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焊接缺欠的产生原因和防止措施
一、裂纹
1.1热裂纹
1.1.1产生原因:
1、焊缝金属结晶时造成严重偏析,存在低熔点杂质;
2、焊接拉伸应力的作用。
1.1.2防止措施:
1、选择偏析元素和有害杂质含量低的钢材和焊接材料,控制碳、硫、磷等含量;
2、调节焊缝金属化学成分,改善焊缝组织,细化焊缝晶粒,以提高焊缝金属塑性;
3、改善工艺因素,控制焊接规范,调整焊缝形状系数;
4、采用收弧板逐渐断弧。
衰减焊接电流等,填满弧坑,防止弧坑裂纹;
5、避免产生应力集中的焊接缺欠,如未焊透、夹渣等;
6、采取各种降低焊接应力的工艺措施,如预热和后热等。
1.2冷裂纹
1.2.1产生原因:
1、焊接接头存在淬硬组织;
2、扩散氢的存在和浓集;
3、较大的焊接拉伸应力。
1.2.2防止措施:
1、选用低氢型焊接材料,严格按规程进行焊前烘烤,彻底清理坡口和焊丝表面的油、水、锈、污等,减少焊缝金属中的扩散氢含量;
2、选择合理的焊接规范和工艺措施,如焊前预热、控制层间温度、焊后缓冷、进行焊后热处理等。
避免产生淬硬组织;
3、采取降低焊接应力的工艺措施。
1.3再热裂纹
1.3.1产生原因:
1、过饱和固溶的碳化物在再次加热时析出,造成晶内强化;
2、焊接残余应力。
1.3.2防止措施:
1、减少焊接应力和应力集中程度,如焊前预热、焊后缓冷等以及使焊缝与母材平滑过渡;
2、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选用强度等级稍低于母材的焊接材料;
3、选用合理的热处理规范,减少在敏感区的停留时间。
如能满足性能要求,可取消焊后热处理。
二、孔穴
2.1气孔
2.1.1产生原因:
1、焊条、焊剂潮湿,药皮剥落;
2、填充金属与母材坡口表面油、水、锈、污等未清理干净;
3、电弧过长,熔池面积过大;
4、焊接电流过大,焊条发红,保护作用减弱;
5、保护气体流量小,纯度低,气体保护效果差;
6、气焊火焰调整不合适、焊炬摆动幅度大,焊丝搅拌熔池不充分,对熔池保护差;
7、操作不熟练;
8、焊接环境湿度大。
2.1.2防止措施:
1、不使用药皮剥落、开裂、变质、偏心和焊芯锈蚀的焊条。
焊条和焊剂按规程要求烘烤;
2、按规程要求做好焊前清理工作;
3、选用合适的焊接规范,控制焊接电流和电弧长度;
4、保证保护气体纯度,调整合适流量;
5、气焊时选用中性焰,加强火焰对熔池的保护;
6、提高操作技术;
7、采取去湿措施等,改善焊接环境。
2.2弧坑缩孔
2.2.1产生原因:
1、焊接电流过大;
2、操作方法不当,灭弧时间短。
2.2.2防止措施:
1、选用合适的焊接规范参数;
2、填满弧坑或采用电流衰减灭弧。
三、固体夹杂
3.1夹渣
3.1.1产生原因:
1、多道焊层间清理不彻底;
2、电流过小,焊接速度快,熔渣来不及浮出;
3、焊条或焊炬角度不当;
4、操作不熟练;
5、坡口设计不合理,焊层形状不良。
3.1.2防止措施:
1、彻底清理层间焊道;
2、选用合理的焊接规范;
3、提高操作技术;
4、合理选用坡口,改善焊层成形。
3.2金属夹杂
3.2.1产生原因:
1、氩弧焊采用接触引弧,操作不熟练;
2、钨极与熔池或焊丝短路;
3、焊接电流过大,钨棒严重烧损
3.2.2防止措施:
1、氩弧焊时尽量采用高频引弧;
2、熟练操作技术;
3、选用合适的焊接规范。
四、未熔合和未焊透
4.1未熔合
4.1.1产生原因:
1、运条速度过快,焊条或焊炬角度不合适,电弧偏吹;
2、坡口设计不良;
3、焊接规范不合适、电流过小,电弧过长等;
4、坡口或夹层的渣、锈清理不彻底。
4.1.2防止措施:
