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最全知识(建议收藏慢慢学)经络穴位知识分享: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
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释义: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和分支。
“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这是将脉按大小、深浅的差异分别称为“经脉”、“络脉”和“孙脉”。
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
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黄道日历的经络:安机器、织布、收蚕、安纺车、机器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文献,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
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东汉的“方书之祖”,有着“救命活神仙”之称的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了经络学说。
他认为人所生的病是通过一条叫“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样的通路从体外向体内传输的,根据疾病所属的经络不同,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疗。
比如最初的风寒感冒病在太阳经,要用麻黄汤来治。
他的《伤寒论》也是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在这个环境污染,充斥着抗生素、添加剂的时代,天然疗法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经络养生、经络治病法受到了无数人的追捧,很多中医大家对人体经络的护生作用也是倍加推崇。
虽然医学技术很发达,但我们也不可能把医生24小时都带在身边,身体不舒服了医生也不能马上就为你手到病除,况且这个时代,还有很多人看不起病,去趟医院,一套检查下来,几百块钱没了,再开点药,又进去几百。
所以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运用经络、穴位来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方法,这样也就等于有了个随身携带的“保健医生”,既方便又省时省钱。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行治疗。
《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
《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
《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
生理功能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
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1、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人体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成,它们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
只有通过经络的联系作用,这些功能才能达到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从而使人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须通过经络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和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感应传导:经络有感应刺激、传导信息的作用。
当人体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刺激就可沿着经脉传入人体内有关脏腑,使其发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变化。
而这些变化,又可通过经络反应于体表。
针刺中的“得气”就是经络感应、传导功能的具体体现。
4、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经络能调节人体的机能活动,使之保持协调、平衡。
当人体的某一脏器功能异常时,可运用针刺等治疗方法来进一步激发经络的调节功能,从而使功能异常的脏器恢复正常。
临床应用经络学说在临床上可以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三个方面。
1、解释病理变化经络与疾病的发生、传变有密切的关系。
某一经络功能异常,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袭,既病之后,外邪又可沿着经络进一步内传脏腑。
经络不仅是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途径,而且也是内脏之间、内脏与体表组织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2、协助疾病诊断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
因而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
如胁痛,多病在肝胆,胁部是肝经和胆经的循行之处。
人们根据经络循行通路,或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上出现的疼痛、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皮肤的形态、温度、电阻改变等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如肺脏有病,中府穴可有压痛。
3、指导临床治疗经络学说早已被广泛用于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特别是针灸、按摩和中药处方。
如针灸中的“循经取穴法”,就是经络学说的具体应用。
如胃病,常循经远取足三里穴;胁痛则取太冲等穴。
中药治疗亦是通过经络这一渠道,使药达病所,以发挥其治疗作用。
如麻黄入肺、膀胱经,故能发汗、平喘和利尿。
金元四大家中的张洁古、李杲还根据经络学说,创立了“引经报使药”理论。
如治头痛,属太阳经的用羌活;属少阳经的用柴胡。
系统组成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等。
十二经脉是经络的主干,“内藏于府藏(脏腑),外络于支节”(【灵枢·海论】)。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内行支脉。
奇经八脉具有特殊分布和一定的作用。
十五络脉是指人体十二经脉加上躯干前的任脉、躯干后的督脉各自别出的一络和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
十二经脉按其循行顺序分别成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称其为“正经”。
循行走向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正如《灵枢·逆顺肥瘦》所载:“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十二经脉的分布和表里关系一.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叙述。
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的特点是: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
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躯干部: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
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
作用联系脏腑《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
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
这样,经络将人体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还反映在经络具有传导功能。
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反映于体表。
这些都是经络联络沟通作用的具体表现。
运行气血《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抗御病邪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
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内侵。
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
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而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如《素问·缪刺论》所说:“夫邪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人舍于孙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这概括说明了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内部,隶属于脏腑:外部,分布于躯体。
又因为经脉是“行血气”的,其循行有一定方向;就是所说的“脉行之逆顺”,后来称为“流注”;各经脉之间还通过分支互相联系,就是所说的“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主要分布在头面、胸腹第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在胸腹任脉旁开第二侧线及下肢内侧前缘, 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在腰背第一、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主要分布在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第一侧线,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主要分布在下肢的外侧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主要分布在下肢内侧的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