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考古第一章、概述一、历史概况:北宋建国(960年)~明亡(1644年)。
包括:宋、辽、金、(西夏)、元、明。
北宋:960年~1127年;南宋1127年~1279年;辽:907年~1125年;金:1115年~1234年;元:1206年~1271年称“元”~1368年;明:1368年~1644年;西夏:1032年~1226年。
(一)、历史1.宋:局部统一。
边界战乱频繁。
宋经济有大发展。
商品经济崭露头角,城市转为商业中心。
薄葬,随葬品少,纸明器成为主流。
瓷器成为主要日用品。
出现桌、椅等。
瓷器偏向高大发展,装饰局限于上部。
时代风格缺乏大气,趋向精巧;瓷器注重釉色效果、美感。
2.辽:初,游牧民族。
后,南部农业,北部牧业。
因俗而治。
契丹人随葬,马具、金属兵器,厚葬,金银器、瓷器。
3.金:向外扩张,统治区域多为汉人。
桦树皮器物。
碑刻。
4.元:民族分治。
始终保持本祖特色。
城址:大都;上都,保存较好。
墓葬主要为汉人墓,无确认的蒙古族墓葬。
蒙古族,野葬,用毛毡裹尸,弃于野。
以上四个时期:民族文化交流。
中原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茶马、绢马贸易。
先进与后进文化间交流。
宗教影响,佛教、道教。
(二)、特点:1.小商品经济、民营手工业发达。
瓷器、铜镜,民间制造用于商品交换,铭文上刻有商标、广告等。
2.文献多:府、县志;绘画、图;笔记、小说;游记。
3.地面建筑遗留众多。
4.生活方式改变导致器物造型、装饰发生大的变化。
5.民族文化、民族特色。
民族关系复杂,相互间影响。
二、简史:1.1949年以前:1920年,宋钜鹿故城发现,瓷器、漆器、木器。
30年代,陈万里,南方瓷窑,浙江为重,越窑、龙泉窑。
30年代,营造学社,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古建调查,元大都、明南京。
地面调查为主。
抗战时期,四川宋墓,发掘。
法国传教士闵宣化,内蒙东部,辽城址、陵墓。
日.鸟居龙藏,辽遗迹。
日本占领时期,东北、内蒙多次辽、金、元调查发掘,辽庆陵、建平辽墓、赤峰瓦缸窑、辽上京;金上京、完颜希尹墓、完颜娄室墓;元上都、百灵庙景教寺院与墓葬。
黑城子城址(西夏~元)。
俄.科兹洛夫、英.斯坦因、西北考察团;埋藏品丰富,纸文书、元代纸钞、西夏文材料。
2.1949年以后:(1)、墓葬:宋墓,河南白沙宋墓、合肥包拯墓、江苏杨氏族墓、福州南宋墓,小型为主。
辽墓:内蒙东部、辽宁。
赤峰辽驸马增卫国王墓;库伦旗料壁画墓;豪欠营辽墓(契丹女尸)衣冠、木质棺床小帐、铜丝网络;清河义门辽墓;奈曼器陈国公主墓。
金、元墓:主要为河北、山西、河南汉人墓,仿木结构建筑形式;壁画:开芳宴、廿四孝、忠烈贞节。
明墓:多,重心集中在诸侯王、帝陵(定陵)、鲁王陵、蜀王陵等。
中小型主要为辽墓,大型主要为明诸侯王墓。
(2)、遗址:集中于50、60年代。
辽中京、辽上京,部分发掘;地面调查,钻探,局部发掘。
60年代后,金中都、辽南京(今北京附近)。
北宋东京城。
元大都,1964年~1974年,钻探、试掘,已可复原。
中小型城址集中于内蒙、新疆,以元代为多,如内蒙元丰州故城;元集宁路,大量元青花瓷窖藏,商品集散地,中原与草原之中转。
元应昌路,内蒙克什克腾旗。
黑城子,亦集乃路,内蒙额济纳旗。
村落较少,辽宁绥中县城后村,金;辽宁新民县前当铺村,元;仅此二处,未全面发掘。
长城,金界壕、明长城。
长城学会,专门从事长城的调查研究。
金界壕集中在东北与内蒙。
(3)、手工业遗址:矿冶:煤、铁、铜。
河南鹤壁市北宋煤矿。
冶铸:河北、安徽、福建。
瓷窑:20余省市。
窑口:这件龙泉窑;江西景德镇、吉州窑,福建建窑、德化窑、泉州窑(出口);陕西耀州窑,河北定窑、磁州窑,内蒙赤峰瓦缸窑。
青花瓷之起源。
瓷器出口。
官窑与民窑之关系。
铸镜、铸钱。