1、提高操作技术;
2、选用合适的规范参数;
3、选用合理的坡口形式;
4、彻底清理焊件。
4.2未焊透
4.2.1产生原因:
1、坡口设计不良,间隙过小;
2、焊接规范不合适;
3、操作不熟练。
4.2.2防止措施:
1、选用合理的坡口形式,保证组对间隙;
2、选用合适的规范参数;
3、提高操作技术。
五、形状和尺寸不良
5.1咬边
5.1.1产生原因:
1、电流过大或电弧过长;
2、焊条和焊丝的角度不合适;
3、埋弧焊时电压过低。
5.1.2防止措施:
1、选用合适的规范参数;
2、提高操作技术。
5.2焊瘤
5.2.1产生原因:
1、电流偏大或火焰能率过大;
2、操作不熟练。
5.2.2防止措施:
1、选用合适的规范参数;
2、提高操作技术。
5.3下塌
5.3.1产生原因:
1、焊接电流过大,速度过慢,使熔沁金属温度过高,液态金属在高温停留时间过长;
2、操作不熟练。
六、其他缺欠
6.1电弧擦伤
6.1.1产生原因:
1、焊把与工件无意接触;
2、焊接电缆破损;
3、未按规程操作,未在坡口内引弧,而在母材上任意引弧。
6.1.2防止措施:
1、启动焊机前,检查焊把,禁止与工件短路,遵守安全规程;
2、包裹绝缘带;
3、在坡口内引弧,加强规程教育,严肃工艺纪律。
6.2飞溅
6.2.1产生原因:
1、焊接电流过大;
2、未采取防护措施;
3、CO2气体保护焊焊接回路电感量不合适。
6.2.2防止措施:
1、选用合适的规范参数;
2、采用涂白垩粉等措施;
3、调整CO2气体保护焊焊接回路的电感。
七、焊接缺陷的返修
焊接缺陷的返修应遵循一定的程序,通常包括确定返修方案、清除焊接缺陷、补焊和检验等主要环节。
首先,应根据焊接检验结果确定缺陷的种类、部位和尺寸大小,并在实物上作出标记。
然后根据返修工件的具体情况,确定返修焊采用的焊接工艺和焊接材料。
返修焊一般以焊条电弧焊为主,它适应性广,灵活方便;但对于薄件或管道的穿透性缺陷,也可以用手工氩弧焊进行返修焊。
返修焊采用的焊接材料通常与正式施焊的相同,但也可使用强度等级相同的碱性焊条,以增加焊缝金属的抗裂能力。
返修焊的焊接工艺包括清除缺陷的方法、焊条型号和焊条直径、焊接电流、预热温度、后热及层间温度控制、焊接层次及次序、焊后热处理、焊接质量检验方法及合格标准等。
重要工作的返修焊接工艺需进行工艺评定。
焊接缺陷的的清除可用手工铲凿、电动角向磨光机修磨或碳弧气刨刨削的方法进行。
在清除缺陷时,要随时注意观察,以求彻底清除。
在清除缺陷后,还要对补焊部位修整坡口,在头尾部位修磨成缓坡状,便于补焊操作。
返修焊时预热温度比原焊件的预热温度要高20~50℃。
第一道焊接时,一般用较细直径的焊条,焊接电流可稍偏大,应保证熔合良好。
返修焊宜采用多层多道焊,焊接速度较快,使焊层薄一些。
焊接时宜采用不摆动操作方法。
每补焊一层后,按规定使焊接区缓冷,控制好层间温度。
每层焊道焊完后应仔细清理、认真检查、确认无缺陷后再焊补下一层。
层间接头要错开,注意接头的质量。
不需要焊后热处理的焊缝返修时,每焊补一层可以伴随锤击工艺,以消除返修焊时的应力;要求热处理的焊缝,返修后应与原焊件的热处理要求一样进行热处理。
热处理结束后,应仔细修磨焊缝,使其与原焊缝基本一致。
返修结束的焊缝,应按规定的检验方法检查,其质量不低于标准要求的规定。
当再次发现有不允许的缺陷时,要进一步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并办理必要的审批手续,然后进行再次返修。
重要结构的返修一般不得超过二次,以免影响焊接接头的综合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