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亚里士多德自制

论亚里士多德自制

论亚里士多德自制
摘要:自制是伦理学体系中常常被忽略的品质,但却异常重要。

本文主要探讨与人的心理意志相关的品质,自制在主动的行为选择过程中以及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并从知识入手,结合自愿行为的选择与道德德性的关系,对亚里士多德自制伦理思想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关键词:自制;知识;不能自制;自愿;节制
亚里士多德谈论了道德的德性与理智的德性之后在第七卷谈论了自制,这具有一定内在逻辑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智德性主要通过教导而发生和发展,需要经验和时间,而道德德性则通过习惯养成,德性的获得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在实践中获得的,自制是德性和恶之间的一种与意志状态相关的品质。

亚里士多德排列了六种品质状态依次是:神性或神的德性;属人的德性;自制;不能自制;恶;兽性,要避开的品质状态是后三种。

自制是伦理学体系中常常被忽略的品质,但却异常重要。

苏格拉底说过:“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础。

”伦理学是一门关于实践的科学,仅仅知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行。

一、亚里士多德自制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亚里士多德谈论自制的起点与方法(自制、不能自制和关于它们的流行意见不能自制方面的疑难)
亚里士多德谈论自制的起点是:自制是处于德性和恶之间的一种品质,它既不同德性和恶是一回事,又与它们根本不同与不能自制相对应。

对这些中间品质的讨论与对其他问题的谈论一样:都是先摆出现象,然后考察其中的困难,最后肯定意见。

亚里士多德从自制、不能自制和关于它们的流行意见开始,摆出不能自制方面的疑难,然后进行逐步论述与分析。

(二)亚里士多德自制的内涵(不能自制与知识)
“自制”对古希腊人来说是一种无比重要的观念。

不能自制者是否具有知识,以及如果具有知识,是在何种意义上具有? 亚里士多德在第七卷第三章谈论了不能自制与知识首先做了这样的提问。

这是考察自制必须予以明确与解决的问题,因为苏格拉底很早提出过“知识即美德”的著名格言,他把具有知识与道德看作是一致的,关于德性的知识必然产生德性。

他的理论的基础是:没有人自愿作恶,恶的根源在于无知。

亚里士多德并不认为知识与道德是一致的,因为这同经验事实相矛盾,但又与知识有必然的联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具有知识有两种不同的意义(有知识而不去运用它,与有知识并且且运用它都是有知识)。

一个做了不应当做的事的人是有知识而没有意识到这种知识,还是清楚地意识到这种知识,这是非常不同的。

怎样使不能自制者回到有知识状态,亚里士多德其一认为不能自制者受感情的宰制。

不能自制者受感情的宰制时,就不具有这种知识,或者即使具有也不是知识。

怎样才能具有一种本真的知识而非感觉的知识?亚里士多德认为这需要在一生的选择行为与明达自制中才能实现。

(三)自制与意愿(不能自制的范围)
亚里士多德在谈到自制时大多数是与实践相联系的,亚里士多德认为选择与德有紧密的联系,并且比行为更能判断一个人,选择显然是出于意愿的,出于无知的行为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出于意愿的。

选择必定是出于意愿的,因为,只有我们愿意去做的事情才成为我们的选择,自制就是在逻各斯下坚持这种选择。

承认人的
德性的意愿与选择这是亚里士多德整个伦理学讨论的出发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选择是一种思考,虽然存在于行为中,却始终是一种思考,而不是行为本身。

只有将选择应用于实践时,才形成现实的具体的行为。

在行为选择中,因为存在种种的不确定因素,往往导致行为的差错不出在思想中,却出在实践中。

这里关涉到行为过程中的自制与不自制。

所谓自制就是在实际行为中,对道德选择符合道,对道德选择符合中道的控制与坚持。

自制的特点是能靠理性来抑制朝向低级的感官快乐的冲动的欲望,能控制和忍受自然的需求与痛苦。

不能自制对于自制而言,所谓不自制则是指行为过程中,反乎理性的选择,不及过度的行为。

(四)不能自制与怒气、欲望及放纵的关系(怒气上的不能自制与欲望上的不能自制不能自制与放纵兽性与病态)
亚里士多德说的不能自制可分为两种:一、特殊的不能自制,像兽性的、病态的和怒气的不能自制;二、严格的不能自制,像欲望上的不能自制就属于此。

