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驻村扶贫故事征文3篇

驻村扶贫故事征文3篇

驻村扶贫故事征文3篇【篇一】“朱书记,吃过午饭了吗?“中午太阳这么晒,你还在外头转悠哩!”“书记好,我骑摩托出村买了点肥,要不要载上你一段?”……近日,顺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走进崇义县上堡乡xx村,一路上碰到的村民纷纷热情地向xx打起了招呼,好似看见了自家亲人。

2017年,来自中国农业银行赣州分行的xx到xx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他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一起在这里扑下身子、沉下心来、扎根基层,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打通脱贫攻坚路的“最后一公里”xx村位于著名的上堡梯田景区,坐落在华仙峰山脚下,可这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村庄,却是“十三五”省定贫困村。

“交通不便,是我们最大的瓶颈。

”早在2013年,时任该村党支书的xx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一语道出了这个省级贫困村的困惑与期盼,xx的扶贫工作事迹也要从“路”开始讲起。

“晴天出门一身灰,雨天出门两脚泥。

”是xx村长久以来基础设施薄弱的写照。

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到来之前,xx村的16个村民小组中,仅有5个村民小组通了水泥路,村民出行十分不方便。

“还是老话说得好,想要富必须先修路!”行驶在泥泞的村路上,眼里看着村民“望路兴叹”的样子,xx心里不是滋味,他决定要带领xx村打破“旧貌”,换上“新颜”。

不光是道路差,多年前,xx村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村民都居住在土坯房中,喝的基本上都是山泉水,大多数人仍然在使用旱厕。

下雨天,村民的房子跑风漏雨、山泉水变成了“浑水”;酷暑天,路边的旱厕又是臭气熏天。

为此,xx带领xx村积极向各方争取资金、项目,累计投入3200多万元用于修路架桥、集中供水、土坯房改造、厕所改建及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如今,xx村的16个村民小组已全部通上了硬化公路,村民出行“一身灰、两脚泥”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群众喝上了自来水、住上了安全房,一幢幢白墙青瓦整修一新的房屋散落在青山绿水间,形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

产业是脱贫致富新引擎xx是xx村扶贫产业示范基地“果之园果园”的负责人,平时只要一有空,xx就会到这里来转转,关心他家的脐橙长得好不好。

“去年试挂果很成功,今年按预计年产30万斤算,如果行情稳定在两块九毛八之上,今年的收入大概能有……”刚过晌午,xx和xx在果园里算起了一笔账。

此前,xx在这里已经种植了4年的石榴,但由于土壤环境不适、缺乏专业技术指导等方面的问题,xx的果园一直干的是“赔本买卖”,他曾多次想过放弃经营。

xx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通过请教并咨询专业人士,劝说他改种脐橙,发展脐橙产业。

xx拿不准主意,没有脐橙种植经验,xx就为他带来一个专家技术团队;没有启动资金,xx就为他仔细讲解助力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

2017年,在农业银行“产业扶贫信贷通”和其它产品的贷款支持下,xx建成了能够预防和隔离xx病作用的“头顶戴帽,山脚穿裙”标准化果园。

“我打心底感谢朱书记,没有他和农行的支持,我不知道还要走多少‘弯路’。

”xx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周围的人也纷纷效仿他种植脐橙。

目前,xx的“果之园果园”不仅在当地的脐橙种植农户中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还带动了周边十几户贫困户就业。

“发展产业增加收入是贫困群众脱贫的根本路径,就算我们离开后,这里的产业还能继续成为村民致富的‘法宝’。

”xx说,xx村一方面围绕脐橙、茶叶、毛竹林等优势产业打造了xx仙茶场、果之园果园等村级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另一方面,依靠xx村独有的优质旅游资源,着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让产业成为xx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新引擎。

用脚步丈量民情百姓事无小事走访期间,在农户xx家门口,xx正探过头仔细询问其家庭近况。

xx因双腿残疾靠轮椅代步,xx通过走访了解到她要靠人抬着才能进出家门口的台阶后,和驻村工作队一起在她家的门前修了一道方便其出行的斜坡。

“谢谢你们,现在我自己也能出门了。

”“要是碰上什么困难了,可以随时给我们打电话。

”说着,xx又马不停蹄地走向了下一家。

xx用脚丈量民情,更用真情打动人心。

为了乡亲们致富渠道多一些,xx就多想办法;为了与村民的关系更紧密一些,xx就多跑腿。

xx说,“我是一名党员,必须时刻冲锋在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在工作中,xx不断发挥着领头雁的作用,为xx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8年,xx村全村实现脱贫摘帽。

2019年,该村被评为“崇义县脱贫攻坚先进村”,xx也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第一书记”。

“荣誉都属于过去,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把xx村在全面实现脱贫摘帽退出‘十三五’省级贫困村的基础上,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让群众和政府满意。

”谈起未来的规划,xx信心满满地说道。

【篇二】“目前基地养殖种鹅达8000羽,每天产出鹅蛋1000枚,等基地门前的产业路修好了,我们还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带领全村农户脱贫致富。

”谈及接下来的打算,xx村驻村第一书记xx信心满满。

7月1日,xx省2020脱贫攻坚“七一”表彰大会举行,xx被授予“全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荣誉称号。

xx 表示,他将无愧于这份荣誉与责任,守好脱贫攻坚的收官岗,做好传帮带工作,留下一支“永不撤退的驻村工作队”,让xx村产业发展越来越旺。

xx村位于xx省安顺市关岭自治县坡贡镇西北部,属一类贫困村,辖7个自然寨,11个村民组。

全村总人口658户2885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0户1413人,以种植水稻、玉米、生姜等农作物为主,贫困发生率高达49.29%。