(4)、佛教考古:世俗化、平民化,信徒增加。
教义、哲学开始衰落。
塔基发掘。
地面遗存调查,山西繁峙金岩山寺。
(5)、中外关系:海上丝绸之路,港口、沉船、其他国家相关。
泉州港。
遗迹、墓葬。
景教东传。
外文墓志、碑。
第二章、城址第一节、概述1.城市考古的特点:(1)、中原、南方大部分城址沿用至今,历代改建、扩建、重建,很难看到原有面目,压在现在城市之下。
(2)、地方志编纂流行,尤以明代为重,遍及所有府、县,风土人物,城市布局,城市图,有助于复原。
复原法:充分利用文献资料,以现存建筑以及为已知点,利用可以肯定的古街道,可基本复原城市布局,钻探、试掘进行验证。
2.都城规划布局变化:(1)、里坊制向街巷式转变。
封闭→开放。
巨大变革。
转折点。
自开封始延续至后代。
元大都极典型。
晚唐五代已有萌芽,地方城市如扬州、苏州,已由夜市,突破里坊制与宵禁,城外还出现自由市集,如汴州、洛阳,称“草市”。
五代后周,定都汴梁,改州城为都城,开始临街设店。
北宋正式取消里坊制与宵禁。
按行业成街,酒楼、茶肆、邸店沿街兴建。
自发形成的街市。
里坊制消失。
(2)、重城式布局。
宫城位置变化,位于城市中心,形成以宫城为中心的重城式布局。
汴梁,三重城圈。
突出宫城地位。
(3)、中轴线对称布局。
以主干道为中轴线建筑对称分布于两侧。
突出宫城地位,与皇权的加强相对应。
(4)、建筑风格。
重视秀丽绚烂的园林山水,注重装饰装修,趋向精致精巧。
由宏伟向秀丽转变。
小巧。
(5)、辽上京、金上京、元上都。
不合与主流。
辽、金分南、北城。
辽北宫城,南汉城。
晋西北宫殿,其余平民与工商业。
元上都,离宫,元初统治中心,不久即迁都大都,后为重要政治中心,不求对称,建筑分布随意,离宫色彩浓重。
三座均为早期都城。
3.地方城市:(1)方形十字街式:“田”字形,汉唐以来较流行,平面方形或近方形,城内开直通城门的十字大街,城墙四面各一城门;主要见于中原和北方,最主要流派。
山西大同;北京顺义。
(2)、方形、长方形十字街式:南北稍长,东西与南北街道成“丁”字形,三面开门,横街分城为南北两部,北部稍小,为主要政府部门所在,以及庙宇、官学等,衙署位于正中。
南部分东西两片,为一般民居、商业区等。
克什克腾旗元应昌路。
江苏南通元、明通州城。
以上两种为中国传统形式,汉唐即有。
(3)、纵街横巷式:纵长形平面,近似于长方形,但并不完全规整,多分布于江南地区,衙署多位于中央或偏于纵街的一侧。
南北向为主干道,两侧平行分布于东西向小巷。
有的纵街左边有水路,城门有水门,苏州,宋平江府;南宋临安城(临安并未作为都城对待)。
(4)、不规则型:主要分布于南方丘陵、滨水地带,依地形而建,城墙、街道因地形而曲折,分布无特定规律。
以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商业城市为主。
宋沙市;泉州;广州。
以上两种为宋元后新兴城市。
(5)、军城、山城:重防御,地方军事重镇。
第二节、都城一、宋都城:1.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旧城。
基本覆盖于黄河泥沙以下四米。
但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城市。
前身为唐汴州城。
大运河中枢,水陆交通均便利,唐代已是商业发达城市。
北宋定都于此也是因为其交通枢纽之便利条件。
三重城圈布局,分外城、皇城、宫城。
外城:主要为后周时修建,分布于今开封市区周围,周长29千米,每边7~7.5千米,在今地面下有不连续分布,部分暴露于地表,最高者2~4米,城基宽30米,夯土层厚度8~11厘米,夯窝为圆形非常密集,出于防御性考虑。
范围、轮廓已基本清楚。
找到15个缺口,其中6个已确认是城门。
皇城::又称“内城”、“旧城”、“关城”,元为唐汴州城,位于外城中部稍偏北。
周长9千米,南门名为朱雀门。
可能为现今旧城墙。
宫城:位于今开封番杨湖一带。
明郑王府可能在此基础上修建。
