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申请书

高等教育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申请书

2009 年 8 月梁希侠教授应邀在全国高校骨干教师培训班主讲“热 统”,深受好评。梁希侠、班士良教授 2004 年被推举担任“全国热力学 与统计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秘书长至今。课程经验对同行教师教 学改革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三、共享效果 资源共享课《统计热力学》上线后,梁希侠教授被特邀在第九届高 校物理课程教学系列报告会(2013 年 11 月,西安)做主题报告,受到 国内同行高度关注和好评,对高校物理课程教学改革和资源共享课建设 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视频公开课《热含妙理》上线后,国内外学习者纷纷发帖赞誉,专 家认为课程“是一门极典型的物理文化与人文文化结合的课程”,“独树 一帜”,被教育部授予“精品视频公开课”称号。
五、国家级教学团队 以“热统”课组为核心,由国家和自治区教学 名师、自治区教坛新秀和青年教学科研骨干组成的“热物理系列课程”教 学团队,2009 年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知识体系 改变我国热物理理论课长期沿袭的“热力学”与“统计 物理”分割的教学模式,建立融宏观与微观理论于一体的新体系;强化 热物理理论课程的系统性,增加“统计物理”比重;提高课程认识层次, 实现与普通物理“热学”的合理分工及与后续“高等统计物理”的紧密衔 接;提高教学效益,解决了课时少与要求高的矛盾;强化理论的系统理 解,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夯实基础,适应科技发展、改革深 化的新形势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教材配套 适应创新体系教学,建设与系列热物理课程协调衔 接配套的特色教材体系。 三、资源共享 发挥精品课辐射作用,优化、整合和完善网络资源,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四、文理交融 拓展理论课程改革成果,实现人文与科学文化的交 融。提高文科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理科学生的人文素养。
5
过程中,不断更新开发,升级整合、充实丰富网络资源,建立多模式教 学体系,完成课程的转型升级,在“爱课程”网站上线,实现了优质教学 资源的全方位共享。
四、促进文理文化交融 作为热物理理论课程建设成果的拓展和补充,开发了“物理文化与 人文文化结合”的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热含妙理”,有益于提高学生 的文理综合素质。 五、建设优秀教学团队 以“统计热力学”课组为核心建设的“热物理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 队,梯队结构合理、高素质、乐敬业、善合作,有力地保证了教学问题 的解决,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了典型示范作用。 3.成果的创新点(不超过 800 字)
3
二、国家级“十一五”规划及配套系列教材 1995 年创建新体系, 2000 年初版、2008 年修订出版了“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统计热力 学》(第二版);2009、2010 年相继配套出版“电子教案”和“学习辅导”, 与 2000 年出版的研究生与本科选修教材《高等统计力学导论》衔接, 实现了热物理理论系列教材的配套。
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国家精品课“统计热力学”在十余年教学 实践中不断更新、完善网络资源,2013 年转型升级,作为“国家级精品 资源共享课”项目在“爱课程”网上线,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四、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扩大理论课建设成果,面向大学生和 社会公众开发视频公开课“热含妙理”,在“爱课程”、“网易”、“中国网络 电视台”同时上线,被教育部授予“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称号。
6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配套“电子教案”亦具特色,结构内容均有 创新。
课组 2000 年率先出版包括“量子统计”和“多粒子理论”内容的研究 生教材《高等统计力学导论》,配套形成适应创新体系教学、协调衔接 的系列教材体系。
三、共享资源创新 近十年来,注重共享资源建设,采用新型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程 逐步转型升级,较早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作为首门上线的“热统” “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教学录像与辅助资源特色鲜明,内容和形式 具有创新性。 四、文理交融创新 视频公开课“热含妙理”融合物理文化与人文文化,贴近生活实际, 结合历史文化,融入自创物理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讲授热物理知 识,富有创新性,既是热物理理论课的补充,又适于向文科学生和社会 大众普及相关知识。 4.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不超过 1000 字)
推荐单位名称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推荐时间
2014 年 3 月 10 日
填表说明
1.成果名称:字数(含符号)不超过 35 个汉字。 2. 成果科类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 年)》(教高[2012]9 号)的学科门类分类(规范)填写。 综合类成果填其他。 3.成果类别代码组成形式为:abcd,其中: ab:成果所属科类代码:填写科类代码一般应按成果所属学科代码 填写。哲学—01,经济学—02,法学—03,教育学—04,文学—05,历 史学—06,理学—07,工学—08,农学—09,医学—10,军事学—11,管 理学—12,艺术学-13,其他—14。 c:成果属普通教育填 1,继续教育填 2,其他填 0。 d:成果属本科教育填 1,研究生教育填 2,其他填 0。 4.推荐序号由 5 位数字组成,前两位为推荐单位代码,按照附件 1 《2014 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各推荐单位代码及推荐限额指标》 中各推荐单位代码填写,后三位为推荐单位推荐成果的顺序编号。 5.成果曾获奖励情况不包括商业性的奖励。 6.成果起止时间:起始时间指立项研究或开始研制的日期;完成时 间指成果开始实施(包括试行)的日期。 7.本申请书统一用 A4 纸双面打印,正文内容所用字型应不小于 4 号字。需签字、盖章处打印或复印无效。
国家级
成果 起止 时间
起始: 1992 年 1 月 完成: 2008 年 12 月
实践检验期: 5 年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不超过 1000 字)
内蒙古自 治区人民
政府
内蒙古自 治区人民
政府
教育部
教育部
教育部
教育部 教育部
第二届国家教学名师梁希侠教授带领教学组历经 20 余年改革和实 践,突破热物理理论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创建新知识体系,在课程改 革、教材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2
一、 成 果 简 介(可另加附页)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获奖等级 授奖部门
2014 年 2 月
创新知识体系的热 物理理论和通识课 程改革实践与开放
共享
2013 年内蒙古 自治பைடு நூலகம்高等教 育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国家精品课程“统 2009 年内蒙古 自治区高等教
果 2009 年 10 月 计热力学”改革与 育教学成果奖
一、应用效果 《统计热力学》2004 年成为首门国家级“热统”精品课。十余年实践 表明,课程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热物理”理论,增强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 力,为继续学习奠定了扎实基础。不少学生考研选择相关科目,取得良 好成绩,并在实际工作和研究生课程学习中表现出明显优势。 考入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物理所、半导体所等著名大学和研究单 位攻读博士的毕业生,取得可喜成绩,科研成果在《英国皇家学会会 刊》、《自然》等权威期刊发表。他们来信说,进入研究生课程学习, “很多知识点都与《统计热力学》中概念联系紧密,很容易接受后续课 程复杂、难懂的概念”;课程使他们“在科研过程中对量子态、量子统计 等的理解与运用没有任何障碍”,“无论是知识体系还是当时老师的讲 授,都对科研工作有重要的帮助”。 以“热统”课组为核心的“热物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09 年入选“国 家级教学团队”,带动了热学、大学物理等课程的改革建设,在全国高
高等教育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请书
成 果 名 称 创新知识体系的热物理理论课程 改革实践与开放共享
成果完成人姓名 梁希侠、班士良、宫箭、崔鑫、赵国军
成果完成单位名称 内蒙古大学
成果科类
理学
类别代码
0711
推荐序号
150 0 1
成 果 网 址 /jxcgj/lxx/

