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解的美学_真理与方法_中的美学问题_柴焰

理解的美学_真理与方法_中的美学问题_柴焰

5中国海洋大学学报6(社会科学版)J OURNA 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Social Sciences Edi ti on)2004年第5期NO.5.2004理解的美学)))5真理与方法6中的美学问题X柴焰(中国海洋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摘要: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0是其/哲学解释学0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代表作5真理与方法6中,他对艺术真理问题进行了重新的审视。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0是真理发生的方式。

艺术作为精神科学,具有真理,但这种真理却是不能证明的,只有通过深入研究理解现象去使我们承认艺术真理的合法性。

因而,他的美学理论也是围绕着/理解如何可能0来进行的。

伽达默尔通过对康德美学的批判以及对/游戏0、/象征0、/节日0等概念的考察,突出和阐明了艺术的理解问题,从而使艺术的真理得以合法地展现。

关键词:理解;伽达默尔;解释学美学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5X(2004)05-0057-03解释学(Hermeneutik)本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它的提出肇始于涉及5圣经6注释的特殊领域,最初是一种正确理解和解释5圣经6的技术学。

到了19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qcher)根据以往的5圣经6解释学经验提出了有关正确理解和避免误解的普遍解释性理论,直接促进了解释学向人文科学更广阔领域的延伸,但解释学真正成为一门人文科学的基本方法还是一直等到狄尔泰(Dilthey)的出现,他在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理论设想的基础上试图为精神科学方法论奠定解释学基础,使解释学成为整个精神科学区别于自然科学的普遍方法论。

但是,他们二人的解释学理论都没有超出方法论和认识论性质的研究,因而,他们只属于古典的或传位的解释学。

解释学产生根本性的转变,也就是成为哲学解释学是在海德格尔的推动下产生的,他使传统解释学从方法论的认识论性质的研究转变为本体论性质研究。

海德格尔的学生伽达默尔最终完成了这一转化并成为解释学最杰出的代表。

海德格尔作为现象学的宗师胡塞尔的学生,他运用现象学的方法集中研究了人的/存在0 (Sein)问题。

在5存在与时间6中,他认为/理解0是/此在0(人的存在)在世的基本方式,或此在自我确立的基本方式,因此,理解就不是一个方法论问题而是此在的本体论问题了。

以海德格尔之见,理解作为此在在世的基本方式总是从人的既有之/此0(人生存的时间性和历史性处境)出发的,这既有之/此0在理解中表现为理解的/先行结构0或/先入之见0,因此,理解是一种在时间中发生的历史行为,任何理解活动都基于/前理解0,理解活动就是此在的前结构向未来进行筹划的存在方式。

海德格尔对伽达默尔的启示主要有理解的本体论性质和理解的历史性。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乃是对这两大原则的系统发挥与阐说。

1960年,5真理与方法6出版,这标志着解释学已经成为一门解释学哲学。

他力图要回答一个康德式的问题:理解何以可能?伽达默尔在5真理与方法6中试图/从对审美意识的批判开始,来捍卫那种我们通过艺术作品而获得的真理的经验,以反对那种被科学的真理概念弄得很狭窄的美学理论。

但是,我们的探究并不一直停留在对艺术真理的辩护上,而是试图从这个出发点开始去发展一种与我们整个解释学经验相适应的认识和真理的概念。

0[1](P3)这也就是说,伽达默尔试图以艺术经验里真理问题的展现为出发点,进而探讨精神科学的理解问题,并发展一种与语言紧密相关的哲学解释学的认识和真理的概念。

与这个思考相应,5真理与方法6一书分为三部分:(1)艺术经验是真理问题的展现;(2)真理问题扩大到精神学里的理解问题;(3)以语言为主线的解释学存在论转向,这三个部分分别构成在领域,即美学领域,历史领域和语言领域。

伽达默尔指出,在理解活动中发生的真理不同于科学认识的真理,科学认识的真理是一种命题真理,它指的是陈述与陈述对象的符合一致,在理解活动中发生的真理则指意义的发生与持存,后者是更原始的真理样式。

伽达57X收稿日期:2004-04-28作者简介:柴焰(1975-),女,河南焦作人,中国海洋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文艺学、传播学研究。

默尔认为,最直接了然的解释学真理是发生在艺术活动中的真理,因此,伽达默尔说:/艺术的经验在我本人的哲学解释学中起着决定性的,甚至是左右全局的重要作用。

它使理解的本质问题获得了恰当的尺度,并使负于把理解误以为那种君临一切的决定性方式,那种权力欲的形式,这样,我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索把我的注意力转向了艺术经验。

0[2]因此可以看出,伽达默尔对艺术的思考显然不是出于一般艺术学科的需要,而是他整个解释学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现代的艺术理论家,无论是处于亚里士多德传统还是现代美学传统,都认为真理概念同他们讨论的问题毫无关系,而在伽达默尔看来,传统美学因受认识真理观的支配而偏离了艺术思考的正道。

在认识论真理观的视野内,艺术因不能提供命题真理而被宣布为与真理无关。

美学一方面附合这种判决,另一方面与试图证明艺术陈述的准陈述性质而攀附于科学真理,尽管如此,艺术相对于科学总要等而下之。

事实上,艺术之真义和价值的揭示必赖于真理的改变,只有彻底放弃艺术和科学真理的关联,将艺术的和存在的真理(意义显现的真理或解释学真理)联系在一起加以思考,才能走进艺术的实际本身。

为此,伽达默尔区分了两种对真理的认识或经验方式,一种是受科学方法论指导的所谓科学之内的对真理的认识方式,另一种是超出科学方法论控制的所谓科学之外的对真理的经验方式,另一种是超出科学方法论控制的所谓科学之外的对真理的经验方式。

