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得自網絡,勿做商業用途 歡迎光臨文化人類學論壇 /bbs.php《东南亚之窗》2008年第2期(总第8期)- 49 - 简析缅甸华人族群——果敢族的形成、发展及现状张君宏当前,旅缅华人华侨约有250万,占缅总人口的4.8%,主要分布在仰光、曼德勒、腊戌等主要城市及缅中边境一带。
缅甸果敢族华人是缅甸华人华侨中的重要一支,偏居缅中边境地区,现有人口约20多万,是旅缅华侨华人中族群意识最为强烈、社会影响最为突出的华人族群,也是缅甸法律正式承认的缅甸华人少数民族。
多年来,果敢族因其特殊的历史渊源和地理条件,直接影响着中缅边境的繁荣稳定及两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一直受到中缅两国政府及国际社会的关注。
果敢族的形成果敢族华人主要分布在缅甸东北部缅中边境一带,地处东经98度25分至98度50分、北纬23度23分至24度10分之间,从南到北呈“S”形,与中国云南省的镇康县、沧源县、耿马县和龙陵县接壤,国界线长250公里。
果敢族华人自其先民—中国明朝官军开始进入缅甸,到作为缅甸的一个合法的少数民族存续到现在,前后已经历了近300多年的历史。
其间,深受中缅两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果敢”的由来 据果敢地区杨氏、罗氏和彭氏等地方望族的家谱及碑铭记载,果敢族先民乃中国明末清初流落缅甸境内的明朝官军。
公元1658年12月,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在清军追击下,被迫带领官兵及随从自昆明仓皇西逃,于次年2月遁入缅甸避难。
公元1662年1月,缅王莽白慑于清军声势,将永历帝拘禁后执献给清朝将领吴三桂。
追随永历帝的明朝官兵为免遭劫掠,四处逃散,部分隐居于缅甸中部及掸邦一带;部分则逃离缅甸,返回至中缅边境地区,卸甲为民,繁衍生息。
曾经统治果敢近百年的杨氏家族,其祖先杨高学即为当年追随永历帝逃难缅甸的明朝将领。
永历帝被送交清廷后,杨高学率领部下及家眷逃至中缅边境科干地区(注:杨氏家谱和彭氏祖先碑铭中均有“科干”记载),见该地远离中缅两国中央政府,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遂在此与掸、傈僳等当地少数民族杂居。
其后,散落各地的明朝官兵相继来投,迫于生计的中国流民也辗转到此定居,还有许多马帮商队也往来不绝,逐渐在科干地区形成了一个规模不断壮大的华人聚居区。
据杨氏家谱记载,为表示居住在科干地区的人民是果断而勇敢的,头领土司杨氏家族便按谐音将“科干”易名为“果敢”,并沿袭至今。
(二)“果敢族”的确立 华人在果敢地区聚居后,一直归属中国清朝管治。
这可根据杨氏家谱记载:“雍正七年,杨高学长子杨映曾被清朝赐封为‘世袭果敢县知县’”,以及遗留下来的果敢土司衙门官印“世袭果敢县正堂”得到佐证。
果敢华人虽然归属清朝管治,但中央对该地区的统治效力较为薄弱,实际统治权长期由土司杨氏一姓世代相袭。
1885年,英帝国占领缅甸,果敢华人的归属问题也随之发生重大改变。
当时,中缅边界尚未明确界定,边民互市通婚习以为常,同时也滋生出诸多边界纠纷。
为划定边界,减少纷争,1894年3月1日,中英双方在伦敦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 50 - 简析缅甸华人族群——果敢族的形成发展及现状规定果敢地区为中国领土。
其后,英帝国主义扩张野心不断膨胀,遂于1897年强迫中国与其签订了《中英续议缅甸条约》,将果敢地区划归英属缅甸,并入缅甸版图。
1948年1月4日缅甸独立后,缅甸政府将果敢华人认定为原住民族,在法律上确定为缅甸的合法民族和公民,称其为果敢族。
从此,果敢华人作为缅甸一个合法的少数民族—“果敢族”,与缅甸其它民族同生共息,共同组成了缅甸民族大家庭。
果敢华人在历史动荡中的曲折发展果敢族人自定居果敢以来,伴随着缅甸长期动荡的政治历史,经历了一个曲折多变的发展历程。
