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免费下载】中国民俗文化选修课作业

【免费下载】中国民俗文化选修课作业

中国民俗文化选修课作业
姓名:胡伟学号本学期选修了中国民俗文化一科,了解了很多中国的本土文化和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历史事件,各种节日的由来,各种中国本土地方的禁忌,说到中国民俗文化自然是先从中国的姓氏谈起。

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姓氏文化,中国的姓氏涉猎很广,远远不是国外国家或者民族姓氏可以比拟。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

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

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

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

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

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

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

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

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邑名氏。

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

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

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

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4、以乡、亭之名为氏。

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以居住地为姓。

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
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

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

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

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
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

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

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
的顺序。

但也有例外。

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
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8、以官职为氏。

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

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9、以技艺为氏。

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11、以谥号为氏。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其次,中国具有很多的传统节日,我们熟知这些节日的日期,却很
多时候并不知道他的来历。

先说说腊八节。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
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


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

史前时代的医疗方
法之一即驱鬼治疾。

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
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

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先秦的腊日在冬
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称为端五。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
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
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压邪。

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另外两个鬼节是七月十五、十月一)。

“鬼节”即是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

在清明节是需要祭祀的。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
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寒衣节,又称祭祖节、十月朝、过十月一,是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是民间祭祀祖先的日子,用纸制成棉衣烧掉。

相传,秦始皇时期孟姜女在花园池塘边打捞落水的扇子,恰巧被逃避徭役、躲在花园树丛里的范喜良看见。

喜良是个英俊青年,孟家就招他为婿。

不料,正当两个拜堂成亲之时,追兵赶到,将范喜良抓走,送到北方去修万里长城。

孟姜女日夜思念丈夫,悲痛万分。

有一天,江南飘着雪花,孟姜女打了个寒颤,心想几年来丈夫的衣服早已磨破,便决心给丈夫做身寒衣亲自送去。

于是棉花厚厚地絮、针线密密地缝,把思念丈夫的一片深情缝进寒衣里。

寒衣做好了,她告别父母,背着寒衣,踏上千里迢迢送衣的路途。

一路上,有时阴雨连绵,泥泞遍地,步履艰难;有时钱风骤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有时山高路险,荆棘丛生,猛兽出没;有时大雪纷飞,冰天雪地,寒风刺骨。

尽管历经艰险,心头仍抱着一个坚定信念:尽快让丈夫穿上寒衣。

可是当孟姜女来到长城脚下,她万万没有想到,丈夫范喜良在一年前的冬天,活活地累死,尸骨埋在万里长城底下。

孟姜女一听,不禁放声大哭。

她边哭边双手拍打城墙,高喊着“范喜良”名字,孟姜女哭一阵惨死的丈夫,骂一阵残酷的暴君。

在她愤怒的控诉声里,天空中风暴嘶吼,大海上怒涛翻滚,一齐向万里长城压了过来。

忽然间天崩地裂一声巨响,一段万里长城塌了,露出一具白骨。

孟姜女守着白骨一连哭了七天七夜,之后将寒衣烧掉。

当然除了这些。

中国民俗文化中还存在很多的禁忌。

例如百姓
的姓名中有皇帝的称呼,这些字就要被别的字所代替。

另外,中国的数字有很多还存在禁忌这里举一些例子,还有很
多由于时间太久记不清了,就不列举了。

从“一”开始就有忌讳,
原因很简单,“一”是单数。

所以在给结婚或者祝寿人家赠送礼品的时候,一定要禁止送单数,以寄予好事成双的愿望。

而相反,有的
民族还忌讳数字“二”,如给死者家或者病患者送礼表示慰问时,就忌双数。

“三”谐音“散”,做寿和结婚忌这个日子,祝寿、贺喜送
礼也忌“三”这个数字。

“四”谐音“死”,大凶,所以门牌号、汽
车牌号、电话号码、手机号码等都不宜有这个数字。

“七”有的地方妇女忌讳这个数字,犯了七条就要被休。

“九”音乐界颇为忌讳,因为世界上一些大作曲家如贝多芬等,
都是在写完第九部交响乐后死去的。

在古人的观念里,一三五七九
为阳,二四六八为阴;九为阳数之极,物极必反,故是代表由盈而亏、由盛转衰的不吉数字。

清人董含在《菁乡赘笔》里就说:“古
人逢九,云是年必有灾殃。

”所以民间忌讳岁数逢九。

人们忌言“三十六、四十五、七十三、八十四”。

人们以为“三十六、七十三、八十四”这些岁数是人的一大关口,究其原因,乃是出于
对圣人和英雄人物的追念和崇拜。

“三十六”是三国时期破曹操百万大军于赤壁的东吴大将周瑜的享年;“七十三”是被世代奉为“圣人”的孔子的享年;“八十四”乃是儒家另一大圣孟子的享年。


此人们认为这几个数字是人生的一大关口,连圣人都难以逃避的,
一般人更不用提了,所以人们都很忌讳这几个年龄,俗语中有“七
十三、八十四,不死也是眼窝刺”、“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
己去”等等一些说法。

忌“六十六”。

民间以为六十六岁是老年人的一个“坎儿”,俗谚云:“年纪六十六,阎王要吃肉”。

东北一带老人六十六岁生日时,要由后辈给他包六十六个饺子(一般都尽量做得小些),如果能一次吃完,就预示这个“坎儿”能够平平安安地过去。

河南一带,老人六十六
岁生日时,闺女要送一块肉来,大概是为了还上阎王的债,客观上
却是解了老人的馋,还了女儿的愿。

通过这学期的选修课,经过老师的耐心讲解,让我更进一步的
认识了中国民间文化,更进一步走进了他们,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样的课程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我会以此
为契机,结合兴趣,更深入的了解中国民间文化,弘扬中国民间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