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液标本进入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血液标本进入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血液标本进入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摘要】血液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和基础。

患者、医护人员、检验人员尤应注重采血前患者的生活起居、生物学变异、饮食状况、
生理状态、病理变化、治疗措施、标本留取时间、标本的采集操作、标本预处理、标本的运送与保存等环节。

【关键词】血液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2-0055-02
分析前质量控制是国内外医学实验室管理的热点,是我国质量管理最薄弱的
环节,是影响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

据国外文献报道,在可分析出原因的不准确
的检验报告中,有60-70%来源于分析前。

卫生部统计资料表明有70% ~80%的临
床反馈的不满意检测结果,可溯源到标本质量不符合要求。

因此,血液分析前质
量控制对检验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作者结合工作经验就血液标本进入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浅谈如下,与同道们共
同探讨。

一.患者准备
血液标本采集前,患者的生活起居、生物学变异、饮食状况、生理状态、病
理变化、治疗措施等对标本的质量至关重要,常导致分析结果与被测物真实浓度
不符。

1.饮食:多数试验要求在采血前禁食,饮食中的不同成分可直接影响实验结果。

一般生化项目采血前,要求提前三天吃素食,一周不饮酒。

对于血糖、血脂
和血流变等项目,病人须空腹12h,特别是测定血脂在抽血前24h就应禁食高脂
肪食物。

饮食导致血钾、钠、钙、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异常。

脂浊干扰吸光度,可使部分指标相差10倍以上。

高蛋白饮食会使氨、尿酸
和尿素值升高较多。

标本留取前,护士和医生对患者抽血前交待要清楚,指导患
者饮食。

2.年龄与性别:人在出生后、青春期和老年等不同的人生阶段,一些检验项
目有不同的正常参考范围。

如新生儿的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胆红素含量比成
人高很多。

青春期碱性磷酸酶含量高,提示成骨细胞活跃等。

性别的差异除了性
别特异激素外,多种血液学和生化指标也有差异。

3.运动及精神因素:人体剧烈运动及神经紧张会引起血液某些成分含量的改变。

采血前应处于平静状态,避免剧烈运动、情绪过分紧张。

住院患者可在起床
前抽血,门诊患者一般是从家中赶来,路途急走或上下楼梯剧烈运动,标本采集
人员应嘱其安静休息30 min后采血。

4.药物
药物影响有药理学干扰和化学干扰。

药物本身作用或者代谢产物引起被检物
的活性和浓度改变,如维生素c引起肌酐、尿酸、ALT和葡萄糖等改变;抗结核
药会导致肝脏功能损伤;胰岛素会降低血糖。

了解了患者正在服用哪些药物后,
方能做出检验结果的正确解释。

影响检验结果的常见药物包括:抗凝剂、降糖药、兴奋剂、激素、抗癫痫药、降压药、镇痛药、抗感染药及某些中药等。

许多药物
对检验结果的干扰,常与血药浓度呈正相关,故检验取样应尽量避开血药高峰期。

当然,疾病条件许可时,应提早几天停药,以完全排除药物对检测的影响。

二. 标本的采集
1.标本采集时间
采血时,推荐使用真空采血系统和扫码系统。

先对患者信息严格查对后再采
集标本。

管数要对和够,不要漏抽与错抽。

采血人员应技术熟练,“一针见血”。

采血时间选在清晨早餐前或进食12h后采血,空腹时间不应超过16h,若对同一
病人做多次测定,最好每次在同一时间采集标本,以便于比较。

疟原虫、血培养
等项目需要根据病情发展阶段在有效的时间段内留取标本。

2.采血体位和止血带的使用
对于一些检验指标来说,卧位采血和坐立位采血结果是有区别的。

采血一般
选择坐位。

止血带的使用也会改变静脉压力而影响结果,止血带结扎时间不要超
过1min。

对于要求抗凝的标本,如果采血不当或者采血后没有混匀,标本会凝固。


液凝固的标本不能检查血常规、血凝、血气分析以及遗传学部分指标。

3.采血部位
通常选择肘部静脉采血,必要时采集颈静脉、股静脉、手背、足背和其它部位。

采集时避开红肿、水泡和脓肿部位。

输液病人采血应在输液的对侧上肢或下肢,以免血液被稀释及受所输液体成分的影响。

更不能在输液的管子里直接放血
检验。

绝大多数专家建议,血常规时,特别是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时应用静
脉血取代仍在有些医院流行的手指血标本。

