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卷 第9期 2009 年 9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1 No. 9Sep .,2009中医认为健康的要义在于阴阳平衡。
即通过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促进身体的阴阳平衡以及与外部环境的和谐。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1]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3个层次。
上医医未病之病,以养生为主;中医医欲病之病,以预防为主;下医医已病之病,以治疗为主。
民俗中的预防思想古已有之。
民间就有“春捂秋冻,百病难碰”,“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等谚语广泛流传。
可见,中医的预防医学思想就在日常的饮食起居的习俗中,笔者试从精神、运动、饮食、卫生、药物等方面探讨一下其中的防御思想。
1 精神防御思想娱乐性是民俗艺术的基本特征。
游戏娱乐是一种以消遣休闲、调剂身心为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活动。
[2]366民间游戏的种类很多,如工余时间的斗鸡、斗蟋蟀、摔交、赛力、抽陀螺等;岁时节日的耍龙灯、划旱船、踩高跷、扭秧歌及舞龙舞狮等。
它们自身的形式特征是自由、轻松、幽默或讽刺的“笑”,它们在调剂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同时,还给人们带来精神的愉悦,它增添了人们的生活情趣,增强了人们生活的自信心。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这句俗语几乎人人皆知,都知道笑有益身心健康。
笑可以帮助你释放体内郁积的有害能量。
中医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能够统帅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如《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中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而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1]人体生理功能与精神活动是密切相关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
七情中的“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
《素问·举痛论篇》指出:“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
”[1]这说明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营卫流通,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
乐观的情绪是调养精神,舒畅情志,预防疾病的最好的精神营养。
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直接致人于病的。
但是,倘若情志活动剧烈、过度,超越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并持久不得平静,那就必然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导致全身气血紊乱。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1]明确指出精神与形体的内在联系:即五脏藏精化气生神,神接受外界刺激而生情;神活动于内,情表现于外。
情绪的变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则是形体气血的变化。
《素问·举痛论篇》进而指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1]因此,不良情绪使得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阻滞,抗病能力下降,正气虚弱,易于导致各种疾病。
2 运动防御思想运动是我国的许多民间习俗的又一特征。
如清明的踏青、放风筝习俗,还有重阳节民间有登高的习俗等,人们多从事了步行、爬山等运动,踏青赏景,既陶冶了情操,又锻炼了身体。
再如“舞”是民间舞蹈如扭秧歌、耍龙灯、跑旱船、舞龙、舞狮、打花棍、踩高跷等民俗活动的重要表现手法。
表演者手执手绢、扇子等道具边唱边舞,舞姿更是别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表演者可灵活地用肩、腰、胯的论中国民俗文化的中医预防思想王蕊芳,于 恒,曹 瑛(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2)摘 要:中医药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土壤。
中国民俗文化中,有许多习俗包含着中医的预防医学思想,深入研究和挖掘这些民俗中的精华部分,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并将之发扬光大,让传统的民俗文化为人类健康服务。
关键词:民俗;预防;思想中图分类号:R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09- 0020- 02The Prevention of Diseas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Folk CustomWANG Rui-fang,YU Heng,CAO Ying(Culture 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Medicine ,Liaogning University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Abstract:Chinese medicine was cultivated from the soil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re are, in fact, various customs which bring Chinese people the idea of medical-prevention science. We should study the shining part of the folk custom conscientiously, and definitely, carry that custom forward. It's our duty to let the traditional custom be useful to the human-health.Key words:Folk custom;prevention;thought收稿日期:2009-04-21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05W155)作者简介:王蕊芳(1966-),女,辽宁沈阳人,副研究员,从事中医人文精神、养生文献研究。
