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文体活动教案【篇一:四年级传统文化上教案】四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学计划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才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起着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开展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为切实搞好这一工作: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地方课程的教学要求和会议精神,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努力创造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
二、传统文化教育内容1、“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2、“名人长廊”:展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代表性的名人志士,领悟其智慧、风骨、胸怀和操行,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坐标,为塑造人生信念奠定基础。
3、“名胜佳境”:展示齐鲁名胜中突出的自然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山文化”和“水文化”,了解山水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4、“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5、“艺术园林”:主要选取文化长河中不同类型的代表作品,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母语文化的独特魅力,继承母语文化的优秀传统,学习母语文化的表现形式。
6、“风土画卷”:主要选取能够集中体现民族特点的风景名胜和传统节日,并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加以体现,让学生了解风景名胜和传统节日的特点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三、实施措施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3.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4.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六、教法学法: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七、教学进度:按教材内容每周一课 .后屯中心校孙淑云 2014 2课时教案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译文:南苑的春天,百花竞开,艳丽多姿。
在一片红花丛中,点缀着朵朵白花,她们都像越地美女那样靓丽,美不胜收。
只可惜呀,到了日暮,百花凋零,落红满地。
其实只因是花期已过,春风吹过便不由自主地坠落。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回到诗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活动广角成长阶梯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也可以谈谈写景的一段话,一句诗等。
比赛朗诵。
五、知识延伸《南园十三首》(其十三)这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
诗人以诗作画,采用移步换形的方法,就像绘制动画片那样,描绘出南园一带从早到晚的水色山光,旖旎动人。
这首诗前六句主要描摹自然景物,运笔精细,力求形肖神似,象是严谨密致的工笔山水画。
末二句正面写人的活动,用墨省俭,重在写意,犹如轻松淡雅的风俗画。
两者相搭配,相映衬,情景十分动人。
而且诗中的山岚、溪水、古刹、渔船,乃至一草一木都显得寥萧淡泊,有世外之意。
【篇二:四年级文化教案】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教案第一单元经典驿站唐诗1、南园十三首授课时间:2011年9月7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2、无题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无题》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无题》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3、问刘十九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4、塞上听吹笛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3、欣赏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5、塞上听吹笛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岑参及其《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岑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颀《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宋词6、生查子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欧阳修及其《生查子》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欧阳修。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欣赏崔护《题都护南庄》3、找欧阳修其他的诗来读一读。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7、望江南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苏轼及其《望江南》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苏轼。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还知道抒发思乡情怀的古诗词。
3、写一首小诗赞美一下自己的家乡。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8、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辛弃疾。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搜集辛弃疾其他的作品。
3、搜集辛弃疾抗金爱国的故事。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9、诉衷情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陆游及其《诉衷情》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陆游。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搜集其他爱国诗人的作品。
3、搜集和陆游同年代的诗人。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10、扬州慢(第10周)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姜夔及其《扬州慢》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姜夔。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欣赏《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3、背诵。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元曲(第11周)授课时间:2月17日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马致远。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曲子。
3、背诵。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李开先。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篇三:四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四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汶上县次丘镇高庄小学四年级二班王立芳第六单元备课教学内容:本单元将进行六首古诗的教学,分别是《17古诗两首》(《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18古诗两首》(《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19古诗两首》(《送别》、《淮上与友人别》)。
教学目标: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
2、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诵读了解离别诗的情感表达,体会离别之情,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
2、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通过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突破方法: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教具、学具:作者资料。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7课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二、简介作者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李益以七绝见长,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论。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