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答案

第八章答案

第八章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
一、名词解释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的上涨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生产者物价指数:主要的目的是衡量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和劳务的总费用。

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也称为通货膨胀率。

要想计算某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就用该年的名义国民生产总值除以该年的实际生产总值。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便的成本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是实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

失业:即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

充分就业:旨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工作的机会。

自然失业率:在没有货币因素的干扰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供求力量自发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应有的并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二、简答题
1、高价格和通货膨胀的区别是什么?
答:把一定时期各种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交易量相乘后相加,可得到某一时期的价格总额。

选一个时期为基期,购买同等量商品的本期价格总额除以基期价格就得到本期的一个价格指数,这个价格指数放映了本期经济的物价总水平或一般物价水平,因此,一般物价水平的高地衡量一定数量的商品购买所支付的数量,多少的指标。

通货膨胀是价格水平的增长率特衡量的是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一般
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因而,通货膨胀率的高低是反映价格水平变动幅度大小的指标。

2、通货膨胀是否意味着不同商品的价格按相同的比例上升?
答:否。

通货膨胀衡量的是平均价格水平的走向,如果说,某国或某地区在某一时期消费着价格指数(CPI)上升了10%,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同样上升了10%,这一“平均”指的是各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加权平均”而非简单的“算术平均”。

3、如果你的房东说:“工资、公用事业及别的费用都涨了,我也只能提你的房租。

”这属于需求拉上还是成不推进的通货膨胀?如果店主说:“可以提价,别愁卖不了,店门口排队等着争购的多着呢!”这又属于什么类型的通货膨胀?答:理论上,把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供给方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归属于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而把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归属于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这样,问题中的前一问题就影视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后一问题则属于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以美国经济在60.70年代所出现的通货膨胀为例,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两种类型的通货膨胀。

在1963年-1969年,美国财政政策高度扩张,同时,伴之以扩张向的货币政策,结果,由于经济政策所刺激的总需求带动了物价水平的上涨,在1973年,和1979年,价格水平上涨的原因却来自与供给方的冲击,石油价格的上涨,因为前者属需求拉上的,后者书成本推动的。

4、工资上涨会导致消费增加,试问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可否也看做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答:不可。

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书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因为工资是产品生产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

工资上涨虽然会使消费增加,比引起总需求增加,但总需求增加斌不会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引起通货膨胀。

按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的定义,需求拉动型是由于需求增长过度超过了产量增长速度而引起的通胀。

在工资上升从而消费需求上升并进而推动总需求水平上升时,如果经济中有大量过剩生产能力存在,并不一定引起通货膨胀,而可能刺激生产,增加就业。

5、摩擦性失业是不是一种自愿性失业?为什么?
答:不是。

自愿性失业是指劳动力不愿意接受线性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条件,而自愿选择的失业,当工资条件发生变化时,这些人在决定是否就业。

磨檫性失业并
不具有自愿性,他是因为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经济变动和过程中,工作转换而生产的失业,它被看做是一种求职性失业,即一方面,在职位空缺另一方面,存在着与此数量对应的寻找工作的失业者。

这是因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具有不完备性,厂商找到需要的雇员和失业者,找到合适的工作都需要花一定的时间。

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会相应引起劳动力在各行业间的调整,通常由于流动成本、职业技能、个人特张或居住地区的原因存在,会造成劳动者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失业,磨檫性失业任何时期都存在,并随着经济结构变化的加快,而逐渐增大。

6、能不能说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了才是充分就业?
答:不能,因为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百分百的就业,因为即使有足够的职位空缺失业率也不会等于零,经济中仍然会存在磨檫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经济中,永远会存在职业流动和行业的结构性兴衰,所以,总有少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

因而,充分就业不可能做到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如果职位空缺总额加好等于寻业人员的总额,也就是需求不足性失业等于零的话,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还有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再要提高就业率,必须以通货膨胀为代价的话,那么,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7、什么事菲利普斯曲线?
答:菲利普斯曲线是西方经济学家用来描述失业率与货币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的曲线。

1958年,当时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工作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通过整理1861-1957年近一世纪的统计资料,发现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这种关系可用曲线形式表示出来,在一个坐标图形上,如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变动率则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大体上可呈现为一条负向斜率的曲线,英国经济学家李普塞的解释是:货币工资变动率是劳动市场超额需求的程度的函数,劳动市场上失业率越低既劳动市场上的超额需求雇主间竞争驱使货币工资率上升,反之,失业率越高劳动市场是越是供过于求,货币工资上升就越少。

菲利普斯曲线本来只描述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变动之间的关系,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工资是产品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从而对产品价格有决定性影响,因此,他们把普利斯曲线描述的那种关系延伸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替代关系,失业率高,通胀率就低。

失业率低。

通胀率就高,并认为两者之间这种关系可为政府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及通胀率或失业率太高时,可以提高失
业率的紧缩或提高通胀率的夸张政策降低通胀率或失业率降低,以免经济过分波动。

8、什么是自然失业率?哪些因素影响自然失业率的高低?
答:对于什么是自然失业率,西方经济学家有着一些不同的说法,通常认为,自然失业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的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会有的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这时只存在磨檫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当实际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就算实现了充分就业,因此,自然失业率又称为为充分就业失业率。

生产力的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因素是决定自然失业率以及引起自然失业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具体包括:1.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一般来说,青年与妇女的自然失业率高,从而这些人在劳动力中的所占比重上升时会导致自然失业率上升。

2.政府政策的影响,例如,失业的救济制度可能会是一些人宁愿失业也不愿去从事工资低、条件差得职业,就会是自然失业率上升,同时也会加强用机器取代工人的趋势,3.技术进步因素,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必然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尤其会使一些文化技术水平的个人并不断被淘汰 4.劳动市场组织状况,如劳动供求信息状况,职业介绍与指导状况,都会影响自然失业率变化 5.市场劳动或行业差别增加会提高自然失业率,包括厂商,行业,和地区的兴衰,劳动者需要时间来适应形势变化,这都会影响失业率的变化。

9、政府大力削减用于培训工人的资金,对自然失业率会有何影响?
答:政府消减培训失业工人的资金,会提高自然失业率,因为这会消弱个人再就业能力,当结构性失业发声时,失业者难免迅速在新的工作岗位上重新就业
三、计算题
1、若1991-1994年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为1.00、1.10、1.155、1.155,求:(1)计算1992年、1993年、1994年的通货膨胀率。

(2)假定一组工人签了从1993年开始为期两年的合同,其工资增长率为。

在现有的CPI水平下,其实际工资如何变化?
(3)假定工资依据下面公式计算
其实际工资又如何变化?
(4)如果,其实际工资又如何变化?
答:(1)若以CPI来衡量∏,则
∏t=cpit-cpit-1/cpit-1*100%那么
∏1992=1.10-1.00/1.00*100%=10%
∏1993=1.155-1.10/1.10*100%=5%
∏1994=1.155-1.155/1.155*100%=0
(2)
2、劳动力供给方程为,劳动力需求方程为
求解均衡状态下的实际工资和就业水平。

假定劳动力需求有所下降,其方程变为,问均衡工资下降多少?就业减少多少?解释为什么工资下降的百分数要比就业下降的百分数大?
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