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小说研究《四世同堂》

现代小说研究《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的描写对象涉及的主 要家庭有七八个,主要人物有几十 个,囊括了老派市民、新派市民、 洋派市民和城市贫民等各类形象, 涉及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的众多角 色。在作品中,凸显的是每个人的 成长历史、情感历史和生活历史, 这一个个小人物的历史,还包括瑞 宣由彷徨到奋斗的历史,城市贫民 刘棚匠、孙七、小崔们的人生历史 等。这也正是被“支离”的民族历 史。
思想内容
《四世同堂》叙写了我们民族深重的灾难, 处处流露出国家残破的刻骨之痛和"笔尖上 能滴出血与泪来"的艺术风格,在这里,对 苦难年代中的社会动向的表现是真实的,偷 生就是自取灭亡的思想主题由于小说的标准 色彩和抒情气氛而更为突出。这部作品深刻 的思想意蕴表明,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不 仅在于其经济的发达、武器的先进,而且还 取决于该民族普遍的社会心态。
• ⑵词语的活用。词语的活用造成的幽默则是 俏皮。 例如①他 (日本人) 有天大的野心, 而老自惭腿短身量矮, 所以尽管他有吞吃了 地球的欲望,而不敢公然的提出什么主义, 打什么旗号。( 《惶惑》 , 49)②北平为 老鼠们净了街。老鼠是诡诈而怕人的。 ( 《惶惑》 , 64)上面的两个句子都是描 述日本人的。在例①句中, 老舍用 “腿短身 量矮” 来形容日本人的身段。但是, 仔细回 味, 这句话又讽刺了日本人虽然野心很大, 但是却没有能力去征服中国、 征服世界。 在 例②句中, 老舍更是用 “老鼠” 来形容日 本人讽刺了日本人侵华的不正当,以及中国 人民对日本人的厌恶。
• 把中国人比喻成永远趴伏在地上的白薯秧子。这句话不仅影 射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的蔑视, 而且也批判了在文化过 熟的北平, 虽然心里恨,但都选择了苟且偷生及懦弱胆怯 的大多数人,让读者不禁生出难过、 忧郁的感情。
• 而在③句中, “中国” 本是抽象名词, 不能“抱着” 孩子, 但是老舍运用拈连的手法, 用半死的老人抱着已死的妞妞 的悲惨景象,生动地形容了奄奄一息的中国, 突破了语言 常规,使读者深深感受到老舍对北平的焦虑和担忧。
《四世同堂》描写了41个老北京的小人物。 有祈老人、 祁天佑、天佑太太、祁瑞宜、 祁瑞丰、祁瑞全、韵梅、胖 菊子、小顺儿、 小妞子、冠小荷、大赤包、犹桐芳、冠高
弟、冠招弟、钱最吟、钱老太太、钱孟石、 钱少奶奶、钱 仲石、李四夫妇、长顺、马 老寡妇、小崔、小崔媳妇、小 文夫妇、白
巡长、丁约翰、孙七、刘嫂、常二爷、陈野 球、 李空山、蓝东阳、明月和尚、富善、 高亦陀、王排长、金三爷等。
活埋了。这是他为了升官发财不择手 段,出卖国家,当亡国奴的必然下场。
我们也能看到旧中国封建官僚政治文 化恶性发展的结果。
冠晓荷这样的卑劣人格并非偶然,老 舍借钱默吟的口道出了这种封建传统 士大夫文化的本质 这种遗留的民族弊
病影响着那些人一方面想做百姓的高 官,一方面又甘心做敌人的奴隶 他们
没有民族尊严,在举世太平年间,苟 且偷安;在国家危难时刻,卖国求荣 老舍笔下描述的他们让我们从封建传 统文化中寻找到致使民族性格懦弱和 国民生命委顿的根源。
• ①北平是在悲泣! ( 《惶惑》 , 38) • ②白薯秧子只能趴伏在地上; 中国人, 仿佛是, 也得趴伏