实践
一等奖

“统计热力学”国
奖 2013 年 10 月 家级精品资源共享
国家级

课立项

“热含妙理”国家
况 2013 年 5 月 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国家级
“热物理系列课 2009 年 10 月 程”国家级教学团

国家级
2006 年 8 月 国家教学名师奖
国家级
“统计热力学”国
2005 年 2 月
家级精品课程
7
等教育教学团队建设中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二、推广效果 “统计热力学”体系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成为与传统体系并行、独
具特色的新体系。教材《统计热力学》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 家级规划教材”,除内蒙古大学外,已有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陕 西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延边大学等近 20 所院校选用。教师反映“在使 用中有很大收获”,“可以节约时间,避免重复”,“学生对于平衡态统计 物理有了较好的掌握”,“是一本篇幅适当、重点突出、体系新颖、适合 当前教改趋势的难得的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教材”,并建议推广使用。 一些作者还在教学、科学研究论文中引用《统计热力学》为参考文献。
一、知识体系创新 突破宏观理论与微观理论分割的传统“热统”教学模式,首创两者有 机融合的全新知识体系。新体系以微观理论为框架,以系综理论为主 线,以量子论为基础,主线明晰、系统性强,结构完整自恰,认识层次 较高;新体系注重系列课程衔接,避免与前置课程重复,为后续课程奠 定扎实基础;新体系摒弃单纯削减授课内容的做法,从创新课程知识体 系入手,根本上解决了课时少与要求高的矛盾,较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创 新性人才培养的需求。 新体系打破国内“热统”教学单一模式的格局,对课程知识体系改革 起到引领作用,与国外同类课程相比亦有创新。 二、系列教材创新 与其他教材不同,《统计热力学》(第二版)“以统计物理为主线、 融宏观与微观理论于一体”,创立了“热统”教材的新体系。全书结构完 整,系统性、实用性强,与国外同类教材相比也独具特色。除物理专业 “热统”课程外,教材适当取舍亦适用于应用类专业 2 学分相应课程。 “《统计热力学》学习辅导”不同于习题集类辅导书,汇集教师多年 教学科研经验形成的独有主线总结、复习提示和分层次解题指导,有助 于教师把握体系,学生有机地连接离散知识点、系统理解热物理内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