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胡适先生几则趣闻轶事

胡适先生几则趣闻轶事

胡适先生几则趣闻轶事
◇1925年,胡适著文谈“读书”,指出“精”和“博”是读书两个要素。

他将这个看法编成两句口号:“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


◇胡适应邀到某大学演讲。

他引用孔子、孟子、孙中山的话,在黑板上写:“孔说”、“孟说”、“孙说”。

最后,他发表自己意见时,引得哄堂大笑。

原来他写的是“胡说”。

◇胡适考证南朝陶弘景的《真诰》,发现《真诰》根本是抄袭《四十二章经》的;胡适以为是侦破了一桩千年的窃案。

史学家陈寅恪却告诉他,朱熹早在七百年前就发现了。

◇胡适很推崇王安石,认为“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用‘有为’来替代‘无为’”。

王安石的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是胡适最爱题赠给别人的诗句。

◇胡适在1930年到北京大学之前,写有一条幅:“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胡适在美国求学时,一天他问了50个中国朋友对于《天演论》是否相信,结果个个回答相信。

后胡再问《天演论》是根据什么凭据而成立,却只有两、三个人回答得出。

◇1923年,胡适曾为青年拟了《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把《三侠五义》、《九命奇冤》也列入。

梁启超对胡适说:我便是没有读过这两部书的人,我虽自知学问浅陋,但说连国学最低限度都没有,我不服。

◇丁文江对他不喜欢的人,总是斜着头,从眼镜里看他,眼里露出白珠多,黑珠少,样子怪可嫌的。

胡适对他说:“史书说阮籍能作青白眼,我从来没有懂得,自从认识了你,我才明白了‘白眼待人’是个什么样子。

”丁听了大笑。

◇胡适对学术论文有其见解,他曾对台湾大学某学生说,不要奢望轻易找到难题的答案。

他说:“要小题大做,千万不要大题小做。


◇胡适和汤用彤闲谈。

汤说,我有一个私见,就是不愿意说什么好东西都是从外国来的;胡适也笑对他说,我也有一个私见,就是说什么坏东西都是从印度来的。

说完,两人相视大笑。

◇胡适说他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是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翻阅《大英百科全书》偶然发现的。

胡适趣闻
胡适在“五四”时期,提倡白话文,说“文言是半死文学”,“可读而听不懂”。

一生以白话文的布道者自居,始终关注白话文的发展和命运,还特意编著了一部《白话文学史》。

记得1934年秋,胡适在北大讲课时又对白话文的优点大加颂扬,这时,有些醉心文言文的同学,听不入耳,心中厌烦,不免萌生了抵触情绪。

正当胡适讲得得意时,一位姓魏的同学,突然站起来,声色俱厉地提出抗议道:“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没有丝毫的缺点吗?”胡适冲着他微笑着说:“没有的。

”那位同学更加激愤地反驳道:“肯定是有的!白话文语言不精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


胡适扶扶眼镜透露出沉思的目光,然后柔声细气地解释道:“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 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

复电是用白话写的,看来也很省字。

请同学们根据我这一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胡教授说完这段话后,只听得课堂内“嚓、嚓”的取纸声,顿时整个教室呈现出紧张沉寂的气氛,每个同学都在开动脑筋,认真地编写电文。

十五分钟过后,胡适让同学们自动举手,报告用字数目,然后从中挑选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稿,电文是这样写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胡适说,这份写得确实简练,仅用了12个字。

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


胡适又解释说:“干不了”就含有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之意;“谢谢”既对友人费心介------ 绍表示感谢又暗示拒绝之意。

由此看来,语言的精练与否,不在白话与文言的差别。

客观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恰当地反映,所谓研究,就是细心琢磨问题的中心所在,恰如其分地选用字词,白话文较文言文是更可省字的。

经胡先生这一精辟阐述和热情的鼓励,那些对白话文不感兴趣的同学,连笔者在内都受到了启迪和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