在地上, 永远不能立起来,向敌人开几枪。( 《饥荒》 , 51) • ③日本老太婆……没想到看见一个半死的老人抱着一个死去 了的孩子—— —正好像一个半死不活的中国怀里抱着成千上 万个死了的孩子。( 《饥荒》 , 213) • 小说先是通过北平沦陷前后热闹与冷清的对比,来说明北平 沦陷后的变化, 在最后用 “悲泣” 来说明北平的状态, 更 是渲染了亡国后沉痛的气氛。
以大赤包为代表的贪图享乐 者,彰显出了其身上具有的 那种奴 性。巴结日本人是她
性格的最好体现,贪慕虚荣、 世俗拜金。她以 揭发检举、
巴结等低劣的方式当上了妓 女检查所所长,不惜牺牲自
己的女儿来获得日本军官的 眷顾,从而达到巩固自己地 位的目的。
冠晓荷是旧时代的小官僚,他是个文 化人,比一般老百姓更清楚国家和民 族的大事。但他功利心重,自私凉薄, 只要能够锦衣玉食,甚至可以出卖国 家。 最终,他饿倒在街头,被日本人
创作背景 正直中国的抗战时期,老 舍先生经过四年的时间完 成了这部抗战题材的小说。 老舍先生通过文字塑造了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每个 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形 象都和当时的环境息息相 关。不屈的精神体现在北 京沦陷时期每个普通百姓 的身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说说小羊圈
• 小羊圈居民
老舍《四世同堂》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四世同堂》对“宏大主题”的微观化处理的另一个方面 是对历史和战争的虚化处理。作者避开了惨烈的战争场面 正面战场的描写,而是营造一种战争带来的凝重、窒闷的 氛围和背景。战争只是表现主题的背景和底色。文章以时 间为序,以“七七事变”为开端时间,以抗战胜利为结尾 时间,透过人物的眼睛、活动、所见所闻和思想来描写, 将人性放置在战争这样的特殊环境中加以观照,从而使 《四世同堂》达到了一种超越历史眼光和政治意义的审美 力量和人性力量。而是从文学、文化的角度对历史进行认 识和剖析,从人的生存需要出发反思战争。
• ⑴正话反说。 《四世同堂》 中大量的运 用了正话反说, 褒词贬用, 强烈地表现 出以讽刺为手段的幽默风格。例如:哈!
三四十种猫不闻狗不舐的废物混合成的东 西实在需要这个美丽的名称啊! ( 《饥 荒》 , 66)这句话是描述被日本人叫做 “共和面”的一种古怪面粉。老舍用 “美 丽” 这个词, 正话反说, 在幽默中透出 讽刺, 讽刺了日本人不顾人民的死活的自 私、 贪婪与残忍。
老舍自幼是在城市底层长大的.熟识市民社 会小人物 的悲哀与痛苦.这就为他的小说 以市民社会的小人物为主 体奠定了基础。 他笔下的小人物长期受到北京特有的历史、
文化的陶冶和熏陶.形成一些具有北京地域 文化特色的生 活习惯。
有见义勇为 助人为乐精神的李四夫妇;勤劳 贤惠 隐 忍的韵梅,在生活的磨难中逐渐长大成熟的程长顺; 因祁瑞丰不救入狱的瑞宣而将之暴打嫉恶如仇的小 崔,刚正不屈的棚匠刘师傅,; 宁死也不当汉奸的剃 头匠孙七; 是一个寡妇,虽然胆小,可是却不自私的 马老太太; 善良坚韧,但是毫不屈服的祁天佑太太; 白巡长虽然八面玲珑,可是也在帮助别人;方六也是 如此,虽然是个说相声的,并且吃日本人的饭,但
守旧的祁家老太爷
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代表, 传统、保守,善良但是过于 愚昧,他将日本人对北京城 的入侵看成是与自己 毫不相 干的一件事情。有粮食和咸 菜,再堵上大门,就可以躲 避灾 祸。在当时满目疮痍的 北京城,老太爷恪守着礼节, 想着过 自己讲求体面和排场 的生日。
