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宁洱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定)

宁洱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定)

宁洱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白仲元罗宗寿(执笔)为切实了解掌握宁洱县当前工业发展情况,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全县工业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县委政研室对县工业企业进行了调研,形成如下报告,供参考。

一、宁洱县工业经济的基本情况(一)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2010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577户,从业人员6881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15户,从业人员3200人,规模以下工业企业562户,从业人员3681人。

全年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50247.8万元,同比增加29164.2万元,增长18.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89895.6万元,上缴税金53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9.8%;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6048万元,上缴税金1071万元。

2010年,全县有轻工业242户,重工业335户,轻重工业齐头并进,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态势。

全部轻工业实现产值50066万元,同比现价增长35%,重工业实现产值100181.8万元,同比现价增长19.2%。

工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显著增强。

工业增加值完成46224万元。

上缴税金7000万元,对全县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43.8%以上。

第一、二、三产业比例达到26.9:34.5:38.6,形成了以木材加工制造业、茶产业、电力和水泥的供应业为主的工业经济体系。

在工业化发展中,培育了普洱茶集团、林缘香料、天壁水泥等一批名牌企业。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中以茶叶加工、林产化工、电力供应、水泥建材为支撑的四大支柱产业的增长对全县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

2010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34251.3万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5%。

其中:煤炭开采和矿产冼选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334万元,同比增长10.1%;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170.3万元,同比增长141.3%;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093.5万元,同比增长15.8%;饮料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794.6万元,同比增长24.9%;木材加工及木、竹、藤等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107万元,同比增长22.1%;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176.9万元,同比增长46.3%;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74.9万元。

(二)招商引资进展情况。

截止目前,全县实施的招商引资项目共计22个,其中在建20个,协议总投资39.23亿元,累计到位资金20.75亿元,2010年实际到位5.94亿元,同比上年实际到位资金6902万元,增长8.6倍,其中市资金2.8亿元,市外资金3.1亿元。

项目涵盖水电、建材、种植、化工、生物资源、市政建设、房地产、旅游开发等8个领域。

(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2010年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86466万元,其创造的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8.6%。

其中,个体工业企业486户,实现的工业总产值达46518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1%。

非公有制经济正逐渐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四)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工业园区建设的基本情况为:一是完成了园区的总体规划修编。

自2007年启动园区规划以来,先后完成了《宁洱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宁洱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等评审批准工作。

2010年3月,完成了《宁洱工业园区总体规划(修编)》,2010年8月,完成了《宁洱工业园区温泉河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010年10月纳入普洱园区成为全省三十一个重点园区之一。

工业园区总规划控制面积19.25KM2,按布局和功能的不同分为四个片区,即:温泉河片区(该片区为核心区)占地8.26 KM2,主要承载林产林化、建材、物流功能;民安片区主要承载茶产业和生物资源产业;民政片区主要承载林产林化功能;同心片区主要承载建材产业功能。

二是园区基础设施得于逐步改善。

园区用水水库除险加固2个。

自来水和污水处理管道实现了与园区的连接。

220KV中心站和110KV枢纽站项目正在报批,温泉河水库加快了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三是园区产业不断聚集,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实现园区产值2.3亿元,安置就业2220人,实现利税2100万元。

园区的水、电、路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正在加紧改善,一个立足自身优势,彰显宁洱工业特色的工业园区正在形成。

产业涉及林产、林化、生物资源、建材、茶叶加工等多个行业。

三是园区的吸引力不断扩大,通过园区的不断建设和完善,园区对企业的吸引力不断扩大,福通木业、金色田野集团、商会等多家企业积极与宁洱对接沟通,表现出了浓厚的投资意向。

二、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宁洱作为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故乡,普洱茶的核心原产地和集散中心,茶马古道的源头,昆曼国际大通道上的重镇,已逐步形成了如下优势:(一)区位优势。

宁洱位于省南部,普洱市中部,地跨北回归线,南临东南亚周边国家。

全县陆路和航空交通十分便捷,是连接东南亚的交通要道。

公路方面:县境共有高速公路69.2公里,二级公路77.3公里,三级公路49.9公里。

昆曼国际大通道、兰磨线、瑞临线、小水线在宁洱交汇;县城距省会370公里,距普洱市政府驻地33公里,距泰国曼谷1438公里。

铁路方面:泛亚铁路中线将在宁洱县城附近穿过,并在宁洱县城设立火车站点。

航空方面:从宁洱出发仅20多分钟车程即可到达普洱机场。

(二)资源优势。

宁洱年平均气温18.2℃,降水量1398毫米,日照1920小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