前者这些品质本身并不属于恶,像野蛮人的食人以及癫痫病人的非常举动都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恶,即使做错了是可以原谅的。

怒气上的不能自制只是特殊的不能自制的—个例证。

与欲望上的不能自制相比它不那么让人憎恶,就像急性子的仆人没有听完就急匆匆跑出门,结果把事情做错了。

不能自制则不是,在欲望上失控则不受逻各斯的控制而受欲望的宰制。

欲望上的不能自制是不可以原谅的,它不听从逻各斯,它比怒气上的不能自制更可耻,是工于心计的,更是不公正的。

故自制者应具有坚强的品性,但自制比坚强更值得欲求,因为有时控制欲望比忍受痛苦更难做到。

过度寻求快乐,追逐欲望就是放纵,放纵的人被称为放纵是因为他由于投有得到快乐而不适当地感觉痛苦,放纵的人,他受欲望的宰制,只追求这些快乐而不追求其他的东西。

所以,他感觉到两种痛苦:得不到快乐的痛苦和渴望快乐的痛苦。

因此,放纵者从不悔恨,因为他追求不适当的快乐是有选择的,是自觉自愿的,故放纵者无可就药;不能自制者则心存悔恨,对自己所做的“恶”有清醒的认识。

放纵的反面就是节制的有德性之人。

他不像放纵者那样,他在没有得到快乐或回避快乐时不感觉到痛苦,因为节制的人是自足的、明智的,在实践方面做到的道德德性才是明智的,而不能自制者恰恰做不到。

(五)自制和明智是通往快乐与幸福的沉思之路(自制与明智的不相容性)
亚里士多德在第七章谈论自制后又谈论了快乐,他显然把自制看作是健全的心灵对快乐的控制。

任何理解为节制欲望的行为都是片面的,我们的灵魂是追求快乐的。

理性、激情与欲望皆能使我们快乐,然而只有理性的感官才具有控制力,他能让我们自制并知足。

我们的一生,在很大意义上是锻造我们的灵魂,用理性去控制情感,去实现自制。

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要有自制的品质,但自制坚持的东西又过多,而不能自制又过少。

他的适度就是明智,自制是明智的前提,明智为自制指引方向。

他们都是通往幸福的手段,他们的共同目的是通往快乐、沉思与幸福之路。

因为最高善是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是自足与快乐的。

自制是美德的基础,是一切美德的中心枢纽;明智是通往爱智慧、尚思辨的唯一桥梁。

二、培养节制美德的意义
哲学家培根说过,“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韧。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生活的变革导致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转变,利益至上成为人们普遍追随的信条。

因此,对节制这一美德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个人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节制美德的引导。

首先,节制对个人的意义:人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具有理性,与此同时,人也是
有欲望的动物,如权力欲、金钱欲等。

亚里士多德也说:“节制是在快乐方面的适度。

”节制的人因为没有不合理的欲望,且他们的欲望是出于自然本性的,因此,在各种诱惑面前,节制的美德可以使人理性地思考与选择,达到内心的平静,从而恰当地行动。

在社会的生活中,节制能引导人更好地衡量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人不致产生不合理的欲望而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

因此,对个人而言,节制是一种内在德性修养,它使人处于和谐社会关系中,保持身心平衡,增益生活的幸福感。

其次,节制对和谐社会的意义:市场经济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举措,但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利益争端、分配不均等,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也愈演愈烈。

节制的美德可以很好的解决这类问题。

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节制的人不存在不合理的欲望,人与人之间在利益方面也因此不会出现争端,社会分配会更加平等,社会公正也能得到最大的体现,社会氛围也更加和谐。

此外,和谐社会还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但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令人堪忧,如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过度透支等,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人的各种不合理欲望。

如果人能够理性的控制自己的不合理欲望,最终以节制的美德指导实践,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那么可持续发展指日可待。

总之,节制可以算作是衡量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理解并培养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节制之德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英]亚当·斯密.自强等译.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泰勒.谢随知等译.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
韦伯.冯克利译.学术与政治[M】.北京:三联书店,2004.
柏拉图.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