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XX学校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建设方案【模板】

XX学校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建设方案【模板】

**学校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建设方案2016年10月根据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做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任务(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陕教高办〔2016〕41号)文件要求,按照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教职成[2015]9号)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学校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建设方案。

一、工作基础**学校的前身是西安电力学校,创建于1953年。

1980年经国家教育部确立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1994年3月升格为**学校。

2007年在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2014年成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学校隶属于国家电网公司陕西省电力公司。

学校作为西北地区唯一一所电力类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电力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责任和义务。

五十多年来,学校坚持“重德育人、精严细实、产学结合、服务电力”的教育理念和“重德敬业、勤学强能”的校训,为国家电力事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享有“西北电力黄埔”的美誉。

学校一校四址办学,现有本部、南校区、灞桥校区和咸阳校区四个校区。

学校设有6个教学系部,在校全日制大专学生2061名,教师281人,校区面积404.4亩。

是一所集大专学历教育、成人本科教育、职工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公办全日制高等学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坚持“依托电网、面向社会、服务企业”的理念,按照服务电力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创建精品的思路,创新并形成了“三体现,五结合”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成了发电、供电、继电、输电、热动、集控等带有鲜明电力行业特色的品牌专业。

各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开发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完善实践教学设施,培养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进一步完善校企交融共育人的运行机制,彰显电力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根植电力,校企交融共育人”的办学特色。

五年来,学校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通过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稳步提高。

8个专业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6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3名教师被评为陕西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承担了4项陕西省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研究项目,学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中澳合作办学技能竞赛等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三年来学校招生第一志愿报考上线率平均超过238%,录取最低分数线仅低于二本分数线,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超过93%;2015年毕业生目前就业率已达到80%,呈现了“招生、就业”两旺的良好局面。

五年来,学校承担陕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1个、企业委托项目20个,获得地市、厅局级科技一等奖2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35个,取得专利授权14项,发表学术论文157篇,取得省教育厅批准的科技创新团队3个。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竞赛,获得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技能竞赛等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电子设计大赛等省部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3项,体现了学校办学水平和学生综合能力。

二、主要目标通过三年建设,使得学校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的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持续提高,服务电力行业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

按照“依托电力、校企共建、注重内涵、教培融合、突出特色”的建设目标,不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办学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加大校企结合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开发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完善实践教学设施,培养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进一步完善校企交融共育人的运行机制,彰显企业举办电力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依托电力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依托电力,服务电力,在学校发展、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依托陕西省电力公司,强化学校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职能,形成校企互动、资源共享的协调、统筹、持续的企业办学新机制。

2.校企共建充分利用企业人力和财力资源,以校企共建师资队伍为抓手,校企共同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来指导专业建设和改革,共同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共同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共同建设教学培训相融合的实训基地,共同培养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形成“校企互动、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

3.注重内涵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岗位知识、技能、素质需求为核心,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新型课程体系,以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为突破口,进行“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改革,建设特色鲜明、定位准确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

4.教培融合通过“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实现校企资源共享,通过统一规划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体系,使企业对学校支持最大化,使学校对企业服务最大化,实现教育与培训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新模式。

5.突出特色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促进校企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改革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突出学校特色,更好的服务学生、服务电力、服务社会。

三、总体规划通过建设,将学校建成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稳定,培训教育与学历教育有机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先进,校企合作融洽,教学资源优质的人才培养基地。

使学校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1.控制规模,适度发展学校在册学生规模达到2500人左右,其中:全日制高职在校生规模在2340人左右,年招生780人左右。

除普通高考录取外,自2015年起,按照省教育厅要求,我校实施单独考试招生,录取比例为当年在陕计划数50%,以后逐年增加,2017年成为主渠道。

自2015—2020年,国家电网公司为解决艰苦偏远地区供电企业生产一线人才短缺的问题,开展艰苦偏远地区高校学生定向培养工作,我校承担80人左右的录取和培养工作。

2.优化专业结构,打造品牌专业围绕省级重点专业以及“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优化专业布局,办精电力、动力类核心专业,保持信通、管理专业稳定发展,控制培训中心普通高职教育专业到12个左右(含中澳办学),积极申报新能源发电工程类新专业,开设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风力发电工程技术、风电系统运行与维护和生物质能应用技术等新专业。

3.加强课程改革,建设优质教学资源研究和开展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以原有的省级、校级精品课及相关课程资源为依托,打造一批是以"慕课"为代表的、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符合我校具体情况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

争取建成一到两门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建成1-2个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库。

4.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创业能力,提高就业水平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开拓并推进就业市场建设,开展学生创业培训。

就业率达到90%以上。

5.规范国际合作办学机制,加强对外交流,促进教学改革与建设依托中澳合作办学平台,加强与澳方及平台内院校的合作交流;合作办学在校生规模控制在300人左右,打造陕西高职教育国际合作办学品牌。

6.建立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建立校企携手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顶岗实习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建立企业专家参与教学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7.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标准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的规范和流程,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教育教学标准化管理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研究当代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分析当代学生思想状态和行为习惯,进一步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实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规范学生管理流程,提高学生管理水平。

8.加强素质拓展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开发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素质拓展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职业人和社会人。

9.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强化创新创业理念和意识,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全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10.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建设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通过建设完善实训基地设施、提升基地管理水平和加强实训项目开发三个方面的持续工作,建设输配电实训基地、热力设备及辅助系统实训基地等8个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火电厂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变电仿真实训基地等3个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实训基地建设达到技术先进、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实用性好、功能完善,满足教育和培训教需求,兼备技术研发功能,实现实训基地建设标准一流、实训基地设施运行管理规范、管理体系健全完善的目标。

将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特色鲜明、功能全面、技术先进、管理规范、标准健全的全国同行业一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四、具体举措(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根据电力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专业建设为重点,提升教学质量、创新发展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校在电力行业和区域社会认可度。

1.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根据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电力人才的需求,通过人才需求调研,与企业专家密切合作,以职业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引领,以七项重点工作为手段,完成发电、供电、继电、输电、热动、集控、工自7个特色专业的建设任务。

特色专业建设要以专业综合改革为指导,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实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持续改革与完善“三体现、五结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操作能力;深入推进课程建设,以精品资源共享课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翻转课堂试点和微课大赛等活动为载体,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突破引领课程建设与改革;加强示范性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建设集实践训练、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项目开发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组建精英教学团队,加强教学名师的培养,充分利用教学名师的引领作用提高整个教学团队教师的综合素质;围绕专业建设,建立面向教学与生产一线的技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教育合作和技术技能培训功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发各类技能类大赛,“以赛代练”,持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