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玉石鉴赏

玉石鉴赏

玉之情怀
中国人对玉,一向有着特殊的尊爱之情,从而衍生出一种优秀而古老的玉石文化。

玉石之所以在中国人心目中又有极高的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

和田玉自古以来都在玉石中占据极高的地位,和田白玉尤甚。

对于玉的特殊情怀,既可以追溯到玉的历史地位,又可以系于玉的制造过程。

玉石作为一种矿物,本身是没有什么特殊含义的。

它的文化内涵基本都来源于人赋予它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历史上惟一将玉与人性相融的国家。

和田玉在我国历史悠久,有上千年的历史,其文化内涵也是不言而喻的。

《诗经》之中,便有这样的说法: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后代流传较广的就有玉的“五德说”——即“仁、义、志、勇、洁”,分别代表玉材质柔润、通透、声音悦耳传远、韧度强和断口不伤人的特点。

至此,玉彻底成为了君子的化身和代表,是纯洁之物,更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代名词。

由于玉中融入了儒家的观点,玉被士人知识分子所普遍配戴,由此引发了玉的世俗化的浪潮。

在很长一个时期,玉就是儒生精英阶层的身份标记。

贫困的文士无法拥有和田玉佩,只能用劣质石器替代。

玉彰显他们对于高尚的品德、孤高的志向的追求。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风气没有流传下来,但玉被赋予的含义:温润、高洁、永恒、坚固、健康······这些观点却根深蒂固。

这更加激发人们对玉的文化内涵的开发,使玉有更广阔的文化前景,也使得玉被人推至一个崇高的地位。

人们通过获得玉石而感知古代君子怀德的士人情怀。

和田玉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还与它被赋予的神性与权力象征密切相关。

《山海经》宣称,后世有道德的君子,只要随身佩戴那些硬玉,就能避凶获吉。

古代玉器常被用来制作祭祀道具。

玉被赋予神奇的魔力,在古代具有极高的地位象征,即使现在,玉能够通灵、养人的说法仍然广为流传。

但是,玉的神性并不是没有限制的。

“跟传说中的神器完全不同,玉器的神性是被人的德行所深刻限定的:它不仅可以庇佑好人,也能致坏人于死地。

玉器的这种道德审判能力,超出了世界上的所有物体。

”——朱大可。

因而,这种神性成为巩固王权的一种手段。

“玉”由“王”中加一点得到,我们可以想象君王腰间别的一点装饰物即是玉。

玉玺,这种在秦以前尊卑通用而在始皇帝以后被帝后垄断的印章,在中华玉石文化中不仅地位显赫,而且用材也极其讲究。

而从存世的实物看,封建帝王的玉玺材质多为上乘的新疆和田玉,即“真玉”。

国玺用新疆和田玉制作的原因,除了其品德和封建帝王的价值观相符外,还与中国古代玉德学说强调的“真玉”评判有关,其中的一条标准就是脱胎于“折而不挠”、“百折不挠”的韧性。

新疆和田玉具有超高的韧性,不易破碎;同时,新疆和田玉材质坚硬,而且裂不伤人。

正是超高的韧性、较高的硬度和使用安全等优越的物理特性的组合,才使得新疆和田玉具有出类拔萃的坚刚不屈的加工性能。

这种性能又赋予了玉新的特征——永恒。

封建阶级统治者都希望自己江山永固,千代万代承传,于是精光内蕴、坚韧异常、坚固耐用的新疆和田玉就成了制玺的理想材料,并自然而然地延续了两千多年。

与其他材质相比,玉能够坚守它的主体性。

在时光的侵蚀中,玉非但没有生锈或被消磨,反而因为人的抚摸而越来越润滑和具有灵性。

跟青铜器和铁器相比,玉是唯一能随着时间而放光发亮的器物。

这种特质暗合了皇帝们的希望,他们指望因为玉的灵性使得拥有玉的他们的王朝能够延续。

除了玉玺,玉还
会被缝制成玉衣,以死者的复活或升天为目的,包裹皇帝及其嫔妃们的尸体,或者放进死者的嘴里,以维系尸体的新鲜。

有些品质上乘的和田玉在古代曾只有帝王可用,而今,这些玉器不仅仅能够满足收藏的要求,更是一种能在把玩时获得最贴近古代权力巅峰的心理的满足。

这是一种对封建王权的挑衅。

玉除了历史与文化赋予的丰富内涵,还包涵人文情怀。

每一块玉石背后都包含无数的汗水与心力。

世之美玉,皆出昆仑。

而昆仑山脚下的和田,正是由于出产最美丽的玉石而闻名于世,和田玉就成了最好的软玉的代名词。

由此,和田也有了一个独特的职业——采玉。

随着和田玉的价格飙升,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采玉人的行列,然而过度的开采使得昆仑山上和河道中的矿床千疮百孔,玉石产量也越来越低,采玉也更加艰难了。

和田玉的山料产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山上,维吾尔语称“慕孜塔格”——冰山。

采玉人需要历经千辛万苦才到达矿区,他们只带着简单的生活所需,上山采玉。

采玉人大多在河床修一个简陋的“地窝子”,一住就是几十天,稍微有点钱的人可以住木头草席搭建的小窝棚。

采玉人每天站在一个大型挖掘机前,从挖掘机铲斗迅速倒出的石头中寻找和田玉。

每天从他眼皮底下落下的石头有几百吨之多,在和田,从几百吨石头中寻找拇指大小的和田玉,是每个成年人最基本的求生本领。

强壮的成年人采玉,而他们的妻子或家中的老人就在交易集市中做些提供午餐或日用品的经营。

采玉人用他们一生心力投入到这项事业中,追寻隐藏在大山深处的璀璨“宝石”,用他们的一生谱写出一曲“采玉之歌”。

采玉给了大山和沙漠中的人一个追寻财富和幸福的机会。

大多数的玉石还是要经过雕刻。

玉雕行业这几年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中国玉雕数百年来的传播和传承都是在个人手工作坊中完成的,再优秀的大师也被称为“玉匠”。

以前玉石雕刻业服务于小众人群,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玉石,大家对玉雕的审美要求也随之提高,这些都在迫使雕刻师们不断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适应市场。

尽管玉石作品大多美轮美奂,但其实雕刻是一项艰苦而单调的工作。

雕刻师们往往在机器的轰鸣中重复一样的工作,还要时刻追寻创作的灵感。

然而,我相信大多数的雕刻家都是真心热爱这项创作。

他们已不单单是为了完成一项加工任务而雕刻,而是在其中寄予了更多的个人感悟,这是最自然最舒服的生活状态,也是他们所追寻的艺术态度。

将一块未经雕琢的天然璞玉散发出她的光芒,成为一件艺术品,大概是每个雕刻家的梦想。

玉石从出产到出售,经过很多人的手,它渐渐由一块“石头”变为“瑰宝”,其中更是承载太多人的感情,也发展成各种情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