图和断面图教学内容:第一节剖面图第二节断面图教学重点:1.了解剖面图和断面图的有关概念、表示方法及其种类。
2.掌握剖面图和断面图的画法。
第二篇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图第八章建筑工程施工图的基本知识教学内容:第一节施工图的产生第二节施工图的分类和编排顺序第三节识图应注意的问题教学重点:第九章建筑施工图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施工总说明和建筑总平面图第三节建筑平面图第四节建筑剖面图第五节建筑立面图第六节建筑详图第十章结构施工图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基础图第三节结构平面图第四节钢筋混凝土构件详图教学重点:第十一章设备施工图教学内容:第一节室内给排水工程图第二节建筑电气工程图教学重点:第三篇AutoCAD绘图实例第十二章AutoCAD在建筑制图中的应用实例一窗框立面图实例二体育场平面图实例三洗手盆平面图实例四坐便器平面图实例五房屋三面投影图实例六楼梯剖面图实例七建筑平面图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学时分配学时分配表二、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讲授法、案例法、任务驱动法、多媒体教学。
1.本课程的教学要不断摸索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方式。
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注意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活动空间,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在规定的学时内,保证该标准的贯彻实施。
2.教学过程中,要从高职教育的目标出发,了解学生的基础和情况,结合其实际水平和能力,认真指导。
3.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开动脑筋,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4.重视学生之间的团结和协作,培养共同解决问题的团队精神。
5.加强对学生掌握技能的指导,教师要手把手的教,多作示范。
6.教学中注重行为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7.在规范的前提下,注重对学生所完成受力计算的引导。
8.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及学院条件,可设计相应难度的主题,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对学生实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考核,通过各种不同的考试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团队活动的合作能力;职业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体现。
1、采用阶段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
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学生实践教学体会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3、应注重学生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4、考核知识点与技能点全面开放,以项目带动知识点的学习。
(一)对学生的评价以定量方式呈现评价结果,采用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形式。
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
评价项目包括:上课考勤,上课纪律,作业和课题讨论,评价结果以30%比例计入课程成绩。
终结性评价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效,检查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在学期末进行。
基本知识部分采取闭卷考试形式,并以70%比例计入课程成绩。
以上比例可以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二)对教师的评价按照学校相关规定进行。
(三)对课程体系的评价按照《课程建设工作条例》评价。
四、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教材编写《建筑制图与识图》教程依据本课程标准,紧密配合“工学结合”的思路,以工程的实际操作项目“施工工艺”为主线,依据真实的施工工作过程进行编写。
本教材由企业人员参与编写,专业高级工程师把关,以工程造价的核心知识与技能为目标。
使本教材突出指导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内容精典,达到培养具有关键能力的创新型技能人才目的。
2•建议教材《建筑结构》张学宏主编,ISBN:978-7-112-08940-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3.主要参考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蓝宗建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现代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赵西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年《建筑抗震设计》郭继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五、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为相关专业学生考质检员资格证书。
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教材编写(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
(2)教材应将本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规程,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组织教材内容。
要以实际工程为载体,引入必须的专业知识,增加实践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3)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4)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及时地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5)教材中的活动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2、信息技术应用(1)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建议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利于规范学生操作流程,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
(4)建立习题库及答案,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多种版本的参考书,有利于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5)建立学习资料库,推荐国内与专业有关的网站地址,积极引导与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资料查询等能力。
3、工学结合(1)产学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的生产企业的资源,进行产学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
(2)建立一支适应本专业的、稳定的、开放性的、具有丰富实践施工经验的兼职教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合一、课堂教学与生产现场教学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