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标题]篇一:现代管理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管理: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所拥有的权力,通过一系列的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2、企业再造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兴起了企业再造运动,形成了“从毛毛虫变蝴蝶”的革命。
3、企业再造:是指企业在产品与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生产与管理成本、员工工作效率等绩效评价的关键指标上能够得到显著改善,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
4、红海:是指当前产业已存在的饱和市场,其利润前景暗淡,恶性竞争此起彼伏。
5、红海战略:是指竞争的结果,是传统的竞争战略,是一种“血腥”的、你死我活的战略。
6、蓝海:是指未曾开辟的新兴市场,这一市场中的客户需求与传统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获得了利润高速增长的机会。
7、蓝海战略:新兴的战略,它要求企业把注意力从市场的供给放转向需求方,从关注并力图超越竞争对手转向为买方提供价值的飞跃,即不参与瓜分现有的日趋萎缩的市场,也不以竞争对手为标杆,而是努力扩大需求摆脱竞争。
8、决策:是指管理者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一定的管理行为确定管理目标,制定并选择管理方案的过程。
9、战略决策:是指决策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都带有全局性、方向性,以及影响深远的决策。
10、战术决策:指为了达到组织所采取的程序、途径、手段和措施的决策。
11、程序化决策:指决策过程中的每一步骤都有规范化的固定程序,这些程序可以重复地利用于解决同类的问题。
12、非程序化决策:决策过程没固定程序和常规方法,解决的问题都是非重复出现的管理问题。
13、平时决策:指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决策者针对各种管理问题所作出的决策。
14、危机决策:是指当组织的重大安全利益和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威胁和挑战,组织生存处于危机时期,决策者作出的重要决策和应急反应。
15、初始决策:指决策者对从事某种活动或从事该种活动的方案所进行的初次选择。
16、追踪决策:指在初始决策的基础上对组织的活动方向、内容或方式所作出的重新调整。
17、确定型决策:指在决策环境和条件完全确定的情况下,决策者所进行的决策。
18、非确定型决策:指在决策环境和条件不确定的情况下,决策者可以知道各种行动方案在各种不同条件下所获得的结果,但无法估计未来各种环境条件出现的概率。
19、风险型决策:指决策者有一个明确的决策目标,可以知道不同行动方案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所获得的结果,虽然不能完全判断未来出现的哪一种环境条件,但是可以预测其出现的概率。
20、决策模式:指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有规律的或反复出现的决策活动形式。
21、公共决策: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集团间的争斗所达到的平衡。
22、帕累托最优:即所有决策成员都能够因为最终决策方案的选择而获得一定的利益,或者说,没有人因此而受到利益损失。
23、简单多数规则:是指选择决策方案时,以得票最多的决策方案为最终择定的决策方案,而不要求该方案的票数过半数。
24、绝对多数规则:提选择决策方案时,要求决策方案的得票数必须超过半数才能作为最终则定的决策方案。
25、决策体制:是指由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员组成的组织体系及其制度。
26、决策中枢系统:是公共决策的核心,是由拥有决策权的领导机构和人员组成的,处于支配地位,承担主要责任。
27、决策咨询系统:由公共决策研究组织和各类专家、学者组成,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技术手段,相对独立地进行决策研究、决策方案设计和公共决策咨询的组织体系。
28、决策信息系统:是指有专业信息人员所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等活动,为决策中枢系统提供决策信息的组织体系。
29、正式组织:按一定的程序设立,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机构与职位体系和规章制度的组织。
30、非正式组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基于兴趣、爱好、情感等因素自发形成的组织。
31、三C:即顾客主导化、竞争激烈化、变革持久化。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组织模式再造。
32、传统权威:是以对社会习惯、社会传统的尊崇为基础而形成的权威。
33、超凡权威:是以对领袖人物的相貌、品格、信仰或超人智慧等人格特征的尊崇为基础而形成的权威。
33、合理—合法权威:是以对法律确立的职位权力的服从力为基础而形成的权威。
34、协作性理解:是指组织成员从组织整体利益出发,客观全面地理解组织共同目标。
35、个人性理解:是指组织成员从个人利益出发,主观片面地理解组织共同目标。
36、管理宽∕幅度:指一级组织下辖机构的数量,或一个领导者直接指挥和监督下级人员的数量。
37、高耸组织结构:管理幅度小、管理层次多的组织。
38、扁平组织结构:管理幅度大、管理层次少的组织。
39、大部制:政府部门为解决职能机构过多过细的问题,所采取的合并相近职能机构的做法。
(含义)将组织机构中处于同一层次、职能重叠交叉的部门按照综合管理的要求,合并成一个大的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以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并能实现相关资源的共享,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40、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丰富人的知识、提升人的能力、激发人的活力、发挥人的潜能。
41、职位分类:是指根据工作性质、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以及工作难易程度对组织系统中的职位予以分门别类,划分出不同的类别和等级,以作为人事管理依据的人事分类制度。