2011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扭动和步伐变化,采用走、摇、颤、跳、腾、挪、抖、闪等方式来活动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压腕、绕腕、抖腕等多种,不一而足,它们都是寓娱乐中而有运动的群众性健身活动。
中医认为,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运动的特征,因而积极提倡运动保健。
《吕氏春秋·尽数》云: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这里用流水和户枢为例,说明运动的益处,并从形、气的关系上,明确指出了不运动的危害。
非常明显,此在说明一个道理:动则身健,不动则体衰。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这段文字表明“尧”的时代已知道跳舞可以舒筋壮骨,强壮身体,并用来治疗寒湿痹症,筋骨酸痛等病症了。
名医华佗创编了“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做体操,其弟子吴普按照“五禽戏”天天锻炼,活到90多岁,还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人形体活动于外,气血流动于内,气血由于形体的活动而运行通畅。
尤其是东北大秧歌及二人转通过动手,则指、腕、臂、肘等关节灵活,掌握自如; 通过各种步伐常动腿,则足、胫、股、膝等骨骼坚强,步行矫健。
由于此项表演运动适量,所以可以增强心脏和血管功能,改善呼吸功能,对神经系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从保健意义上看,上述民俗都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朝气,焕发精神,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3 饮食防御思想“民以食为天”,饮食在维持生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药的配伍很大程度上源于食物的配伍,汤液的鼻祖伊尹,就曾是殷商王的厨师。
《吕氏春秋》曰:“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民间关于饮食防病的习俗有很多。
如每逢农历十二月初八,中国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人们常用糯米、大米、赤小豆、红枣、薏苡仁、桂圆、莲子、胡桃、松子等煮成。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1]中医认为五谷能养五脏之真气,而“为养”的基本原则也就是“精细搭配,杂食五谷”。
食物也有偏性,腊八粥香糯可口,补精填髓的,严冬食之,能够暖身祛寒,且其性味平和,补而不腻,堪为冬季养生佳品。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每年立春日,民间有吃春饼风俗。
春饼的原料主要配菜是葱和韭菜,都是补阳食物。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春三月,此为发阵,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1]中医认为,立春日是万物复苏的开始,这天起,阳气转盛,天气转暖,人体之阳气也要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葱和韭等菜都是补阳食物,所以民间在立春之日吃春饼,就是促使体内阳气升发,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立春时,民间的“啃春”的食俗,是人们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所采取的防御措施。
中医认为,受四时之气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会随之发生变化。
春季是阳气开始升发的起点,气血渐趋于表,毛孔初开,血气稍减,所以有“困”的感觉。
根据以上特点,应多吃一些辛甘发散性质的食物,这其中,萝卜正是立春时节最佳的保健食物。
萝卜的辛辣之气是由于它含有芥子油,春天食用辛辣之味可以通五脏之气,因此能升发阳气、振奋精神除困。
4 卫生防御思想我国民间的传统卫生习惯亦是多种多样的。
从史料上看,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关于室内外洒水、清扫和除虫的记载。
清代中期人们对环境污染、蚊蝇鼠害及其与传染病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岁时、年节风俗中更多地融进了一些卫生防御知识。
如加强户外运动,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施用药物进行消毒等。
民国年间,每年年终更有大扫除的风俗。
即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有官三民四之说)为祭灶日,这一天的民俗活动中,有一项就是“扫尘”,又称“扬尘”,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要把整个房屋清扫一遍,清清爽爽的迎接新的一年。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扫尘,对人体是有益的,据资料记载,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中度过,人们的居室内,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有500多个微粒灰尘。
这些到处飘荡、无孔不入的灰尘,带着形形色色的细菌,以多种方式侵入人的肌体,引起种种疾病。
春节后,天气渐暖、苍蝇、蚊子、蟑螂等害虫开始孳生。
春节搞大扫除,既可灭害虫,又可预防春季传染病、流行病,可谓一举两得。
5 药物防御思想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医药民俗就非常重视疾病的预防。
如新春饮“屠苏酒”;端午有门前悬艾、菖蒲及喷雄黄酒,薰苍术、白芷祛毒虫、驱蚊蝇等之俗。
春节除了吃年夜饭、放爆竹外,在古代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全家喝屠苏酒,此酒采用赤木桂、防风、蜀椒、桔梗、大黄、赤小豆等浸泡而成,具有祛风寒、清湿热及防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