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利用试卷-参考答案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利用试卷-参考答案

03制药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姓名:班级:学号:得分:考前必读:①考试时间为90分钟; 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
②考试应以诚信为本,如果发现有交头接耳、偷看以及抄袭等违反考场纪律的情况出现,一律
按作弊论处,严惩不怠。

一、填空(25 分,每空1分)
1.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71)%,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2.海洋动植物的可食部分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能为人类提供优质的海洋食品。

3.海洋生物资源是一类生活在海洋中可(更新)和(再生)的特殊资源,具有其自身特有的属性和变化规律。

概况起来,海洋生物资源具有(多样性)、(再生有限性)、(波动性)、(共享性)、(游动性)和(隐蔽性)等特点。

4.海洋食品加工的新技术有(再组织化技术)、(超高压技术)、(栅栏技术)、(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微胶囊化技术)和(生物技术)等。

(只要答对其中任意3项即可)
5.来自于海洋生物的活性物质,具有(种类繁多)、(含量低微)、(结构新颖独特)、(生物活性强)等特点,是陆生生物天然产物所无法比拟的。

6.我国常见的食用褐藻主要有(海带)、(昆布)、(裙带菜)、(羊栖菜)、(鹿角菜)、(海蕴)、(萱藻)、(铁钉菜)、(鹅肠菜)、(铜藻)、(海蒿子)、(马尾藻)等。

(只要答对其中任意4项即可)
二、名词解释(20分,每题4分)
1.食品的超高压技术:是指将食品放入液体介质中,在100~1000MPa的压力下作用一段时间后,使食品中的酶、淀粉、蛋白质等生物高分子物质分别失去活性、糊化和变性,导致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物化学反应、基因机制以及细胞壁膜发生多方面的变化,从而影响微生物原有的生理活动机能,甚至使原有功能破坏或发生不可逆变化,食品工业上就利用这一原理使高压处理后的食品得以安全长期保存。

2.药物作用靶点:是药物在体内与生物活性大分子相互作用的位点,如受体、离子通道、酶类、基因等。

3.鱼类:鱼类是指一群终生生活在水中的变温脊椎动物,他们通常用鳃呼吸,用鳍协助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
大多数鱼体具有鳞片。

包括硬骨和软骨鱼类。

4.芋螺毒素:是从芋螺中分离获得的一类强碱性低分子肽类毒素。

它们由10~30个基氨酸残基构成,富含半胱氨酸(20~50%),具有较多的二硫键(-S-S),其组成的二硫键可形成2-环(2-loop),3-环(3-loop)或4-环(4-loop)框架,没有出现任意排列现象。

5.生物材料:生物材料是指生物体产生的、具有支持细胞和机体形态的一类功能性生物大分子,如琼脂、甲壳素、胶原蛋白等,在食品、医药、化妆、环保、饲料、农药、农用肥料等行业有着广泛的用途。

三、给出下列英文或拉丁文词语的中文意义(10分,每题1分)
1. Polysaccharides:多糖
2. Triacylglycerols:甘油三酯
3. Docosahexaenoic acid: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4. Heterotrophs:异养生物
5. Enrichment medium:增菌培养基
6. 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腹泻性贝毒
7. Foodborne diseases:食源性疾病
8. Clostridium botulinum:肉毒梭菌
9. Vibrio parahaemolyticus:副溶血性弧菌
10. Cyanobacteria:蓝藻菌或蓝细菌
四、简要回答以下问题(25分,可任选作5题,每题5分)
1.什么是底栖生物?请举例说明。

答:底栖生物是指生活于海洋底部和不能长时间在水中游泳的各种生物,包括底栖植物和底栖动物两大类。

底栖植物几乎全部为藻类,底栖动物以无脊椎动物为主,它们或在海底匍匐爬行、或固着生活、或潜入海洋底泥内生活,如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棘皮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等。

2.如何理解“海洋生物毒素也有可能造福于人类”?
答:海洋生物毒素是指海洋生物中天然存在的、具有强烈毒性的化学物质,如河豚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西加鱼毒素、短裸甲藻毒素、海葵毒素、芋螺毒素等。

海洋生物毒素虽然是水产食品的安全隐患,但由于海洋生物毒素具有结构新颖奇特、活性强以及有高度的特异性等特点,许多高毒性海洋毒素可发展成各类药物的重要先导化合物,直接或间接开发成新型海洋药物造福人类。

因此,海洋生物毒素虽然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但如果人们能够加以科学地开发和利用,便能变害为利,造福于人类。

3.试举3种国外正在进行临床或临床前研究阶段的海洋药物,并说明其生物来源和主要药理作用。

只要答对如下表的任何3种即可。

海洋药物名称生物来源药理作用临床研究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