42、职系:是指工作性质相同,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工作难易程度不同而分属不同职级、职等的一个职位系列,如决策类、技术类。
43、职级:是指工作性质,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工作难易程度基本相同的一个职位序列,如一、二、三级秘书。
44、职等:是指工作性质不同,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工作难易程度基本相同,从属于不同职系的一个职位序列,是跨职系的职纵向划分,如三级护士和一级内科医生。
45、职位描述:是规定某一具体职位的工作目标、职责范围、技能要求、工作条件以及职位关系的书面文件。
46、职位规范:对职位人员所需资格条件的书面描述。
47、品味分类:是依据资格条件把人员划分为不同的品味等级的人事划分方法。
篇二:现代管理学填空、名词解释题现代管理学一、真空题、1、管理划分为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2、在资本主义以前,管理最为基本的形式是国家管理。
3、自然属性也称生产力属性,社会属性也称生产关系属性4、现代管理学的特征:变革性、开放性、严密性、实用性。
5、罗伯特·欧文首次提出关心人的哲学,被誉为人事管理的先驱者,“人际关系之父”6、查尔斯·巴贝奇是科学管理的先驱者。
7、安德鲁·尤尔是管理教育的先驱者。
强调三项原则:机械原则、道德原则、商业原则、8、泰勒代表作是《科学管理原理》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主张“差别计件工资制”9、法约尔分析的管理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10、早期行为科学又称人际关系论,1949年正式将人际关系论定义为行为科学。
代表人物:梅奥11、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是一般管理理论。
12、Z理论的前提问题是:怎样使人们的努力彼此协调起来产生最高的效率13、构建蓝海战略的顺序:买方效用、价格、成本和接受。
14、根据决策目标所涉及的规模和影响程度不同,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15、根据决策内容的具体情况不同,分为程序决策和非程序决策。
16、根据决策所处的时期不同,分为平时决策和危机决策。
17、根据决策所解决问题不同。
分为初始决策和追踪决策。
18、根据决策所具有的条件和可靠程度不同,分为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
19、决策理论学派是由社会系统学派发展而来的。
巴纳德首先提出。
20、理性决策模式也被称为科学决策模式。
21、理性决策模式的程序:发现问题、提出目标、设计方案、预测后果、分析比较、选择最优方案22、多数裁定规则有两种基本形式:简单多数规则和绝对多数规则。
23、现代组织理论将组织的整合状态划分为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24、根据性质和活动方式的不同,组织可以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25、非正式组织的管理:一分为二、无害支持、目标结合、为我所用。
26、马克斯·韦伯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
27、组织权威的类型:传统权威、超凡权威、合理—合法权威。
28、管理层次的数量主要取决于组织规模和管理幅度。
29、行政机构的运行机制分为基本职能实现机制、保障机制和发展机制30、人事分类基本类型是职位分类和品位分类。
31、人事选聘的途径:内部提升、外部招聘。
32、人事培训的方法:在职培训、脱产培训、半脱产培训。
33、领导的作用:指挥作用、激励作用、协调作用。
34、强制性影响力也称职权,分为法定权奖赏权惩罚权。
35、强制性影响力的产生的因素:传统因素、职位因素、资历因素。
36、非强制性影响力产生的因素: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感情因素。
37、领导者群体结构的关键:是注重整体素质。
38、领导者的个体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
39、早期特质理论的研究:生理特质、个性特质、智力特质、工作特质、社会特质。
40、领导作风理论的类型:专制式的领导作风、民主式的领导作风、放任自流的领导作风。
41、领导方式理论的类型:专制—权威式、开明—权威式、协商式、群体参与式。
42、管理方格理论:贫乏型领导(1.1)、任务型领导(9.1)、中间型领导(5.5)、俱乐部型领导(1.9)、战斗集体型领导(9.9)。
43、领导方式类型:强制命令方式、疏导教育方式、物质激励方式、榜样示范方式。
44、激励模式:需求→动机→行为→满足45、激励方式:目标激励、奖惩激励、竞赛与评比激励、关怀与支持激励、榜样激励。
46、双因素理论分为:保健因素、激励因素。
47、工作丰富化有两层含义:职务内容的扩大化、工作意义的丰富化。
48、期望理论的公式:M=V·E 即激励力量=目标效价×期望值。
49、人们普遍喜欢熟悉的事物,而不喜欢陌生或未知的事与物,这反映出人类谋求安全的动机。
50、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侧重于社会起因的研究。
51、人们行为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倾向: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52、沟通的基本模型:信源、信道、住宿。
53、依据信息传递的方向不同,可分为: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双向沟通。
54、依据信息传递的方式有无组织系统,可分为: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
55、依据信息传递的方式不同,可分为:书面沟通、口头沟通。
56、控制的内容:人员、财务、作业、信息、组织绩效。
57、控制的类型: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
58、最早提出“系统”概念的学者是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
59、系统分析的特点:整体性、层次性、环境适应性。
60、系统分析的方法论:行为研究、价值研究、规范研究、可行性研究。
61、系统分析的定性方法:超理性分析、社会文化分析、未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