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微生物学复习提纲

农业微生物学复习提纲

农业微生物学复习提纲名词解释生物固氮:指大气中的分子氮通过微生物固氮酶的催化而还原成氨的过程,生物界中只有原核生物才具有固氮能力。

P267反硝化作用:缺氧的条件下,微生物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和N2O的过程。

硝化作用:在有氧的条件下,微生物将氨氮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生物膜:微生物在固体基质表面形成的群体或群落。

P219根圈效应:植物根圈土壤的微生物在数量、种类和活性上都明显与非根圈土壤微生物不同,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性现象。

P243微环境:指紧密围绕微生物细胞的环境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毒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

P205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并不增殖,裂解,而与宿主DNA复制而复制,此时细胞中找不到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

P207溶源细菌:温和噬菌体的宿主称为溶源菌.P207原噬菌体:某些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其核酸整合到宿主细菌染色体中。

处于这种整合状态的噬菌体称为原噬菌体卫星病毒:是一类基因组缺损,必须依赖辅助病毒基因才能复制与表达的亚病毒因子。

P202 卫星核酸:存在于真病毒颗粒中的小的核酸分子朊病毒:又称“普利昂”或蛋白侵染子,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

朊病毒是一类小型蛋白质颗粒。

P202噬菌斑:当一个噬菌体感染一个敏感细胞后,隔不久即释放出一群子代噬菌体,在固体培养基中,它们通过琼脂层的扩散又侵染周围的宿主细胞,并引起它们的裂解,如此经过多次重复,就出现了一个由无数噬菌体粒子构成的群体——噬菌斑,它是透亮不长菌的小圆斑,每一个噬菌斑是由一个噬菌体粒子形成的。

P207菌落:将单个细菌细胞或一对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当他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此即菌落纯培养:在严格条件下由一个单细胞或一种细胞群繁殖得到的后代.P105连续培养:是指向培养容器中连续流加新鲜培养液,使微生物的液体培养物长期维持稳定、高速生长状态的一种溢流培养技术.P116分批培养:在一个密闭系统内一次性加入有限数量的营养物质后,接入少量的微生物进行培养的方法,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除空气的通入和排气,没有物料的加入和取出.P112灭菌: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消毒::是一种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防腐: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氧呼吸:生物在有氧条件下进行呼吸,包括底物氧化及能量产生的代谢过程.P50生物氧化:在生物体内,从代谢物脱下的氢及电子﹐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与氧化合成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光合磷酸化:叶绿体(或载色体)在光下把无机磷和ADP转化为ATP,并形成高能磷酸键的过程P48培养基:指由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料。

P42选择培养基:一类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广泛用于菌种筛选等领域。

P44 鉴别培养基: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的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P44营养缺陷型:野生型菌株经诱变剂处理后,由于发生了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变,因而只能在加有该酶合成产物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生长因子:是一类对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必须从外界直接获取才能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微量有机物.P38营养:指生物体从外部环境摄取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以满足其生长和繁殖需要的一种生理功能。

P36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抗热、化学药物、辐射等)极强的休眠体Tm(核酸的熔解温度):热变性中光吸收达到最大吸收(完全变性)一半(双螺旋结构失去一半)时的温度称为DNA的熔点或熔解温度DNA半保留复制:DNA在复制过程中,每条链分别作为模板合成新链,产生互补的链条链。

这样新形成的两个DNA分子与原来DNA分子的碱基顺序完全一样。

因此,每个子代分子的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链则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被称为DNA的半保留复制。

P69 冈崎片段:亲代DNA双链在复制时逐步解开,因此,随从链的合成是一段一段的。

DNA在复制时,由随从链所形成的一些子代DNA短链,称为冈崎片段.P69质粒:凡游离于原核生物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sDNA分子,即cccDNA.P72简答题1、以T4噬菌体为例,说明噬菌体的生活周期 P206-P207答:①吸附:T4噬菌体以尾丝牢固吸附在宿主细胞上后,靠刺突“钉”在细胞表面上。

②侵入:T4噬菌体尾部所含酶类物质可使细胞壁产生一些小孔,然后尾鞘收缩,尾髓刺入细胞壁,并将核酸注入细胞内,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胞外。

③复制:包括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T4噬菌体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后,会控制宿主细胞的合成系统,然后以T4噬菌体核酸中的指令合成噬菌体所需的核酸和蛋白质。

④装配:DNA分子的缩合-衣壳包裹DNA而形成头部-尾丝及尾部的其它部件独立装配完成,头部与尾部相结合-最后装上尾丝,至此,一个个成熟的形状、大小相同的噬菌体装配完成。

⑤释放:多以裂解细胞的方式释放。

2、菌丝的类型有几种?特异化结构有哪些?P169-170无隔菌丝有隔单核菌丝有隔多核菌丝菌丝的特异化吸器:是某些寄生性真菌从菌丝上产生出来的旁枝,侵入寄主细胞内形成指状、球状或丛技状结构,用以吸收寄主细胞中的养料。

