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果敢的发展历史
缅甸果敢
• 果敢族生活在缅甸掸邦北部,毗邻中国云南。果敢地区在唐代属 于南诏国的领土,宋代属于大理国领土。总人数只有20多万的少 数民族“果敢族”,95%以上人的血统是汉族。他们最早来到这 片土地的始祖,是一批追随明永历帝朱由榔残存的官兵和受满清 政府迫害的平民,300多年前迁移至此,世代居住于果敢地区。18 世纪,一支中国移民后裔成为科干山的地方势力,后受封为世袭 果敢土司县。1897年2月4日签订的《中英续议缅甸条约》,满清 政权把果敢割让给英属缅甸,果敢人于是从汉族的一部分变成缅 甸的一个少数民族,也开始了百年的罂粟种植历史。 • 1959年缅甸废除土司制度之后,果敢陷入了长期的动乱,直到 1989年停战才趋于稳定,成为今日的掸邦第一特区[1] 。现今的果 敢县位于缅甸掸邦东北部,面积约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 近年来,果敢华人一直受到缅甸政府的压迫,பைடு நூலகம்时发生缅甸军队 攻击果敢族的事件。 •
渊源
300多年前明朝灭亡之际,明朝的一些官员和受满清政府迫害的平民追随 永历皇帝朱由榔从广西贵州和云南一路逃亡最后流落缅甸。公元1661年 十二月,吴三桂带领十万清兵开进缅甸,逼迫缅甸交出永历帝朱由榔并 押解回昆明,一年后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死在昆明的逼死坡。[2] 但仍有不少随朱由榔逃入缅境的文武官员、各类随从和大批百姓仍死不 降清,流落在现今缅甸北部和中国云南西南的荒山野僻之地顽强生栖繁 衍,其中包括大西皇帝张献忠手下的名将李定国。他沿路护卫朱由榔进 入缅甸,此后又长期在边境地区与清军周旋,朱由榔在昆明被杀后不久 他即病故在现中老边境勐腊县。通过300 多年艰苦而漫长的日子,这些 流落他乡的人员最终发展成了今天缅甸的果敢族和这一区域被叫做其他 称谓的中华民族。
历史
清顺治十六年 吴三桂数十万大军分三路进逼昆明。南明小朝廷只得弃滇都昆明,经保山、腾冲一路败退进入缅甸。 果敢县地理示意图(11张) 虽然南明的大西军战事一再落败,但在此期间却冒出了一个骁勇善战的罗姓将领,此人的第十代子孙罗星汉成为后来威 震金三角的大毒枭。 据《明史》记载:朱由榔带1500余人由腾越(腾冲)西逃,进入缅甸瓦城 (即曼德勒近郊的古都阿瓦),观望形势的缅 王慰留贵客于缅北山区。1661年缅京老王驾崩,新士莽白继位,他看清形势,派精兵夜袭,砍死了南明数十名遗臣武将, 囚禁了永历帝。这在历史上被称为 “咒水之难”。1662年,吴三桂率清兵十万之众饮马怒江、直抵缅甸瓦城城郊,莽白 立即将永历帝及其母、妻、妾送交清军,以免惹火烧身。朱由榔被押解回昆明,囚禁在蓖子坡头的金禅寺(今利民巷) 内。康熙元年(1662)四月,永历帝被吴三桂用弓弦在今称逼死坡的地方勒死,南明王朝宣告彻底结束。 昆明百姓出于对吴三桂叛国降清的义愤,将永历帝遇难地蓖子坡改称为逼死坡。清云贵总督认为有损大清声誉,遂于道 光年间将逼死坡改为升平坡,并勒石立碑以宣扬其升平盛世,但民间仍称之逼死坡。后云南都督蔡锷将军以三迤士民的 名义,在逼死坡头立“明永历帝殉国处”石碑一方。石碑一度失落,1983年幸得找回,如今又重新立在坡头。 