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铃薯高垄种植栽培技术

马铃薯高垄种植栽培技术

马铃薯高垄种植栽培技术
临洮县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县,全县耕地面积7.18万hm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55万hm2,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和全省重要的优质马铃薯产区,马铃薯是我县最具潜力和发展优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2011年全县马铃薯播种面积达3.99万hm2,占总粮播面积的61.10 %,平均产1 689.10 kg/667 m2。

近年来,我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稳步增加,销售渠道日渐拓宽,加工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增加,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研究取得成效并广泛应用,栽培水平不断提高,而马铃薯高垄种植栽培技术是经临洮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多年试验、示范推广的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适宜灌溉区示范推广,临洮县目前水浇地种植马铃薯近3 335 hm2,而该项技术应用面积达2 001 hm2,使水川区马铃薯生产呈现出稳产、高产、持续增产的发展态势。

1 栽培技术模式
该技术将原来的半膜平铺种植改为起高垄半膜覆盖种植,即按带幅80 cm划行,高起垄,垄高30 cm,垄呈“八”字型,垄基60 cm,垄面宽40 cm,垄沟20 cm,垄幅80 cm,然后用宽80 cm,厚0.008 cm的地膜在垄上覆盖,每隔2~3 m横压土腰带防止大风揭膜。

垄上种两行马铃薯,行距40 cm,株距32 cm,垄间形成自然通风透光的通道,有效解决了田间郁闭的问题,并且增加了种植密度,667 m2保苗由原来的4 000株增加到了5 300株左右。

2 技术主要优点
2.1 节水效果显著该技术将土地平面修成垄沟交替形状,用地膜覆盖垄面,在垄上种植马铃薯,马铃薯生长期按照需水规律,将水浇灌在垄沟内。

在马铃薯发棵期、开花期、膨大期灌水4~5次,每次灌水50 m3/667 m2,较原来的大水漫灌节水40 %左右。

2.2 有效的解决了马铃薯通风透光不良问题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对光照强度及光周期有强烈的反应,光照强度不仅影响马铃薯植株的生产量,而且影响同化产物的分配和个体发育。

茎在弱光下趋于伸长、发育纤细;在强光下茎发育矮壮。

茎叶在强光下发育较好,生物量也明显增大,块茎产量增加。

该技术形成大小行,即大行40 cm,小行25 cm,改变了马铃薯的田间分布方式,给马铃薯创造了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在解决封盖全田通风透光不好和易发生病虫害的同时,栽培密度也增加了,从而为高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增产增收效益明显根据连年示范测产平均产达2 800 kg/667m2,较全县水川区地膜马铃薯平均产
2 333.90 kg/667 m2,增产466.10 kg/667 m2,增产率20 %;从效益看,由于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提高,加之商品性好、上市早,每667 m2纯收益较全县水川区地膜马铃薯平均收入增加652.50元。

因此,在产量提高的同时,经济效益
也大幅度的提高了。

3 关键技术
3.1 选地整地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力中上,土壤理化性状良好、保肥保水能力较强、坡度在15度以下的地块。

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灭茬,耕深达25~30 cm,耕后要及时耙耱;覆膜前浅耕,平整地表,耕深达到18~20 cm。

3.2 配方施肥根据目标产量、土壤供肥能力和肥料效应,全面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一般667 m2施农家肥3 500~4 500 kg、尿素20 kg、磷肥50 kg、二铵30 kg一次施入垄中,然后挖穴双行点种覆膜。

地下害虫危害严重的地块,用辛硫磷0.20 kg/667 m2拌玉米面做毒饵撒入垄中杀地下害虫,结合整地施入。

3.3 选用良种品种选用克新1号、克新6号等中早熟品种。

播前20 d从窖中取出种薯,捡出病烂薯,将健薯放在温暖处的散射光下催芽,等薯芽萌动时切块,每块1~2个芽眼,如遇环腐病时,将切刀、切板用75 %酒精消毒,防止病菌传播。

切薯后用稀土旱地宝或草木灰拌种,晾干后即可播种。

3.4 适期播种3月上旬,用点播器打孔播种,孔深10 cm,行距40 cm。

株距为32 cm,667m2保苗5 200株。

先播种后覆膜的注意及时放苗,防止地膜烧苗;先覆膜后播种的注意播后用土封口。

3.5 田间管理幼苗出土后要及时封口,以防揭膜跑温,发现缺苗及时补苗,经常检查地膜有无破损,如有破口及时用细土封严;及早防治晚疫病危害时,667 m2用58 %的宝大森可湿性粉剂100 g对水60 kg,在现蕾期喷雾预防2~3次。

3.6 适时收获当70 %的植株枯黄成熟时,适时收获出售。

及时清除废膜,防止土地污染,保证耕地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