祁老太爷觉醒,是因为他的重孙女小妞儿 在饥荒中死去,打破了他四世同堂的理想 家庭梦,更激起了他对日本人的愤怒。这 些使这个善良的老人心里埋下了仇恨和反 抗的种子 ,当他决定找日本人算账的时 候,却传来了日本战败投降的消息。祁老 太爷精神状态的发展变化 ,他经历了从求 安到焦虑 从焦虑到自责 从自责到激愤的 心理过程,展现了他在汉奸的枪口面前绝 不低头和退缩的坚贞气节,作者通过描摹 祁老太爷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这种文 化因袭的优质和劣质,从而警醒人们扬长 避短,适时而变,自立自强。
民族的败类有汉奸冠晓荷,有蛮横粗鲁的
李空山等人物形象。尤其是其中的一些官员和流氓,虽 然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但是他们的身上有着共同点, 他们都自私自利,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然而他们 又很无能,他们大多都想当官,都喜欢金钱。
老舍塑造这么一群人物也是想要表达他对封建糟粕观念 的抨击。为了钱财,为了当官,就算国家正处于危急时 刻,这些人也丝毫不顾。在他们的身上看不到廉耻,更 别提民族气节,有的只是钩心斗角,为了自己过得舒适, 他们给日本人当汉奸。
• ①难道这么长的光阴都要像牛马似的,在鞭 挞下度过?
• ( 《惶惑》 , 41) • ②钱是咱们的血脉,把血脉吸干,咱们还怎
么活着呢? • ( 《偷生》 , 12) • 在例①句中, 短短的一句话, 二十几个字,
却用比喻的形式, 深深地表达了日本人对北 京的蹂躏与奴役, 也表达了北平人看不到希 望的无奈与可怜。在例②句中, 也是简简单 单的词, 把 “钱” 比作对所有人都很重要 的血脉, 深刻地说明了钱对人民的重要性, 而且从侧面烘托出日本人的可恶与残忍。
艺术手法
在《四世同堂》中,宏大主题的微观化处理手法,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北平市民生活的凸 显。《四世同堂》画面广阔,表现的时代是长达 八年的抗日战争,反映的主题是战争对民族文化 的考验和扬弃,描写的内容是小羊圈胡同市民生 活的颠跛沉浮,市民生活在题材上得到了凸显。
透过小人物看抗日战争,透过战争思考民族文化, 从而对民族文化作出理性的批判和继承。在表现 “宏大主题”---战争的残酷、战争对人类文明和生 活的摧残、民族命运的颠沛沉浮、民族精神时老 舍对叙事内容作了微观化的处理,收到了艺术化 的效果。
发情况时,他们会遵从内心的那 份善良而 选择抗争。
大师之笔
• ①当孙七把口信送到的时候, 他 (野求) 正吃 着晚饭—— —或者应当说正和孩子们抢着饭吃。 ( 《惶惑》 , 149)
• ②天很热, 而全国的人心都凉了, 北平陷落! ( 《惶惑》
• 27)
• 在例①句中, 老舍选择了 “抢” 这个字, 不仅 表达出来野求家庭的困难—— —吃不上饭的困难, 也暗含着在日本人的压制和奴役下, 北平人民生 活的困苦。在例②句中, 老舍用了一个 “凉” 字, 不仅栩栩如生地表达出北平陷落给北平市民 带来的痛苦、 悲哀, 也烘托出北平凄凉与寂静的 气氛, 引出读者的悲哀。
四世同堂 “家”“国”
情怀
它打破的传统看待家族现象 的狭窄目光,重点展示了传 统家庭的生活命运和改变的 过程,引申出 “家—国”之 间的相应关系,并对出现的 家庭转变、家庭成员、国家 之间关系的变化、民族生活 形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展现出由具体到普遍、由狭 小到广阔的转变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