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论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论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论作者:金德万(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无一不重视精神的力量,在强调物质生产于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同时,无不充分肯定精神思想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进程中所具有的巨大的能动作用。

马克思曾经这样论述革命理论和时代精神推动文明进程的积极作用:“因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所以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

那时,哲学对于其他的一定体系来说,不再是一定的体系,而正在变成世界的一般哲学,即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

各种外部表现证明哲学已获得了这样的定义:它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已成为世界的哲学,而世界也成为哲学的世界,──这样的外部表现在所有的时代里都是相同的。

”这一理论判断告诉我们,作为文明的活的灵魂,革命理论的最高概括──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与现实世界相接触能够产生巨大的精神能量。

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

”无产阶级在理论上的成熟使其从自发进入自觉的境界。

哲学也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哲学作为时代精神一旦应用于社会发展的实践,那么这个哲学、这个时代精神就成为一般的哲学,成为所有的时代里都普遍适用的时代精神的精华,那时候,“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二)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用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是不断弘扬民族的、革命的崇高精神,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曾提出要高扬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精神。

在解放初期,他又号召全党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十分注重在党员和全国人民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十分重视精神思想的范导作用。

他曾经提出:“我们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解放初期的精神,以及六十年代初期克服困难的精神。

”他还联系新时期的实际,概括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五种精神,即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

他指出:“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

”他说:“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这些精神,就决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不但如此,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人们所向往,也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

”邓小平的这段话正是马克思的那段理论阐述的中国版,它说明了:民族的、革命的崇高精神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支柱,怀抱着崇高理想和革命信念的共产党人必须具备这些精神并有责任推广弘扬这些精神,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精神,而这些精神既可以号召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人们,使之心向往之;又能在焕发巨大的能量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解决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问题,使那些颓唐的、委靡的人们能幡然醒悟,羡慕而追随之。

(三)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央领导集体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多次强调精神文明要“重在建设”,并将“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作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

江泽民说:“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一个民族更要有自己的精神,”他提出:“几千年来,我们的民族经历了许多大风大浪,依靠我们的祖先自强不息的奋斗,不仅没有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沉没,反而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伟大民族。

靠这种精神,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靠这种精神,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他还说:“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个民族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开发建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江泽民将自尊、自信、自强概括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伟大精神。

与此同时,江泽民还提出了时代精神。

他说: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具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一定要保持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去创造光辉灿烂的未来。

”面对着“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任何时候都不能涣散革命意志,懈怠奋斗精神。

”江泽民多次提出要“不断地发扬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

他还系统地归纳总结出六十四字的伟大创业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

他说:“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进行伟大的创业,必须有伟大的创业精神。

”为了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江泽民提出“在全党大力提倡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精神,尊重科学、真抓实干的精神,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精神,谦虚谨慎、崇尚先进的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把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出来。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泽民强调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他将此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五种精神是对我们党在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祖国现代化历程中所体现出的各种崇高精神的提炼和升华,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宣传和弘扬这五种精神,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经受各种风险考验,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践“三个代表”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和国家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不断提升综合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然选择。

(四)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文化与经济在发展上的关系更加紧密。

经济全球化结构性趋势内在地涵化着文化在生存和发展意义上的形构,并促成全球性文化价值观念的形成,这就为文化强权提供了现实前提;文化因素乃在技术理性的支配下不断地、渐次地参与着现实的经济过程,成为资本利润新开辟的实现领域,并以文化产业的形式逐渐充当基础性全球化再结构的中心。

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西方强势文化的话语权力和文化强权,乃从根本意义上悖离了文化在平等意义上的交流、对话、协调与沟通,而成为文化的西方化。

这一文化的西方化对民族文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在经济单向度发展趋势裹挟之下,肇致的正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人文精神乃是文化的基因和质素。

人文精神为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形而上学的依据和普遍性认同感,乃至形成民族文化合法性的理据,人文精神因而不仅仅为社会共同体的成员个体而且也为社会整体和民族统一提供终极的价值尺度。

人文精神的缺失不仅使社会成员个体的存在向物的世界沉沦,而且还将危及社会整体在生存和发展上的有机整合,将因普遍认同的价值尺度的错位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和。

这一事实鲜明地警示一切发展中国家善良的人们,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文化价值观的建构维度不可缺乏、民族精神不可颓败。

现代性在中国的一个重要维度,必定理解为文化的先进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全新的概念,是中国人民优秀民族精神和崇高时代精神汇溶凝聚的结晶。

新文化所概括的是一种新的文化结构体系和新的文化观念,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思想基础,以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为中国人民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提供依据、体现中华民族主导价值观和基本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丰富的精神文明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无一不是将对文化生存发展的特殊规律的把握同对唯物史观普遍规律的阐发辩证地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文化的基本观念,勾勒了人类社会文化格局结构体系生存发展的整体状貌。

在对待全球化的问题上,一方面要警惕张扬全球化的旗帜而实行的经济沙文主义、政治霸权主义、文化强权主义;另一方面也要坚决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以开放的胸襟欢迎交流与合作,促进作为全球文化资源共享的文化全球化。

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乃是人文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绵延、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民族的发展史也是民族精神传承、弘扬、发展的历史。

我们的民族精神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于历史上无数体现出浩然之气的杰出人物。

他们重道义、讲气节,把正义和人格看得重于生命;他们把个人的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甚至不惜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献身;他们在危急关头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表现出义无返顾、视死如归、气吞河山、压倒一切的大无畏精神,这种浩然之气在历代的志士仁人身上代代相传,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传统。

一是表现于思想家的思想和文化典籍中,形成文化思想的传统。

诸如“天下为公”的尚公精神;“发愤忘食,乐以忘忧”、“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坚毅精神;“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精神;“崇仁尚义、厚德载物”的雍容大度的宽容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精神;“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自励的勤学精神;“民胞吾与”、“海内存知己”的仁爱精神。

这些精神深深植根于民族历史的土壤中,生生不息,薪尽火传,光彩夺目,耀辉人间。

民族精神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和发展而成。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不但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而且以崇高的时代精神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不断地完成和推进重塑国民人格和重铸民族精神的伟大使命。

(五)伟大的事业需要也必然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精神支撑着、推动着伟大的事业。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全体人民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