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调研报告姓名:齐琪学号:111414014专业:地理旅游时间:2011-12-23古城概况:古城即明清时期归德府城,现存地上古城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
1986年,古城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由砖城、城湖、城廓三部分构成,城墙、城廓、城湖三位一体、外圆方,成一巨大的古钱币造型,建筑十分独特,有作为华夏之邦商业、商品、商文化发源地之隐喻。
目前古城下,同时叠压着春秋时期的宋国都城、秦汉和隋唐时期的睢阳城、宋代应天府城等6座都城、古城。
古城是目前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上城的大型古城遗址。
古城城墙周长3.6 公里,有东西南北四门,城地势为龟背形,城建筑多为四合院建筑。
由于年代久远,兵祸天灾,古城曾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但围都在南北十里之。
城门为拱券式,至今保存完好。
东门曰宾阳,西门曰垤泽,南门曰拱阳,北门曰拱辰。
四门外原有四个瓮城(即在城门外再建一小城,侧面开门,旨在加固城防),瓮城又各有一个扭头城门,北门向西,东门和西门向南,南门向东,所以,古城古有“四门八开”之说。
根据五行相生相克之说,为防金木相克,古城东西两门相错一条街,成为中国古城中的唯一古城。
如今的古城街道仍保持着古代的建筑风貌。
坐落在古城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侯方域的“壮悔堂”招引着八方的游客。
在古城南古宋河畔有名扬中外的、镌刻着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手迹《八关斋会报德记》的八关斋。
明嘉靖以后至清初,古城出过两位大学士(宰相)、五位尚书以及十多位侍郎、巡抚、御史、总兵等。
由于几千年来黄河决口所致,在目前古城以下还叠压着春秋宋国都城、秦汉和隋唐时期的睢阳城、宋朝的应天府城、元朝的归德府城等6座都城、古城。
空中俯视,整座古城方外圆,形成古代的方孔圆钱,寓天圆地方,天地相生,招财进宝之意。
砖城面积1.13平方公里,93条街道形如棋盘,古四合院鳞次栉比,有大成殿、明伦堂、壮悔堂等名胜古迹。
1986年,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归德府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结构布局:城地势呈龟背形状,共93条街道,在古代的八卦学说中,9是最大的数字,而3是万物的源泉,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93是一个吉利的数字。
这93条街,把全城分割成200米见方的许多小块,格局如同棋盘。
俯瞰全城,如棋盘状。
建筑多为走马门楼和四合院建筑群。
根据五行相克相生的理论,为防金木相克,东西两门相错。
东门偏南,西门偏北,错开一条街,出现了与南北轴线分别相交的两个隅首。
明嘉靖以后至清初,城出过两位大学士(宰相)、五位尚书以及十几位侍郎、巡抚、吏卒、总兵、著名文人,因此,官府、官宅建筑颇多。
原有的水井、厕所为梅花形状,布局合理。
南门两侧建有两个水门,将水排进护城河。
宽阔的护城河碧波荡漾,环绕全城。
城南河面较宽,南北500多米,东西1300多米,水下叠压着春秋宋国都城、秦汉和隋唐时期的睢阳城、宋朝的应天府城、元朝的归德府城等6座都城、古城。
护城大堤距城墙约500米,周长9公里,基宽20米,顶宽13米,高3.3米。
现存古城已500年,历经战乱,但保存得基本完好,为全国少见的古城遗存。
古城格局是古代城池的典之作,不仅在我国,就是在世界上其他现存的古城池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也是古城目前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
古城叠压着春秋宋国都城、秦汉和隋唐时期的睢阳城、宋朝的应天府城、元朝的归德府城等6座都城、古城。