按照伽达默尔的看法,一般自然科学都可以说是前一种认识方式,它们客观化它们的对象,尽量使主体不参与和影响客体,以便获得关于对象的客观知识和客观真理。

反之,在一般精神科学或人文科学中,对象并不是与主体无关的,主体也不是与客体分离的,往往正是主体对客体的参与才使其对象能被认识,其真理能被经验。

伽达默尔特别指出了精神科学在三个领域内的这种对真理的经验,即哲学的经验,艺术的经验和历史的经验。

在艺术领域内,所谓/艺术科学0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既不能取代艺术经验,也不能超越艺术经验,因为/通过一部艺术作品所经验到的真理是用任何其他方式不能达到的0,而这一点正构成了/艺术维护自身而反对任何的科学理由摈弃它的企图的哲学意义0。

[1](P2)我们人人都无疑有这种经验,正如人们所说,当美一旦放在科学分析的显影镜下,那么美就不成其为美。

伽达默尔承认艺术具有真理,但他认为这种真理都是不能证明的,精神科学之所以不需要为它们的真理寻找证明,是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一种先于证明或外于证明的经验方式。

那么,如何对这种经验方式的合理性进行确认呢?这个问题也恰恰是解释学现象的现实意义。

在伽达默尔看来:/解释学现象的现实意义正在于:只有深入地研究理解现象才能提供这样的合法性。

0[1](P2)因此,5真理与方法6一书的任务就是通过深入研究理解现象来确认艺术的真理和一般传统的真理的合法性。

按照伽达默尔的思路,要确认艺术的真理和一般传统的真理的合法性,首先必须清除阻碍我们承认这些真理的障碍。

当然,这些障碍中首要的一个是科学的普遍权力要求或科学方法论的独断统治,但是,除了这种试图垄断一切认识的科学意识外,按照伽达默尔的看法,还有来自艺术自身的/那种被科学的真理概念弄得很狭窄的美学理论。

0[1](P3)这也就是说,不仅自然科学方法论阻碍了我们承认艺术的真理,而且科学的美学理论也阻碍了我们的承认,这里的美学理论伽达默尔指的是自康德美学以来的一切否认、忽视或抛弃艺术真理要求的艺术理论。

他发现了康德美学的问题所在,即当康德把关于认识和真理的理论(5纯粹理性批评6)和关于美学的理论(5判断力批判6分开时,就蕴含了这样一个问题,即/我们能认识什么0已经在艺术或美学之前就被回答了。

真理的问题已经在美的问题开始之前就结束了。

因此,伽达默尔通过对康德美学的批判来完成对已被科学真理概念弄得很狭窄的美学理论。

他首先指明审美意识是一种多于对它自身认识的意识;其次,他指明这种/多于0是与艺术作品存在方式内在联系的;第三,他指明艺术的存在和审美意识的存在可以最好地通过一些人文主义概念来理解,如教化,共通感,判断力和趣味,这些本是先于美学的传统概念,在康德的美学里,这些概念的真理要求被拒绝,因而被极大地狭隘化,它们原始的丰富意蕴丧失了。

伽达默尔试图通过澄清这些概念来召唤美学返回到它的源泉来克服美学自身的狭隘化。

伽达默尔通过对艺术经验的探讨,他证明所谓审美区分)))即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区分,艺术作品与其原本世界的区分)))乃是一种受方法论世界观本身所影响的抽象,经过对康德美学的详尽探讨,他认为:艺术经验是真理经验,但真理经验并不是我们具有的某物,真理不是我们在方法论证明中获得的东西或拥有的东西,艺术真理不是隶属主体的对象,而是主体所隶属的某物,主体不能控制的东西。

这个某物是事件,真理事件,我们得到它是因为我们属于它。

正是因为艺术经验属于艺术并是艺术的部分,真理事件在艺术语言中并不停止,艺术继续意义。

艺术属于一个超出方法论指导的特有的经验真理能力。

伽达默尔认为:/艺术作品的经验包含着理解,这本身就表现了某种解释学现象,而且这种现象确实不是在某种科学方法论意义上的现象。

其实,理解归属于与艺术作品本身的照面,只有从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出发,这种归属才能得到阐明。

0[1](P106)他接受了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观,将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看作是真理发生的方式或意义显现与持存的方式,他巧妙地抓住作品存在方式与游戏的内在一致性来说明这一问题,并因此突出了艺术作品的理解问题,伽达默尔认为艺术作品的存在类似于游戏。

/游戏0是艺术作品的本体,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本质0,[1](P174)/游戏者并不是游戏的主体,而是游戏通过游戏活动才达到表现。

0[1](P175)他认为,艺术活动是一个宗教仪式式的/游戏0,它不仅仅说明/仪式0本身才是中心,而且也要求/仪式参与者0(如作者和读者)主动、严肃、认真地将自己58参与进/游戏0(仪式)中。

伽达默尔认为,/艺术作品不是一个与自为地存在的主体所对峙的对象0,/艺术作品其实是在成为改变经验者的经验中获得真正存在的。

0所以,游戏就是/艺术作品本身的存在方式。

0在/游戏0中,主要不是游戏制定者而是游戏的参与者呈现出意义。

正如游戏的存在方式就是自我表现一样,作品的存在方式也是自我表现。

游戏和作品的自我表现需要观众。

只有在观看这种自我表现才能实现并持续下去。

因此,艺术作品的接受理解的意义呈现出来。

对于作品的存在而言,作者的创作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的理解,读者的理解使作品的存在变成现实,虽然在英伽登的现象学那里,/读者0的地位已经被提高了,但是,美学的/读者0时代一直要到伽达默尔从哲学的高度提高/读者0地位之后才开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