有耕地面积76.97万亩,热区土地面积240万亩,适宜发展林业、茶叶、烤烟、咖啡、蚕桑、核桃等产业;有林地面积425.5万亩,森林覆盖率74.04%,活立木蓄积量2076万立方米;水能蕴藏量达53.7万千瓦,已开发30.8万千瓦;矿藏资源丰富,探明有铜矿(储量52万吨)、煤矿(储量492.4万吨)、铁矿(储量12.6万吨)、岩盐(储量3899万吨)、铅锌矿(储量16.6万吨)等矿藏资源。

(三)产业优势。

宁洱工业门类齐全、有一定产业基础,工业发展起步较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宁洱茶叶、水泥、制药、火柴发展迅速,经过多年来的积累、技改和结构调整、产业拓展,目前已形成了以资源为依托,以骨干企业为龙头,茶叶、林业、电力、建材等行业齐头并进、蓬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了以茶叶加工、林产化工、电力供应、水泥建材等四大支柱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产业集群。

截止2010年,全县共有各类工业企业577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户,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县生产总值的20.6%。

逐步形成了如下产业集群:茶叶产业集群。

以宁洱镇为中心,扩展到勐先、黎明、磨黑等乡(镇),这些乡(镇)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全县现有茶叶加工企业118家。

其中宁洱镇67家,有普洱茶集团、永年茶厂等一批骨干企业;磨黑镇有茶叶加工企业4家,勐先乡13家,同心乡20家,德化乡5家,德安乡3家,普义乡3家,梅子乡1家,黎明2家。

茶叶加工企业遍及全县各乡(镇)。

林业产业集群。

全部集中于宁洱镇,现有企业52户,其中有43户为个体经营户。

主要为本地及国相关行业提供原材料供应和初级产品生产。

拥有绿潮木业、卫国森工等一批骨干企业,产品主要为初级产品,出口较多。

电力产业集群。

是宁洱县发展较快的产业,2010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2093.5万元。

先后落户宁洱开发电力产业的企业有:大唐国际电力、华能澜沧江水电、济海源集团等,在把边江、勐野江、澜沧江等流域规划建设8座大中型水电站。

目前,宁洱已建、在建及拟建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660万千瓦。

电力主要供应沿海、东北,具有良好的市场。

目前该行业发展状况良好,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建筑建材产业集群。

宁洱充分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建材石材产业,全县有30余户企业。

主要集中于宁洱镇,并逐步向德化乡、同心乡等周边乡发展。

德化石材产品在市场有了一定的竞争能力,产品规模也不断扩大。

(四)优越的政策和软环境优势。

在“十二五”期间,宁洱面临着三大发展机遇:一是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大需政策,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强化对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扶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宁洱加快发展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是宁洱被省政府列为全省8个扩权强县试点县之一,将赋予“计划直接上报,财政、审计直接管理,税收管理权部分调整,项目直接申报,用地、矿产资源开发及森林资源利用直接报批,资质直接认证,部分价格管理权限下发,统计直接发布”等八个方面的权限,为宁洱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三是省委提出的“民族文化强省、绿色经济强省、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两强一堡”战略)和普洱建设桥头堡“绿色经济试验示区”,“积极打造中国著名、世界闻名、世人瞩目的普洱国际品牌,推动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为宁洱扩大对外开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四是随着思宁城市一体化推进,宁洱作为主要工业项目转移的承载地,加之宁洱工业园区软硬环境的不断改善,为宁洱工业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三、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一)工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1.工业经济量小质弱,竞争力不强,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全县主营业务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有7户,占主营业务收入达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15户的46.7%,有大中型工业企业3户,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0%。

工业企业产品结构单一,名牌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主导产业带动辐射作用不强,缺乏能以一个企业壮大一个行业、带动一个产业的规模大、发展快、势头好的大型企业。

2.县属中小企业普遍融资困难,财务成本高。

一方面,金融部门青睐大企业,对小企业贷款程序复杂,条件较高,且贷款审批权在省、市行,县属企业贷款难;另一方面,小企业融资过份依赖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单一。

因此,一些有市场、有效益、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苦于没有发展资金,错失了发展壮大的机会。

3.企业缺乏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县属企业由于环境条件位置和待遇等因素,很难吸引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而企业本身一些技术人员,有了一定技术后,也不愿在本企业发展,而选择到市级或外地一些大企业,从而造成县属小企业招不到人才,也留不住人才。

4.县级财政收入有限,对工业扶持资金相对不足。

由于县级财政比较困难,专项用于工业发展的资金有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相对不足,影响了工业经济的发展。

5.发展用地紧缺。

由于宁洱县预留工业用地少,因此,不少企业在创业阶段是用乡(镇)、村中的民居进行生产,而在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后,政府没能给予解决扩厂搬迁所需用地,导致目前产业集群主要布点与居民住宅相互交错。

以前小规模生产时可以将就的车间,现在已无发展空间,个别企业由于生产场地狭窄,人员拥挤,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