南明的残兵数干人逃到了一个叫麻栗坝的地方,这地方在缅语里的意思是最野蛮的地方,即今缅甸果敢县(整个果敢辖 区呈条状,多为高山丘陵区,主要是由三个大坝子组成,其中最著名的是以出产大烟而闻名的麻栗坝,平均海拔1216米, 年平均气温摄氏16.8度,年平均降雨量1674毫米),隐姓埋名深居下来。今天果敢地区的华人系以这些明末官兵的后裔 为主体。其中有一姓杨的武术高手,其曾祖先是沐英将军长驱入滇时的帐前骁将,此后历代镇守滇西南,对西南的民情 地理了若指掌。杨氏成为当地土司,统领起各部南明遗民,逃避清兵的追杀,一个华人社团崛起于缅北高原,繁衍至数 十万之多,其后果敢土司和莱莫土司均延承了中国封建王朝封诰的官僚体系。直至1962年,杨家才与奈温将军达成协定, 交出土司官袍和印玺,实行地方自治。 早在明代中期 国势强盛,中央帝国西南周边的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纳贡称臣,接受明王朝的节制。在云南与现今属缅北克钦邦、掸邦 接壤的地方,明王朝采取以夷治夷的方法对偏远之地的“蛮夷”进行统治。明王朝在此设立了6个宣抚司、宣慰司,其中 两个是在缅甸版图上的孟洋和木邦 (明朝末年1602-1606年间,缅人趁中国改朝换代的内乱之机,举兵向北进攻,先后攻 占了八莫、孟洋等地)。在明朝中叶,它的统治范围很广,萨尔温江的上游是中国的内河,而现今的伊洛瓦底江上游的 一部分也在明王朝的统治范围。在伊洛瓦底江边的八莫,明朝设立威远营,曾在此筑坛誓众,其誓词日:“六慰拓开三 宣恢复诸夷格心求远贡献,洗甲金沙藏刀思窟不纵不擒南人自服”。 1593年
1593年 云南巡抚陈用宾受命用武力收复了蛮莫(八莫),为了加强边防,陈用宾 在腾越州边界筑起了八关,即神护关(今云南腾冲县西北动卡山)、万切 关(今云南盈江县西北动弄山)、巨石关(今云南盈江县西北息马山)、 铜壁关(今云南盈江县西北布哈山)、铁壁关(今云南陇川县西北)和虎 距关、汉龙关、天马关(清末中英勘界时,三关划归缅甸)。这八关的关 址距当时中缅边界数十里至数百里不等。 。
发展
长期以来,果敢人民在同英国殖民者和日本侵略军的斗争中做出了重要贡 献,在争取民族利益的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缅甸耐温排华的年代 直至21世纪,缅甸国内果敢族民主同盟军 一律取消华语,更不允许教授中文。为了保存自己的汉民族的传统,果敢 人民被迫接受“果敢族”的称谓,并将他们操地方言的汉语称为果敢语, 使用的中文称为果敢文,最终保证中华文化得以传延。 1968年后缅甸人民军进驻果敢。1989年果敢成立“缅甸掸邦民族民主同盟 军”,同年获缅政府承认成立“掸邦第一特区”。该辖区于2002年实现了 基本禁绝罂粟种植,在当地的民族历史和禁毒的历史上迈出了一大步。 掸邦果敢第一特区,地处缅北萨尔温江东岸,面积约5200平方公里,与我 国云南省临沧地区的镇康县、沧源县、耿马县以及保山地区的龙陵县接壤, 中缅国界线长达250公里。果敢数百年来,特别是近百年的历史,是以贩运 毒品获利为目的的武装割据的历史,解剖它的历史,可以看到缅北数支地 区民族武装和贩毒武装势力形成、发展历史的缩影。95%由华人组成的今日 缅甸少数民族“果敢族”,与云南边疆地区有着极为深远的历史关系,对 其进行深入探究,不仅有助于西南边疆史的学术研究,而且对世人认识云 南境外毒品问题的历史与现状、维护西南边陲的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意
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