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对茶文化的认识及感悟

浅谈对茶文化的认识及感悟

浅谈对茶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茶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现已成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多少名人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描之以画,或赋之以诗,或喻之以文,还有谱之以曲或编成舞蹈等等,茶与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紧密了,它甚至起到传递人们情感的桥梁作用。

茶艺起源于中国。

自古以来,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并称四艺,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

这些都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茶艺,提出了更高、更深的要求。

从艺的基础出发去感悟其中的无穷的精神内在美。

高山云雾出好茶,清泉活水泡好茶,饮茶不仅是一个物质过程,而是一个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觉体悟的过程,在茶事之中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陶冶情操,养成茶人品格。

茶适应了“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性格和追求,使人产生一种神清气爽、心平气和的心境,所以有些人经过仕途的坎坷、人生的磨难以后,会从茶的清醇淡泊中品味人生,返璞归真。

品茶需要好心情。

茶也是一种人生,不同的人品茶能品出不同的意。

百姓喝茶是一种需要,和尚喝茶是一种禅,道士品茶是一种道,而对文人来说是一种文化。

茶文化具有良好的功能:首先,它可以陶冶个人的情操,茶道中的“清、寂、廉、美、静、俭、洁”等比较侧重于个人的修身养性,通过茶艺活动来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其次,能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茶道中的“和、敬、融、理、伦、性”等比较侧重人际关系的调整,要求和诚处世,敬人爱民,化解矛盾,增进团结,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再次,它能够净化社会风气,对在当今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

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华茶文化的核心内容当属茶道。

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成果,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的深刻和哲理,人们通过饮茶,明心思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

“茶道”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天定年间(741-756)进士封演所著《封氏见记》。

茶道审美的心理活动并不只是停留在怡目悦口的直觉上,行茶的色、香、味以及美妙的情景必然会撩动茶人的思想情感,唤醒记忆,通过引发联想加深对茶道美的领悟。

唐灵一和尚《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清溪流水暮潺潺。

”王公贵族重在“茶之珍”,文人学士重在“茶之韵”,佛僧重在“茶之德”;道家羽重在“茶之功”平民百姓重在“茶之味”。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

就其要义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

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祟尚和追求的目标,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

茶品即人品。

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

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

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

尚“和”。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

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茶道是在吸收儒、佛、道三
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

佛教中的和提倡“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

道家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

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

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与和谐等,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

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

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祟尚。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茶的真,包括了荼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

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

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

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

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

第二,品茶的环境之真。

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

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

这些既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

第三、茶人的性情之真。

自然环境与人的心境和谐一致,人就能真正地放松自己,进入忘我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目的。

静夜独坐静思,清苦的茶汁幽香四溢,唇齿留香,从一片茶叶可品尝出山川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清除烦恼,品味出茶外的许多人生韵味,心灵复归平静。

品茶生活成为人生旅途的“绿色栖所”:茶香飘处,收敛奢欲,洗心涤烦,振作向上,消除情乏,自我整合,人伦和谐,其乐融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