为了古城的长久存在,不得不考虑黄河定期不定期的漫、溢、决口和改道的造访(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的3000多年间,黄河下游发生的漫、溢、决口和改道约有1500余次,其中在16世纪,平均4、5年就要发生一次).古城现在的格局于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破土动工,历时八载于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基本竣工,之后又几经修补完善,直至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在城墙外约500米的圆周上筑起新的城郭(即现存的城郭,已改建成环城公路)才形成城墙、城湖、城郭三位一体,形如“‘古铜钱币’外圆方”的独特格局。
这与世界遗产标志的外圆方基本一致。
据载,古城是历代先民们智慧累积的创造,更是“象天法地、顺天应地、取法自然”思想的应用,其目的就在于创造一个“天人协调、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以祈求城池万年永固。
鸟瞰古城,外圆方,犹如一枚巨大的“古铜钱币”。
外为土筑的护城大堤,即城郭,呈圆形,象征天;为砖砌的城墙呈方形,象征地。
外阳而阴,阴阳结合便是天地相生,如此整个城池便成为阴阳合一、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的象征,古城也便有了与日月同在的道理壮悔堂介绍(清初诗文大家侯方域故居简介):包、上下两层的硬山式建筑。
上下贯通的四排圆柱和八十八根根线构造成一木间架,墙装青砖,顶盖垄瓦。
屋脊有青兽压顶。
屋有木屏相隔。
门窗镂花剔线,圆柱浮雕龙凤。
该建筑通体显现出清代匠人高超的建筑艺术。
壮悔堂前20米处有五间过厅,建筑风格与壮悔堂相同。
侯方域(1618—1655年),字朝宗,号雪花,人,清初诗文大家。
祖蒲、侯恂、侯恪都是进步的东林党首领,与魏忠贤的阉党势不两立。
建筑特色壮悔堂,为中国古典名剧《桃花扇》主人公、明末四大才子之一侯方域所建。
壮悔堂庄重典雅,古色古香。
五脊之上形态别致、姿势各异的奇兽独具风采。
楼里门窗和格扇的镂花剔线精致。
26根圆柱上龙凤浮雕栩栩如生。
根根圆柱同62根横梁巧妙扣合的木质结构浑然天成,使楼的部骨架形成一个完善的整体,即使拆去四壁,楼堂仍安然无恙,建筑技巧令人叫绝。
奇妙的设计和精巧的技艺令无数能工巧匠折服。
相关故事侯方域受其先辈的教育和影响,参加了进步的爱国团体复社,与魏志贤的余党又展开了积极的斗争。
秦淮名妓香君对侯方域倾心相爱,并支持他揭露和抨击阉党。
侯方域与香君的爱情故事,被清代戏剧家孔尚任编成名剧《桃花扇》该剧除被多种剧种上演外,还搬上了银幕和荧屏,影响颇大,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块丰碑。
明朝灭亡后,三十五岁的侯方城回到归德老家。
回想起自己遭遇坎坷,事业一无所成壮悔堂景点,悔很不已,发誓终生不仕。
他建造了壮悔堂,致力于研究学问,创作诗文。
在这里,完成了他的两部文集。
三十七岁时,因悲愤国事和思念香君,不幸染病身亡。
2005年7月,睢阳区政府投资制作了三组共12个蜡像,有侯方域和常氏夫人、香君拂琴等,个个真人大小,栩栩如生。
还有从民间收藏的近百余件古式家具、陶瓷器具列其间,极大地丰富了景点的涵。
睢阳区还投资100余万元,重修了侯方域父亲、明代户部尚书侯恂的故居,又从民间征集了大批珍贵古物充实其间。
穆氏四合院穆氏四合院位于市睢阳区,坐落在古城中二街路南(今睢阳区招待所院)。
穆氏四合院建筑群是保存比较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合院建筑群之一,穆炳坛家族是清代归德府城的富商,也是当时的“七大家、八大户”之一,穆氏四合院现已被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穆氏四合院原为一宅九院,现在存留下来的前院、东院和后院,只是当初整个建筑的三分之一。
穆氏四合院按照传统的建筑形式,座北朝南,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前低后高的形制而建,反映了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封建礼制。
穆氏四合院展示出了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为研究明清时期的中国建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本,从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巡祠巡祠坐落在古城南门外,是为纪念“安史之乱”中为保卫雎阳而殉难的巡、许远等人所建。