总体看,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土司统治时代、缅共统治时代及和平建设时期。
(一)土司统治时代 华人在果敢聚居后,逐渐与掸族、傈僳族等本土民族相融合,实行土司制度,由杨氏家族世代相传,一直沿袭至缅甸独立后相当一段时期。
期间,果敢华人遭受了英国殖民统治,抵御了中国回族进犯,抗击了日本法西斯,在政治斗争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里逐步发展壮大。
1、击退回族武装进犯。
1875年,中国杜文秀领导的回族红白旗起义遭受清廷重创,其残余势力溃退途中意欲侵占果敢,遭到了当地民众的强烈反抗。
果敢土司杨春荣组织当地自卫队与进犯的回族武装展开了多次战斗,最后经“回子扎场”一役赶走了回族武装。
平定回族犯敌后,果敢民众又先后击败了滇缅边境来犯的多股势力,扩张了一些地盘,其疆域曾扩延至今天中国的孟板、缅甸的滚弄等地区。
2、遭受英国殖民统治。
1885年,英国占领缅甸实施殖民统治后,授权果敢土司杨氏家族继续管理该地区,每年仅派遣负责管理边区的英国文官前往巡视。
1897年,英国给果敢土司杨国政颁发了一枚“好公务员勋章”(A·T·M),以表彰其治理果敢的功劳。
3、抗击日本法西斯。
1942年日本法西斯占领缅甸后,果敢华人与缅甸其它各族人民一道,积极配合中英盟军,与日本法西斯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
1942年6月,果敢土司杨文炳组织了抗日地方自卫队,挑选了20多名青年到中国大理“滇西战干团”受训,以充实抗日武装力量。
同时,土司杨文炳还积极争取中英两国支持果敢民众的抗日斗争,分别于1942年8月和1943年5月到昆明拜见英国驻昆领事和中国官员,请求给予支持。
抗战期间,果敢自卫队与日军进行了数次激烈战斗,无数的果敢自卫队成员及民众在抗战中牺牲。
1947年,英皇给土司杨文炳颁发了“大英帝国勋章”(O·B·E),以表彰其抗日功劳。
(二)缅共统治时代 1948年缅甸独立后,缅甸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的统治力度,提出了收编民族武装和重新规划民族区域的要求,遭到了果敢等民族组织的反对。
为实现民族自治,维护民族利益,果敢人民加入了缅甸共产党,在果敢地区建立并维系了近20多年的共产党政权。
1、土司统治的终结。
1947年2月12日,为争取掸邦各族支持国家独立,缅甸民族领袖昂山与果敢等掸邦33位土司签定了建立缅甸联邦的《彬龙协议》。
其中,“各民族在独立10年后有权决定是否留在联邦内”的规定,为后来缅甸民族分裂埋下了祸根。
1948年缅甸独立后,新政府决定废除土司制度,真正实现国家统一。
1959年,缅甸政府以金钱补偿作为交换条件,要求掸邦33个土司交权给政府,同时政府军开始进驻果敢等地区。
鉴此,果敢土司杨振材接受了政府要求,交出了政权,迁居腊戌,并由当地人民选举组建的“议事会”具体负责果敢政务。
果敢自卫队也纷纷向政府投降。
1965年3月29日,果敢土司杨振材之弟杨振声带领家眷随从600余人离开果敢《东南亚之窗》2008年第2期(总第8期)- 51 -南下泰国。
至此,果敢土司统治宣告结束,缅甸政府指示由步兵第六营和第三十九营接管果敢。
2、缅共统治时期。
政府军接管果敢后,与当地民众矛盾重重。
彭加声等原果敢自卫队成员为争取民族权力,纷纷率领旧部对抗缅甸政府。
当时,缅甸共产党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势力范围已蔓延到缅甸大部分地区。
彭加声领导的果敢武装在屡遭政府军及其它亲政府武装的打击后,转投了缅共队伍。
1969年,在缅共支持下,彭加声率部解放了果敢,建立了缅共政权—果敢县,彭加声任县长,果敢进入了缅共统治时期,一直维系到1989年缅共解体。
期间,不少来自缅甸国内外的知识分子,怀着理想和抱负纷纷赶赴解放区投身革命事业,使得果敢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包括华文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民族大迁移。
