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谱分析紫外和可见光谱
溶剂 透明界限(nm) 190 水 190 乙腈 200 正己烷 200 异辛烷 205 环己烷 205 95%乙醇 205 甲醇 215 乙醚 215 1, 4-二氧六环 215 三甲基磷酸酯 245 氯仿
3)要考虑溶质和溶剂分子之间的作用力。 一般溶剂分子的极性强则与溶质分子的作 用力强,因此应尽量采用低极性溶剂。
吸收波长渐增
1单,选取一定 溶剂,将适量样品溶于其中,即可进行测 定。当需测定摩尔吸收系数时,需定量称 取样品。 由于不同官能团的摩尔吸收系数可以有 四、五个数量级之差,因此当样品的紫外 吸收不强时,需要特别注意样品的纯度, 否则杂质可能造成主要的吸收。
当样品有几个吸收带时,在不同的波 段可用不同浓度作图,即尽可能使每个吸 收带都较明显。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可自动扫描波 长,得出波长(横坐标)和吸光度(纵坐 标)的曲线。 选取溶剂需要注意下列几点:
1)当光的波长减小到一定数值时,溶 剂会对它产生强烈的吸收(即溶剂不透明), 这即是所谓“端吸收”,样品的吸收带应处 于溶剂的透明范围。透明范围的最短波长称 透明界限。常用的透明界限如表1.1所示。
2)样品在溶剂中能达到必要的浓度(此浓 度值决定于样品摩尔吸收系数的大小)。
表1.1 常用溶剂的透明界限
分子的能量 = 电子状态能 + 振动能 + 转动能 分子的电子状态能约为8.38×104—8.38 × 105J/mol(4.19×105 J/mol相当于286nm处发生紫外 吸收)。
分子振动能约为4.19× 103—2.09×104 J/mol。
分子转动能约为4.19—41.9 J/mol。
上式右端各项能量大约顺次差两个数量级。需 要说明的是,每种能量虽然有一定变化范围,但其 变化均是量子化的。
人对可见光是可感知的。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 同的颜色,这称为光谱色。白光照到物体上,物体 吸收一定范围波长的光,显示出其余波长范围的光, 后者称为补色。可见光区不同波长的光的光谱色及 其补色如表1.2所示。
表1.2 不同波长光的光谱色和补色
波长(nm) 400—435 435—480 480—490 490—500 500—560 560—580 580—595 595—610 610—750 光谱色 紫 蓝 绿蓝 蓝绿 绿 黄绿 黄 橙 红 补色 黄绿 黄 橙 红 红紫 紫 蓝 绿蓝 蓝绿
1.1.3 朗伯-比尔定律
朗伯(Lambert)定律阐述为: 光被透明介质吸收的比率与入射光的强度 无关;在光程每等厚层介质吸收相同比例值的光。 比尔(Beer)定律阐述为: 光被吸收的量正比于光程中产生光吸收的 分子数目。可用一数学式表达上述两个定律:
Io log Cl I
式中I0 和 I分别为入射光及通过样品后的透射光 强度;logI0/I称为吸光度旧称光密度; C为样品浓度; l为光程; ε为光被吸收的比例系数。 当浓度采用摩尔浓度时, ε为摩尔吸收系数。它 与吸收物质的性质及入射光的波长λ有关。 ε变化的范围从几到105,从量子力学的观点来考 虑,若跃迁是完全 “允许的”, ε值大于104; 若跃迁几率低时,ε值小于103; 若跃迁是“禁戒的”, ε值小于几十。
1.2.2 紫外吸收谱带的形状
紫外吸收谱带总呈较钝的形状,这可 通过图1.1得到说明。
气态
气态压力
较高
低极性溶剂
高极性溶剂
图1.1
紫外吸收谱带的形成
图1.1以双原子分子为例。位能曲线上的横线 表示振动能级(转动能级未表示)。分子吸收能量 之后,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其同时伴随有振 动能级的跃迁,跃迁时保持核间距不变(FrankCondon原理)。它们和原能级(电子能级基态、振 动能级基态)之间的能级差分别为Ⅰ、Ⅱ、Ⅲ。因 此时还伴随有转动能级的跃迁,所以围绕Ⅰ、Ⅱ、 Ⅲ,有一系列分立的转动能级跃迁谱线,这就是在 稀薄气态下所测的紫外吸收谱(图1.1a)。
当分子从辐照的电磁波吸收能量之后, 分子会从低能级跃迁到较高的能级。吸收 频率决定于分子的能级差,其计算式为
ΔE = h υ
或Δ
E
hc
式中: ΔE 为分子跃迁前后能级差; ν,λ分别为所吸收的电磁波的频率及波长; C 为光速; h 为普朗克常量。
分子从电子基态跃迁到电子激发态的 ΔE远大于振动能级、转动能级的ΔE,因此 电子跃迁所吸收的电磁波是吸收光谱中频 率最高(波长最短)的,即紫外和可见光。 由于电子状态能远大于振动能及转动能, 因此分子从电子能级的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时, 伴随有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
4)为与文献对比,宜采用文献中所使用 的溶剂。 5)其它如溶剂的挥发性、稳定性、精制 的再现性等也要考虑。
1.1.2 紫外及可见光的波段
常见的紫外谱图波长范围为 200-400nm,这称为 近紫外区,也称为石英紫外区。这个区域是我们重 点讨论的区域。小于200nm称为远紫外区。
波长更长即为可见光区(400-800nm)。
当气态压力增高时,转动能级受限 制,形成连续曲线(图1.1b)。 在低极性溶剂中测定紫外吸收,还 能保留一些紫外吸收的精细结构(图 1.1c)。 在高极性溶剂中作图,精细结构完 全消失(图1.1d)。(因此,紫外测定 要尽可能地使用低极性溶剂)
1.2.3 多原子分子电子能级跃迁的种类
通过上面对双原子分子的讨论,我们 了解了转动、振动能级跃迁与紫外吸收的 关系。为简化对多原子分子紫外吸收的讨 论,现仅讨论电子能级的跃迁。 有机化合物外层电子为:σ键上的σ 电子; π键上的π电子;未成键的孤电 子对n电子。它们所可能发生的跃迁,定 性地可用图1.2表示。
当产生紫外吸收的物质为未知物时,其 吸收强度可用
E
式中 C 为100ml溶液中溶质的克数; b 为光程,以厘米为单位; A 为该溶液产生的紫外吸收;
1% 表示 : 1cm
E
1% 1cm
A Cb
E
时产生的吸收。
1% 1cm 表示1cm光程且该物质浓度为1g/100ml
1.2 基本原理
1.2.1 电子的跃迁产生紫外、可见吸收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