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西北大学夏商周考古期末考试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40分)
偃师商城
中国商代都城。
遗址在河南偃师西塔庄村。
时间在16哦哦BC到1400BC之间,1983年发现并开始发掘。
城墙为夯筑,已找到城门7座。
城内有多处宫殿区,包括正殿、廊庑和主门、侧门。
还发现用石板围砌的排水道,长800余米,城外有护城河。
发现的墓葬均为中小型。
城门中的西门遗址,城中出土的遗物有陶、石、骨、蚌、铜器等。
是目前中国早期城址中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城址。
关于他的性质,有西毫说、桐宫或陪都说、军事据点说。
楚纪南城
楚纪南故城是中国东周时期楚国郢都故址之一。
在湖北江陵县城北5公里,因在纪山之南,汉以后史称纪南城。
从楚文王迁都郢(纪南城)到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取克郢都,前后共411年中,楚国共有二十代国王在此建都。
城平面呈长方形,只南垣中部偏东处有一段曲折。
东西长4450米,南北宽3588米,面积约16平方公里。
城垣由墙身、内护坡和外护坡组成。
现存城垣上缺口甚多,有7处可以确定为城门遗址,其中2座为水上城门建筑。
城垣20米外有护城河围绕,宽40--80米。
在城内勘查出四条古河道,相互贯连,城内发现东周夯土建筑基址84座,城内东南部是宫殿区所在。
城东北部当为贵族府第区,平民居住区可能在城西北部。
木椁墓
古代墓葬构造形式之一。
商代已有,流行于战国和西汉时期。
在土坑内用木材构成长方形或方形的椁室,将棺放置其中。
椁室内常有边厢、头厢等放置随葬品。
辛店文化
因1924年首次在甘肃临洮县辛店村发现而得名,距今3000年左右的,年代晚于该地区的齐家文化和四坝文化。
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和湟水的中下游流域,已发现的遗址100多处。
分为张家嘴类型和姬家川类型,是西北地区一支重要的文化遗存,其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
铸铜业有较大的发展,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搀有石英砂、碎陶末、蚌壳末和云母片等搀和料。
陶质粗糙、疏松,火候较低,器表多磨光,有的施红色或白色陶衣。
陶器以罐为主,纹饰多样。
南关外文化
列鼎
先秦时期的一种高级贵族用青铜鼎陪葬的制度,主要流行于周代,西周中期逐渐形成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的定制,东周时期常有僭越的现象。
西周中期以后因为列鼎经常与列簋同时出现,因而形成了列鼎列簋制度,即九鼎八簋、七鼎六簋、五鼎四簋、三鼎二簋等,具有严格的等级秩序。
士以下的有的用陶鼎作为代替。
公墓
君王、诸侯及王子弟之墓。
《周礼·春官·冢人》:“冢人掌公墓之地。
”公,君也。
周初诸王,及王子弟,都族葬在那里,有专门官员管理。
明器
指的是古代人们下葬时带入地下的随葬器物,即冥器。
同时还是指古代诸侯受封时帝王所赐的礼器宝物。
二、简述题
1、商代文化的分期
商代考古学文化分为前、后两大期,前期相当于成汤——盘庚之前(二里岗文化为代表),后期相当于盘庚——帝辛时期(殷墟文化为代表)。
前期陶器的器壁一般较薄,卷沿,饰细绳纹。
常见的器形有鬲、甗、斝、爵、大口尊、簋、豆、盆、罐、瓿、瓮等,陶器器壁一般较厚、多折沿,饰粗绳纹及同心圆印纹等
商代前期的铜礼器,大多仿自陶器。
常见觚、爵、斝、鼎、鬲、甗。
器壁一般很薄,花纹常见夔纹、饕餮纹、目云纹、涡纹等,纹饰为单层,无地纹。
尚未出现铭文。
殷墟文化一期,相当于盘庚-武丁前期。
陶器以灰陶为主,也有红陶和刻纹白陶等。
花纹多为绳纹。
