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民族器乐之古筝篇

中国民族器乐之古筝篇

中国民族器乐之古筝篇
摘要: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最独特的弹拨乐器之一,其构造、演奏形式、演奏技法等随着时间和时代的演进而时刻在改变、发展着。

在其传播与传承过程中,因地域环境、语言文化、民俗民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派生出各种不同的流派、曲目等。

古筝演奏曲音色优美,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关键词:发展、流派、名曲
一、古筝起源与发展
古筝是一件伴随着我国悠久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土生土正的古老民族乐器。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就盛行于陕西、甘肃一带。

筝的早期形成制,据汉《风俗通》所引古音乐文献《乐记》的佚文,说是“五弦筑身也”,也就是说,古筝最初只有五条弦。

早期的表演形式主要是弹唱的筝歌,最初是徒歌,进而为但曲,逐步发展为六七种丝竹乐器变相演奏。

筝的崛起是随着汉代晚期相和歌的兴盛而获得长足发展的。

汉魏相和乐的筝,已基本定型,有十二根弦,演奏已有了勾搭、撮等技法,已和现在的古筝技法没多大差别。

到了隋代,十三弦筝已经开始流行并确立了巩固地位,在唐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流传到了日本。

明代筝已经增至十四、十五弦,而且音域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到了清代,筝又有了新的发展,弦已经增至十六根,并且把丝弦改为了金属弦。

在本世纪60年代以后,筝的演奏技巧和技法也大大提高了,逐渐增加到二十一弦筝,又进一步扩展了筝的音域。

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古筝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格流派,产生了很多新的演奏技法和演奏方法,为适应新作品需要出现了二十五弦筝、二十六弦筝等等。

二、古筝的主要流派及其风格特征
我国地域广阔,古筝的流传历史也比较久,分布也比较广,在不同地区、不同地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不同音乐特点、不同演奏方法和不同表现形式的各种流派。

从地域特征上有南北两大派系之分,从具体风格特征上则有“茫茫九派流中国”之说。

在现代最具有代表性和风格流派的就是山东筝派、河南筝派、浙江筝派和潮州筝派等。

1、山东筝派
山东筝曲主要由山东琴曲音乐和山东琴书的唱腔曲牌以及山东地区的民间小调组成,大部分都是短小,朴实的小曲,曲调刚柔并蓄。

六八板的大板曲是山东筝曲的精华。

山东派非常重视左手的技巧,如轻松活泼的颤音,具跳动感的点音,轻松明快的按滑音等等。

2、河南筝派
河南流派古筝初创于明清小曲,筝与鼓子曲的结合是其赖以生存的根基。

河南派筝曲包括传统筝曲和创造曲,而传统筝曲又包含唱腔牌子曲和板头曲,其特点是短小、精悍、活泼、奔放,
地方风格很强,或是表现激烈情感,超过一个小二度的大颤音;或是细而密,表现悲痛情绪的小颤音等。

3、浙江筝派
浙江筝派不仅演奏特色丰富多彩,而且艺术风格细腻而又浑厚、豪放,能充分表现出乐曲丰富的内涵和丰满的感情。

浙江筝曲主要以江南丝竹乐、套曲、小调以及民歌为内容,其音乐典雅、含蓄,旋律也比较流畅、优美。

4、潮州筝派
潮州筝运用重六调、轻六调、活五调、轻三重六调等几个调式,“轻六调”表现的情趣比较明快,“重六调”比较深情庄重,“活五调”表现比较悲惨缠绵,“轻三重六”表现则为轻松活泼。

由于潮汕语言比较平和,其筝曲曲调比较文静委婉、起伏变化细腻微妙。

另外,潮州筝曲没有合奏和独奏之分。

三、古筝名曲赏析
1、《春江花月夜》
此曲是以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的诗意“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芦花秋瑟瑟”相联系而成曲的。

全曲以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八次变奏及尾声构成。

引子部分,由清脆嘹亮的古筝滚指连重奏法起奏开始,形象的模拟鼓声由慢渐快;接着引出具有江南风格的音乐主题,抒情、优美、婉转如歌。

句尾的大鼓滚奏音形,描绘出夕阳西下,泛舟江上,游船筲鼓齐鸣的动人情景;紧接着音乐进入主题做“接头合尾”式的变奏,即前变后同,故有
变化对比,又有重复统一,不断推进音乐向前发展。

听着整首曲子,犹如欣赏一幅动人的长卷山水画。

2、《汉宫秋月》
此曲是山东派筝曲,描绘了在古代封建暴君的压迫与禁锢境况下,宫女们的悲惨遭遇;乐曲音韵古朴雅正,乐风哀婉缠绵,表现了宫女们对月伤情、望月思亲的悲怨而愤懑无奈的情绪。

此曲引子部分音调由高到低,仿如女子无可奈何的长叹;紧接着,是曲子的主部,旋律中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好像是女子在忧郁徘徊中忽然想到了什么,骤然屏息凝神,及愁绪涌溢心头,不禁涕泪俱下倾诉身世的悲凉与生命的寂寞。

继而副部展示了一种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曲末,音调渐低,旋律更加缓慢,展现一种夕阳西沉、万籁寂静的情景。

最后一声低声长叹,表现女子对自己的境遇无力改变,只能继续承受的无奈。

3、《寒鸦戏水》
此曲是潮州派筝曲,旋律典雅庄重,加上清新的格调,独到的意蕴生动地描绘了寒鸦徘徊于水天一色,碧波荡漾间,时而追逐嬉戏的情景,表达了一种自在悠然的生活情趣。

全曲共三段,各段音乐个性鲜明,段落界限清楚,一开始,速度缓慢,犹如一只只寒鸦陆陆续续滑入河中,悠然散开;接着,速度逐渐加快,仿佛一只只寒鸦在河水里嬉戏;突然,曲调来了一个急转弯,变得飞快,又似乎看到河水奔流而下,寒鸦与逆流搏斗。

4、《打雁》
此曲是河南派筝曲,乐曲第一段曲调明朗流畅,描绘猎人发现雁群后隐蔽起来以瞄准的情景;第二段,形象生动地模拟了枪响受到惊吓之后的大雁骤然起飞时的鸣叫声;而后,乐曲突慢,表现了受伤的孤雁哀鸣和挣扎;随后,雁群的鸣叫声再次出现并渐渐变弱,曲速渐渐变慢,形象地描绘了雁群徘徊于空中,不忍离去,但终因救不了伙伴而高飞并匿迹于天边的情景。

古筝,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散发着其独特、美丽的魅力,使人为之神往和着迷。

参考文献:
(1)段丽丽《古筝的起源与发展》,《民族音乐》2006年01期,中国知网
(2)曹月《古筝的主要流派与风格特征》,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中国知网
(3)韩建勇《古筝名曲解题与赏析》,中国古筝音乐网——名师讲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