2017年,安顺市总工会办公室主任xx在接到驻村任务后,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向市委组织部提交了个人申请,成了xx村驻村第一书记。

“要了解xx村致困原因,帮助村民脱贫,就一定要找准症结,把坐着听汇报转变为实地考证。

”xx说,到村工作后,他给自己立下了三个任务,即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转变角色,尽快适应岗位需求;用一个月的时间熟悉全村的各项基本情况;用一个季度的时间走完全村每户人家。

“脱贫攻坚任务急担子重,既然来了就要在岗位上干出点样子,才对得起组织嘱托与村民期盼。

”内心坚定想法的xx,改掉了以往坐办公室的习惯,展开了常态化的驻村入户摸排工作。

走访中,他了解到大田坝组村民李天林身患癌症,没有车辆就医不便,他便和村支书李明亲自驾车把人送到医院治疗;坎力组低保户谢家荣家中长期不通电,他积极争取镇政府支持,协调500元为其安装电灯;为了加强与村民的沟通,他组建了QQ群、微信群,方便村里人咨询问题及办事……就这样,xx把根扎在了村里,xx村11个村民组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他忙碌穿梭的身影。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走访,他把每户的基本情况都记在心里,因地制宜实施“一户一策”,热心为民服务的形象也留在了群众心中。

把xx村情况摸透了,驻村工作组与村支两委开始谋划发展产业,然而xx村的贫困远远超出xx的想象,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毫无产业支撑。

“再难也要想办法闯出条路子。

”xx说,通过不断考察与学习,他选择借鉴平坝区“塘约经验”,探索“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发展路径。

于是,xx向市总工会和镇党委寻求支持,筹集110万余元建起村社合一的“关岭xx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为全村未享受过“短平快”项目的107户贫困户每户入股1000元,重点发展生猪养殖产业和生姜种植。

2017年共饲养生猪370头,实现销售收入18万余元,年底为所有贫困户及股东兑现分红资金10.66万元,实现了当年投入、当年生产、当年见效。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xx也认识到扶贫产业中存在利益联结不健全、扶贫成效不突出等问题。

经过一番产业考察与研究,xx将目光投向了种鹅养殖,成功引进xx城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发展反季节种鹅养殖项目,投资300余万元建起400平方米鹅棚5个,流转土地43亩,改建种鹅苗孵化基地1个。

项目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首批养殖种鹅4200羽,销售收入达33万元,并动员42户贫困户参与个体养殖,户均增加收入2000元。

公司每年为合作社固定分红14万元,按照“532”模式兑现利益联结机制,兑现2019年利益联结分红64800元,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增加7万元。

精准的产业结构调整,不仅为老百姓搭建了脱贫致富的平台,也让村支两委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

经过近几年的帮扶与努力,xx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4560元增长到2019年的8843元,村集体经济从零开始累积到10万元,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95%,乡村面貌发生极大改变。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

深入群众中去的xx,逐渐意识到自己驻村可能是三年五年,但不会是一辈子,为村级培养一支“永不撤退的工作队”,才是自己履行驻村第一书记“一宣六帮”的工作职责。

在平常工作中,他注重强化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把参加党内政治生活情况、参与和支持村级工作等纳入年度民主评议党员的范围,通过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使xx村各项工作步入正轨。

他注重传帮带工作,与村支两委共同培养本土支书1名,副支书1名,补选村主任1名,副主任1名,发展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4名,村级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他创新“党建带工建”助推全村产业发展,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在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xx与xx村全体干部按照政策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和“四个不摘”要求,认真落实帮扶责任,进一步查缺补漏,完善“3+1”明白卡及app录入工作,在政策支持、产业扶持、就业帮扶、社会帮扶上下功夫,帮助剩余15户贫困户达到脱贫退出条件。

下一步,xx还将组织公司与合作社做好技术服务、产销对接等相关工作,进一步优化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更多农户真正受益,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篇三】30出头就成了庄稼院里的行家里手——蝉联两届“粮王”。

本是普通群众却主动承担起脱贫攻坚工作——帮富、带富,参加村屯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样样不落。

本可以过好自己日子就算了,他却操起百家心——主动帮扶村民脱贫致富。

群众称他是“热心人”,村干部叫他编外“扶贫人”,他就是xx镇xx村民xx。

记者见到xx时,他正在指导大家利用营养钵培育西瓜苗。

村民沈香香:“xx家整西瓜我们来打点零工,挣点零花钱,同时还能学技术,一举两得的好事,跟人家学学扣膜,膜下滴灌啥的。

”只要提起xx,村民肯定要夸上两句他的膜下滴灌玉米种植技术,也正是这个本领让xx每年都有20多万元的纯收入。

xx:“去年毛收入应该是24万多,投入三万多块钱,其中种一垧地西瓜收入五万块钱,种了六垧地玉米打了14万2000多斤。

(记者:你最高垧产量是?)32600多斤,百丰农业搞的百丰“粮王杯”第一“粮王”给了两万现金,还有裕兴农业也是给了三万块钱现金。

”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免费为农户打井、提供配套设备,xx成了村里膜下滴灌技术的第一批受益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