皇城中部偏西北。
唐汴州节度使治所基础上修建。
南门宣德门,东、西门分别为东、西华门,北门为拱辰门。
中轴线:宣德门→朱雀门→南蕃门。
突出中轴线式布局。
街巷式布局。
防卫性之高空前,三重城圈均有城壕,墙上有马面、镝楼,城门有瓮城。
城内有数条大的水系。
2.南宋临安:杭州市区内。
地方城市布局,此地始终为“行在”,仅扩建而已。
二、辽。
辽五京:上京临潢府,内蒙巴林左旗林东镇;中京大定府,内蒙宁城县大明(名)城;东京辽阳府,辽宁辽阳市;西京大同府,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北京市西南。
上京、中京为主要政治中心,此二处保存较好。
1.中京:老哈河北岸,老哈河即契丹人起源之处——土河。
辽圣宗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开始兴建,使用至1122年被金人攻陷。
圣宗募求良工,欲建“神都”,工匠多为汉人,故布局仿北宋东京,三重城垣,外城、内城、皇城。
外城:平面近方形的横长方形,南北3500米,东西4200米,周长约15千米;四角有角楼,东、西、南三面发现城门,南门为朱夏门。
宋路振《乘轺录》。
内城:外城中央稍偏北处,东西2000米,南北1500米;南门正门为阳德门。
皇城:内城中部偏北,正方形,每边长1000米,南门阊阖门,两侧也发现有门址,可能为东西掖门。
三重城墙均为夯筑而成,有马面遗迹。
道路:阊阖门→朱夏门,中轴线,长1400米,宽64米,黄、白、沙土混合铺垫,路中稍高便于排水,两侧设有排水沟用石板砌筑上铺木板。
东、西掖门南各有一条道路宽仅15米。
城市其他大道宽均15米左右。
建筑遗迹:皇城两掖门内各有一宫殿遗迹,可能为文献中所载文化、武功二宫。
皇城内还发现墙基、石柱础等。
外城发现成排分布的建筑遗迹,两边各有东西道路五条,南北三条,可能为坊市遗迹,道路外侧有墙,可能为坊墙。
佛寺繁盛,城内仍保留大明塔。
2.上京:契丹最早都城,中京建成后始终与中京并存为重要政治中心。
辽太祖,918年开始修建,由汉人康默记主持,926年扩建,1120年天庆十年被金人攻陷,共使用了200余年。
被河流从中部穿过;金灭辽后复仇性破坏;保存状况不好。
分南北城。
北半部是皇城近方形,南北2000米,东西2200米,南墙被白音戈洛河冲毁,东、北、西三面均有城门,城门均有瓮城,城墙每九十步设一马面,皇城主要为契丹贵族和皇族所在;南部山丘发现残高1米的围墙,可能为皇宫所在,其内发现台基、石狮子;北边为大片空地,可能为禁苑;西北角发现佛寺;北部大片非禁苑空地可能为契丹贵族扎帐篷居住之地;南城为汉城。
北城大内以南有道路通向汉城;北城东南角为官署、作坊之所在。
汉城城墙不如皇城坚固,且没有马面,大部分被河水侵毁;其内有井肆;有不同驿所以接待来使,但位置与布局不清。
汉城内主要为汉人、渤海人、回鹘人。
汉城内可能有少量管理机构,大部分为民居与作坊。
出土有中原产品,也有仿中原器物,有少量契丹物品。
三、金。
仿辽五京制: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县白城子;中京(后称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市,沿用了辽南京稍加扩建;南京开封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
上京曾被取消后又恢复。
上、中二京最为重要。
1.上京。
1138年称上京,使用时间为1138年——1153年。
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1157年强制将上京夷为耕地。
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开始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