有研究表明,手指血和静脉血的血常
规检验结果有显著性差异,指头血血样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差,白细胞计数明显
高(+8%)而血小板计数明显低(-9%)。

4.防止溶血
很多指标在血细胞中的浓度比在血浆中高许多,溶血对钾、钙、镁、胆红素、乳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酸性磷酸酶、腺苷酸激酶等数百种结果有影响。

在配
血实验中,血样溶血严重干扰对结果的判定。

但体内溶血标本属于合格标本,但
应在报告单上注明。

采血时的一些不良习惯和传统采血器具的限制会造成溶血。

如:采血后不拔
下针头直接用力将血注入试管中,血细胞受外力而溶血;采血时定位进针不准针
尖在静脉中探来探去,造成血肿和血样溶血;采血不顺利易发生凝血或溶血;混
匀含抗凝剂的血标本时,用力过猛易使红血球破坏造成溶血;相对试管中的添加
剂来说采血量不足,由于渗透压的改变发生溶血;静脉穿刺处用酒精消毒,酒精
未干即开始采血,可以发生溶血;注射器和针头连接不紧,采血时注射器漏气,
空气进入,产生泡沫,发生溶血;注射器、针头、试管不干燥,或水浴时蒸汽水
珠滴入和离心转速过大而溶血;皮肤穿刺时,为增加血流而挤压穿刺部位或从皮
肤上直接吸血,都可以造成溶血;试管质量粗糙,运输过程中挤压血细胞造成溶血。

要求:选用清洁干燥的注射器和试管;抽血前不应过分拍挤静脉血管;抽血
速度不宜太快,一次穿刺不成功应另换部位,不得将两次抽得的血液注入同一试
管中;抽血后应去除针头沿管壁缓慢注入试管,不可将血泡沫注入试管;采血量
要准确,对于严格抗凝比例的标本采血量一定要准,如血沉,血凝。

用全血或血
浆检验的标本中,需加入抗凝剂并混匀,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非常重要,过高和
过低均可影响检验结果。

试管不可用力挤压,避免过于剧烈震荡。

目前,真空采血系统成为采血的标准器械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

使用标
准针头、全封闭的真空采血系统和标准离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体外溶血的
发生,减少重新采血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和由于溶血可能造成的误诊和误治。

5. 防止凝血抗凝血标本血液注入前应先检查抗凝管是否合格,注入完毕应充
分混合。

抗凝剂的选择要合理,比例要准确。

采血人员技术熟练,采血过程
顺利流畅。

三.血样预处理
通常未加抗凝剂的血液在30至60分钟内凝血,析出血清,急诊时可用含凝
血酶的真空管,采血后5分钟析出血清。

血凝完全后,应在1000~1 200×g下离
心10至15分钟。

对于血液凝固检验,应在2 000×g下离心15分钟。

制成的血清
或浆不可以再次离心。

四. 标本的运送与保存
采集标本后应及时送检,不能及时送检的一般应放在4°C~6°C冰箱保存。


样应贮存在封闭的容器中,防止蒸发;血样贮存的温度越低,血样保存的时间越长。

对于有些检验指标,血样不能深冷冻,如:做血液形态学检验的EDTA抗凝
全血,虽然4 ℃条件可延长血液储存期,但血小板不宜在低温下贮存,否则会影
响PLT和血小板平均体积,不能及时检验时,血液应在室温保存。

2 h后粒细胞
形态即有变化,故需作镜检分类者,应及早推制血片;血样保存时应竖直放置以
加快凝血;避免晃动血样,产生溶血;贮存中注意避光,尽量隔绝空气;血样深
冷冻再溶解后,应重新混匀几次,防止检测物质分布不均。

综上所述,检验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一个容易被忽视却
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基础环节。

医护人员、患者、实验室人员必须重视、认真
对待,保证检验结果的客观准确。

参考文献
[1] 丛玉隆。

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8)
[2] 王颖,葛建玲,梁秀丽。

血液病特殊标本的留取及影响因素的探讨.实用护理
杂志,1999,15(10)
[3] 吕珏.浅谈医学检验前质量保证.临床检验杂志,2007,25(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