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积聚

中医内科学-积聚


2、《难经》对积与聚作了明确的区 别
《难经· 五十五难》说:“气之所积名曰积,气 之所聚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府所成 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所,其痛不离其 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 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 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3、《金匮要略》提出“疟母”这一
积聚的特殊类型 4、《诸病源候论》详细论述了积聚 的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 积聚病诸候》篇曰:“积聚痼结 者,是五脏六腑之气积聚于内,重因饮食不节, 寒温不调,邪气重沓,审痼盘结者也,若久即 成症。”

5、
《证治准确绳》在总结前人经验 的基础上,提出治疗积聚分“初、 中、末”三法。 6、《景岳全书》提出治疗积聚的要 点在于辨证使用攻补法。
3.辨初、中、末期虚实的不同
初期正气尚盛,邪气虽实而不甚,表 现为积块形小,按之不坚; 中期正气已虚,邪气渐甚,表现为积 块增大,按之较硬; 末期正气大伤,邪盛已极,表现为积 块明显,按之坚硬。

三、治疗原则
基本大法:调气理血 聚证:重在调气,疏肝理气,行气消聚 积证:重在理血,活血化瘀,散结软坚
证候特征
一· 积与聚共同的特征:腹内结块,或胀或痛。 二· 积与聚各自的特征 1 、积证 — 腹内结块,固定不移,由小渐大, 由软渐硬,初觉胀痛,继则剧痛,痛程长,病 情重,伴有脾虚症状。 2 、聚证 — 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 或有条状物聚起在腹部,一般病程短,病情轻, 伴随症不明显。

3、正虚瘀结 症状:积块坚硬,疼痛加剧+面色萎黄或黧 黑,形脱骨立,饮食大减,或呕血、便 血、衄血+舌质淡紫,无苔+脉细数 治法:大补气血,化瘀散结 方药:八珍汤合化积丸

转归与预后 预防和调护措施
病案分析
邹某,女,56岁 患者原有胃痛十多年,经常食欲不振,精神疲乏,食后胃脘胀闷 不适。1988年7月,曾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 并中度肠上皮化生,常服用维酶素、三九胃泰、吗叮啉及中药汤 剂治疗,症状时轻时重。最近半年来自觉胃脘部可扪及包块,并 逐渐加剧,坚硬,疼痛剧烈,饮食量少,且食入即吐,大便色黑 如柏油。于1998年12月来我院就诊。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 左锁骨上窝可触及3个大小为1×0.5CM2的淋巴结,上腹部可触及3×2 CM2大小的包块,质硬,活动度差,肝脾未触及,肠鸣音稍活跃, 无移动性浊音。胃镜示:胃小弯近窦部可见菜花状肿块,有出血点。 大便OB(++++)血红蛋白78g/L。舌质暗淡有瘀斑,少苔,脉弦细无力。
积聚
概述
一、定义:积聚是指因正气亏虚,脏腑 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于腹,引 发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 的病证。 概 病因:正气亏虚,脏腑失和 病机:气滞、血瘀、痰浊蕴结于腹 括 临床特征:腹内结块,或胀或痛

二、源流
1、

《内经》首先提出积聚之病名、 病机及治疗原则
如《灵枢· 五变》篇指出:“人之善病肠中积 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 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仍伤。” 治疗原则如《素问 · 至真要大论》提出的 “坚 者消之”,“坚者软之”,“结者散之, 留者 攻之”等。

三、分证论治
一、聚证 1、肝气郁滞 症状: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 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脘胁之间时或不适 +舌质淡红,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方药:木香顺气散或逍遥散

2、食滞痰阻 症状:腹胀或痛,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 则胀痛加剧+便秘纳呆,脘闷不舒+舌苔 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化痰,导滞通腑 方药:六磨汤
《景岳全书· 积聚》篇说:“治积之要,在知攻 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熟缓熟急中辨之”

7、《医宗必读》将攻补两法与积聚
病程中初中末三期有机地结合起来。



《医宗必读· 积聚》篇说:“初者,病邪初起, 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 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 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减,则任 受补。”“屡攻屡补,以平为期”

诊断




一、临床特征 积证: 以腹部触及或大或小、质地或软或硬 的包块,或胀或痛为临床特征。 聚证 :以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作时止,发 作时可见腹部气聚、积证—常有脾虚伴随症,消瘦明显 2、聚证—可有脾虚伴随症,消瘦不明显 三· 理化检查 影像学、内窥镜检查等理化检查有助于该病证 的诊断。
8、《医林改错》强调瘀血之病机,
突出活血化瘀之方药。
三、范畴
相当于西医的肝脾肿大,腹腔肿 瘤,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肠梗阻、 肠扭转等
病因病机
1、情志抑郁,气滞血瘀 2、饮食内伤,酿生痰浊 3、邪毒停留,胶结阻滞 4、它病转归,日久成积 病位:肝脾胃肠 病机:聚证以气机阻滞为先,积证以瘀血 凝结为要。
鉴别诊断
1.痞满

积聚与痞满均可因七情失和,情志抑 郁而致气滞痰阻,且均可出现胀满之症, 但痞满以自觉脘腹部痞塞胀满,而外无 形证可见,更无包块可及,其病变部位 主要在胃;而积聚除胀满外,更有聚证 发时有形可视,积证触之有物可及之特 征,其病变部位重在肝脾。
2.鼓胀

积聚与鼓胀均有七情抑郁、酒食所伤 而致气滞血瘀的相同病机,其病变部位 可同在肝脾,都有胀满、疼痛、包块等 临床表现,但鼓胀以肚腹胀大,脉络暴 露为临床特征,其病机变化复有水饮内 停。因而腹中有无水液停聚是积聚与鼓 胀鉴别之关键所在。
辨证论治
一、辨证论治要点
1.明辨积聚之异 聚证病在气分,多属于腑,病机以气 机逆乱为主,可望之有形,但按之无块, 聚散无常,痛无定处; 积证则病在血分,多属于脏,病机以 痰瘀血结为主,望之可无形,但触之必 见结块,且固定不移,痛有定处。


2、 辨积块的部位 右胁—病在肝 心下胃脘—病在胃 左右中下腹—病在肠

二、积证 1、气滞血阻 症状:积块软而不坚,固着不移+胀、痛并 见或口苦,脘痞+舌质青紫,舌苔薄,或 见瘀斑+脉弦 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消积 方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2、瘀血内结 症状:腹部肿块明显,硬痛不移+面暗消瘦、 纳减乏力或见女子不月,男子阳痿+舌质 紫暗或见瘀斑,苔薄白+脉弦细涩 治法:祛瘀软坚,调理脾胃 方药:膈下逐瘀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