安史之乱时,叛将子奇率兵13万围攻睢阳,镇守宁陵的巡率兵增援。
巡受命于危难之时,与士兵同仇敌忾,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拼杀。
他用兵如神,屡战屡胜,破了敌军的鹅车攻城,又施巧计与敌军抢粮,后火烧敌军柴道,再用草人借箭十万,使敌军遭受重创。
可惜最终因没有后援,城破殉难,但是他为平息叛乱,保护江淮黎民立下了不朽功勋。
为满足海外人士怀念、祭祀巡的心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1990年重建了巡祠。
新祠占地4.07万平米,包括广场区、建筑区和墓葬园林区三部分。
整个祠堂宏伟壮观,庄严肃穆。
10余年来,同胞已多次组团来巡祠瞻仰祭拜,缅怀英烈。
巡(709——757年),人,玄宗开元末年中进士第三名,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安史叛军13万由子奇率领攻打睢阳城,当时的睢阳城是南北交通要塞,军事咽喉之地,叛军企图踏平睢阳,夺取江淮富庶之地,在这危急存亡关键时刻,巡挺力而出,率领仅有的6800名将士抵抗13万叛军,展开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睢阳保卫城。
最后虽然由于众寡悬殊,粮尽援绝而失败,但它却有力地遏止了叛军南下,保住了大唐半壁江山和江淮丰厚的财源,为大唐王朝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物质保障。
八关斋:八关斋的来由:“八关斋”碑为《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简称为“八关斋”,由此可知该碑是记述唐朝宋州(今)官吏举行八关斋会来报德所立。
那么,何为八关呢?八关亦称八戒,为佛教用语,是指佛教男女信徒一昼夜中所必须遵守的八条戒律: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涂饰香及歌舞观听;七不眠坐高广华丽床座;八不食非时食。
前七者为戒,后一者为斋,合在一起总称为“八戒斋”或“八斋戒”、“八关斋戒”。
斋,素食不茹荤称斋;施舍饭食与僧人亦称斋。
施舍素食斋饭,招引众多僧人来。
此后,朝代更迭,兵燹水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往昔繁华成了尘烟,四散而去。
但历经沧桑的“八关斋”碑,却一直默默地守候着这座几经荣枯的开元寺,伴着寺中的晨钟暮鼓,挺立于岁月的风雨之中。
八关斋的历史:古城南门外的古宋河畔,有一处风景,这便是闻名华夏、享誉世界的著名景点八关斋。
八关斋,位于省古城南门外的古宋河畔。
唐朝大历七年(公元772年),节度使田神功为保卫睢阳,同安史叛军大战两天两夜,经殊死拼杀,终于救出睢阳全城兵民,保住了睢阳城。
但田神功却因苦战成疾,生命垂危。
睢阳百姓自发设“八关斋会”,捐粮捐款,请1000名僧人赴会祈祷田神功早日康复。
一时,香供摆满郊野,经声佛号昼夜不息,四乡百姓云集,车马塞道。
颜真卿有感于此,亲自撰写一篇900多字的短文,题为《唐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刻于石壁。
此中书法艺术为中外书法爱好者所倾倒,是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洲八关斋会报德记图(6)八关斋位于城南500米处,进入院,可以看到一座造型优美的八角亭,有座八棱石幢。
石幢高3.2米,每面宽0.5米,上面有颜真卿晚年撰写的《宋洲八关斋会报德记》。
碑文记载,田神功在安史之乱中解了宋洲之围,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四月田神功有病累月方愈,宋洲刺史徐向等为逢迎田神功,在城南开元寺设八关斋会, 邀请一千僧人赴斋。
石碑初称颜鲁公碑,因碑文所记是八关斋的佛事,后人便逐渐将此碑叫成八关斋了。
八关斋历千余载,几度兴废,新中国成立后,对八关斋进行了保护和维修,十年动乱中,八关斋被拆除,石碑被砸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