菌核:是由菌丝团组成的一种硬的休眠体,一般有暗色的外皮,在条件适宜时可以生出分生孢子梗、菌丝、子实体等。

子实体:是由真菌的营养菌丝和生殖菌丝缠结而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产孢结构,如伞菌的子实体呈伞状。

假根:根霉属真菌的匍匐枝与基质的接触处分化形成的根状菌丝,起固着和吸收营养附着细胞:是许多病原真菌和菌根真菌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的膨大部分,可牢固地附着在寄主体表面,下方产生侵入钉穿透寄主的表层细胞壁进入细胞内。

子座:由菌丝与寄主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形状结构,具有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

3、微生物的分类单元和学名的命名方法是什么?P136-P137微生物的主要分类单位,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双名法:用两个拉丁词连在一起表示一个物种的学名,第一个拉丁词是属名,它的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拉丁词是种名加词,全部要小写,学名之后还要写出命名人的姓氏和命名年份。

三名法:表示一个种的亚种,则要在种名之后再加上一个亚种的名称。

命名:根据国际命名法规对所鉴定的物种给以科学名称。

4、获得微生物纯培养的方法有哪些?纯培养技术在科学研究和生产上有和意义?P106-P107倾注平皿法、涂布平皿法、平皿划线法、单细胞挑取法。

在科学研究上要确认某特定微生物是某一作用的推动者,首先要将它分离为纯培养,只有培养体是纯的,才能往下研究,否则结果无用;在生产上要提取某种物质,需先纯化微生物,才能获得高产量高纯度的产物。

5、画出细菌的生长曲线,说明细菌生长各阶段的特点,生长曲线在生产实践中有何应用?P112-P113可分为延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延缓期:细菌细胞体积生长快,少数菌体开始分裂,曲线稍有上升。

对数期:代谢性强,细菌旺盛生长,表现为一条上升的直线。

稳定期:某些营养物质被消耗,细胞生长分裂缓慢,曲线上升逐渐缓慢。

衰亡期:细胞生活力继续衰退,活菌数减少,曲线下降。

可以作为营养和环境因素影响的指标,亦可用做调控微生物生长发育的依据,指导微生物生产实践。

7、微生物可以分为哪几种营养类型,各举一例说明光能无机营养型:蓝细菌。

光能有机营养型:红螺型属。

化能无机营养型:氢细菌。

化能有机营养型:真菌。

8、生物遗传的中心法则是什么?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DNA 传递给DNA的复制过程。

9、说说你对细菌适应性突变的看法(P94)适应性突变是普遍存在的,细菌在一点选择条件下,有利于生长繁殖的基因突变频率变高,这是对环境的适应。

(自己看书瞎掰)10、试述细菌基因转移的3种主要机制(P91)接合作用:当细菌与细菌相互接触时,质粒DNA就可从一个细菌转移到另一个细菌。

转化作用:由外源性DNA导入宿主细胞,并引起生物类型改变或使宿主细胞获得新的遗传表型的过程,称为转化作用。

转导作用:当病毒从被感染的细胞释放出来,再次感染另一细胞时,发生在供体细胞与受体细胞之间的DNA转移及基因重组称为转导作用。

11、试述根据F质粒的有无,可以把大肠杆菌分为几种类型菌株,请对它们进行简要说明。

答:根据F质粒的有无,可以把大肠杆菌分为四种类型菌株:1)F+菌株,F因子独立存在,细胞表面有性菌毛;2)F-菌株,不含F因子,没有性菌毛;3)Hfr菌株,Hfr菌株仍然保持着F+细胞的特征,具有F性菌毛。

4)F′菌株,游离的但携带一小段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特称为F′因子。

12、微生物细胞通过哪几种方式吸收外界营养物质?各有何特点?P40-P41简单扩散:利用膜内外的浓度差,顺浓度梯度将物质运入细胞内,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

促进扩散:利用膜内外的浓度差,顺浓度梯度将物质运入细胞内,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

主动运输:细胞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一般是逆浓度梯度,需要载体,也要消耗能量。

基团转移:这是一种类似于主动运输的方式,与主动运输的区别在于物质在进入膜的前后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

13、培养基的配置需要遵守什么原则?P42(1)选择适宜的营养物质(2)营养物质浓度及配比合适(3)控制pH条件(4)控制氧化还原电位(5)原料来源的选择(6)灭菌处理14、根据微生物获得能源和碳源的方式可以分为哪几种营养类型?各有何特点?P39-P40A.光能无机营养型(光能自养型)。

特点:以CO2作为唯一碳源或主要碳源,并利用光能生长。

B.光能有机营养型(光能异养型)。

特点:不能以CO2作为唯一碳源和主要碳源,需要简单的有机物作为氢供体。

利用光能将CO2还原成有机物,合成细胞物质。

C.化能无机营养型(化能自养型)。

特点:通过氧化无机物获得能量,并以CO2为唯一或主要碳源生长,生长较缓慢。

D.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异养型)。

特点:以有机物作为能源和碳源。

15、从细胞壁结构方面简述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步骤及结果。

P14-P15原理:G+、G-主要由其CW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对乙醇的通透性,抗脱色能力的差异。

主要有肽聚糖的厚度和结构所决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