常见鬲、豆、簋、盆、圜底罐、大口尊、夹砂罐。
铜器种类较少,食器仅见锥足鼎一种,酒器有甲、爵,觚、罍、瓿等,花纹以饕餮纹为主,也有夔纹,未见铭文。
后期文化,殷墟文化二期,相当于武丁后期-祖甲时期。
陶器亦以灰陶为主,红陶极少,刻纹白陶多见。
长方形陶鬲腹稍深,三足较矮,胎变厚,绳纹变粗,饰环络纹鬲盛行。
罍、瓿少见,出现圈足大口尊及将军盔形器。
铜器新出现罐形鼎、鬲形鼎、甗、盉、方爵、卣、斗等,纹饰方面,出现了蝉纹、蚕纹、云雷乳钉纹、变形夔纹及三角纹等。
少数铜器出现铭文,多为族徽及其他图形文字,笔道刚劲,无波磔。
殷墟文化三期,相当于廪辛-文丁时代。
陶器变化较大。
绳纹普遍加粗。
铜器较第二期发生很大变化,柱足鼎、罐形斝、凸底爵常见,方罍、方彝、觚形尊、觯、罐耳壶,附耳盂等在此期内渐盛行。
花纹种类如前但细部有较大变化,三角纹普遍。
有铭铜器仍少,铭文笔道开始有波磔。
随葬明器增多殷墟文化四期,相当于帝乙、帝辛时代。
陶器中泥质红陶增多,除盛行三角划纹外,新兴网状划纹。
陶鬲体扁宽,矮裆,无实足尖,表面饰粗绳纹,弦纹簋已不见,表面饰三角绳纹的簋为数最多。
灰陶豆不见,出现较少的直口浅盘、圈足较细的釉陶豆,红陶罐增多。
铜器继承三期特征,但也有其自身特点。
铜器铭文变长,字数有达数十字者,笔道多有波磔。
2、西周早中晚三期陶器青铜器的特征
陶器:早期武王-昭王时期,陶器有瘪裆鬲、双立耳罐、簋、粗柄豆、尊、三足瓮等。
陶色除灰陶外,还有一部分磨光红陶和黑陶。
纹饰以绳纹为主,还有云雷纹、s纹、重圈纹等;中期穆王-夷王,陶器有浅裆鬲、罐、簋、盂、豆、圈足盘、三足罐等。
陶系特征接近早期,但又起变化;陶器有矮裆鬲、罐、盂、细柄豆、圜底瓮、甑等。
陶色以灰陶为主,红陶甚少。
纹饰以绳纹为主,也有少量划纹,素面陶比例上升。
青铜器:早期铜器有鼎、鬲、盉、簋、盂、觚、爵、角、斝、觥、觯、尊、卣、方彝、罍、壶、盘、匜,以及禁、铙、镜、戈、戟、短剑。
铜器铭文,既有族徽,也出现了三四百字之多的铭文,字体多用肥笔,笔道的波磔较明显;第二期铜器新出现的器形有簠、、匜、杯、列鼎和编钟,觚、爵、斝、觥、觯、卣、方彝等酒器,渐少并趋消失,花纹多以带状的形式出现,饕餮纹逐渐少见,大鸟纹盛行,新出现窃曲纹、重环纹。
铜器的长篇铭文更多,内容多格式化,笔道微有波磔;铜器常见鼎、鬲、簋、尊、垒、盘、匜、簠等。
列鼎、编钟件数加多。
兵器流行中胡戈。
纹饰趋于苟简潦草。
常见纹饰有窃曲纹、瓦纹、重环纹、垂麟纹、变形夔纹,一般都不衬底纹。
铭文多长篇,往往盖、器连铭或数器连铭,字体为玉箸体。
3、吴城文化的特色
西北大学6319制作 版权所有孙晨 3 吴城文化出土陶器虽然与中原商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但在某些方面又有自身的特点,如硬陶和院士瓷器的广泛使用,圈点纹等的盛行;用石范铸造的青铜容器也与中原地区不同;关于这一遗址的族属问题,有人认为是三苗,有人认为是越过,有人认为是其与中原商文化关系密切,使用同一种文字。
三、论试题
1、简述东周城址的发现及类型和特征
2、试论二里头文化的性质
四、画图题
1、马鞍形罐2
、西周晚期陶鬲
附带:
郑州商城
郑州商城是商代早中期的都城遗址,坐落在河南省郑州市区郑县旧城及北关一带。
1950年发现,郑州商城外城墙始筑于商代中期的二里冈期下层一期,使用到二里冈期上层二期,总面积达25平方千米,是先周时期仅次于殷墟的庞大都城遗址,距今大约3500年,大部分学者认为是“汤始居亳”的亳都,属商代早中期;不过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它是商代中期“仲丁迁隞”的隞都,属商代中期。
城内外发现手工业、给排水系统、墓葬以及居住遗迹,郑州商城的发掘,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和古代城市发展史都具有重要价值。
寺洼遗址
雍城
秦公一号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