缅共解放果敢时,果敢统治阶层—亲政府的罗星汉及土司后裔杨振业等不甘心将政权拱手送给缅共,强迫3千多户近2万名果敢民众随其转移,其中大部留居腊戌,形成了果敢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腊戌也成为了果敢华人最为集中的另一个地区。
(三)和平建设时期 1989年,果敢正式宣布脱离缅共,率先与缅甸政府签署和平协议,被政府划为缅甸掸邦第一特区,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和平建设时期。
1、退出缅共。
缅共初入果敢时,许多果敢干部是开路先锋,为缅共建立果敢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革命形势处于大好时期,缅共高层的“大缅族主义”开始抬头,许多缅族干部和学生被委以重任,果敢等少数民族干部则被撤职削权,致使缅共内部缅族与其它民族之间的隔阂日趋严重。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入低谷,缅共在国际上失去了有力支持。
内外交困使缅共生存面临严峻挑战。
果敢干部认为缅共渐失人心,必定失败,遂暗中策划脱离缅共。
1989年3月11日,以彭加声为首的果敢领导人正式宣布脱离缅共,成立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并率先与缅甸政府签署和平协议,接受中央政府领导。
2、组建特区政府。
缅甸政府与果敢同盟军签署和平协议后,将果敢同盟军辖区(果敢及萨尔温江西岸地区)划定为缅甸掸邦第一特别行政区,任命彭加声为特区主席。
同时,将第一特区军政人员纳入缅甸内政部编制,按级授予专员、副专员、警察总监、副总监、警察上校、中校、少校等官衔,按月划拨1200人的补给。
缅甸政府虽然对果敢特区政府的机构设置做了上述规定,但该规定至今在特区未被正式启用过。
3、平息内讧。
1992年初,果敢内部发生分裂,以果敢同盟军副参谋长杨茂良为首的“杨派”和以同盟军司令彭加声为首的“彭派”发生内讧,并于11月爆发内战。
“杨派”击败“彭派”后接替果敢政权。
1995年11月,败退缅甸勐拉的“彭派”卷土重来,迅速控制了局势。
“杨派”仓皇中向缅甸政府投降,政府军遂乘机进驻果敢,与“彭派”武装形成对峙局面。
后经双方调解,缅甸政府恢复了以彭加声为首的第一特区政府和果敢同盟军,一直延续至今。
果敢华人现状及面临的历史抉择果敢地区自建立特区政府以来,以往战火纷飞、局势动荡的混乱局面得到了明显缓和,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时期,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社会发展等领域较前都取得了一定进步。
但同时,随着缅甸民主进程的稳步推进,果敢特区政府与缅甸政府在民族自治、缴械归建等问题上的争执亦趋激烈。
果敢华人的前途面临着又一个历史性选择。
(一)、果敢华人现状 1、传承中华文化,- 52 - 简析缅甸华人族群——果敢族的形成发展及现状民族认同感较强。
果敢华人因其特殊的历史渊源,以及与中国山水相连,血脉相亲,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认同感和亲近感,绝大多数果敢华人都操汉语,行汉文,沿袭汉族贴春联、舞龙狮等风俗习惯,文化教育体系也多移植中国的教育体系。
此外,果敢华人出入中缅边境如同探亲访友一般,没有明显的国别意识。
果敢华人作为缅甸境内华人所占人口比例最高的族群,现已成为缅甸华人社会的一面旗帜,倍受缅甸华人华侨的关注与支持,甚至将其视为缅甸政府对华人政策的一个最直接和最重要的风向标,是中缅关系的一个晴雨表。
2、身份模糊,政治地位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