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原的合成与分解讲义
α-1,6-糖苷键
UDP
耗能:糖原分子每延长1个葡萄糖基,需消耗 2 个ATP
分支酶的作用
分支酶 (branching enzyme)
α-1,4-糖苷键
α-1,6-糖苷键
二、糖原分解(glycogenolysis)
概念: 糖原分子从非还原性末端进行磷酸解而被机体快速利用
分解产物主要为葡糖-1-磷酸,少量为游离葡萄糖
磷蛋白磷酸酶抑制剂-P
磷蛋白磷酸酶抑制剂
2. 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主要受胰岛素调节
激活磷蛋白磷酸酶-1,催化广泛的去磷酸反应
使糖原合酶去磷酸而活化 使糖原磷酸化酶b激酶、糖原磷酸化酶去磷酸而失活
PKA (有活性)
磷蛋白磷酸酶-1受负调节 磷蛋白磷酸酶抑制剂-P – 磷蛋白磷酸酶-1
磷蛋白磷酸酶抑制剂
葡糖-1-磷酸
ATP
UTP
UDPG
(二)糖原合成的起始需要引物
UDP
+ 糖原蛋白
UDP
UDP
(自身糖基化酶)
UDP 引物(α-1,4-糖苷键)
(三)UDPG中的葡萄糖基连接形成直链和支链
糖原合酶
糖原引物 + UDPG (glycogen synthase) 糖原直链延伸 分支酶 支链形成
α-1,4-糖苷键
抑制糖原合酶激酶,避免糖原合酶磷酸化,维持活化
(三)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受不同的别构剂调节
1. 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受相同的别构剂调节
葡糖-6-磷酸 别构激活 糖原合酶
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
2. 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受不同的别构剂调节 肝糖原磷酸化酶主要受葡萄糖的别构抑制 肌糖原分解主要受能量和Ca2+的别构调节
能量调节磷酸化酶:受AMP激活;受ATP和葡糖-6-磷酸抑制 肌收缩Ca2+升高,别构激活磷酸化酶b激酶
四﹑糖原累积Βιβλιοθήκη (glycogen storage diseases)
遗传性代谢病,先天性酶缺陷导致某些组织堆积糖原
糖原累积症分型
型别
缺陷的酶
受害器官
糖原结构
Ⅰ 葡糖-6-磷酸酶
肝、肾
正常
糖原的合成 与分解
糖原(glycogen)的概念:
动物体内的葡萄糖多聚体,是可迅速动用的能量储备
种类和功能:
肌糖原:180 ~ 300g,主要为肌收缩供能 肝糖原:70 ~ 100g,维持血糖水平
糖原的结构特点:
多分支状,一个还原性末端和多个非还原性末端 主要以α-1,4-糖苷键连接,分支处为α-1,6-糖苷键 葡萄糖单元的增减发生于多个非还原端,效率高
糖原的代谢概况:
葡萄糖 乳酸
葡糖-6-磷酸
葡糖-1-磷酸
糖原合成 UDPG
糖原分解
肝糖原 肌糖原
一、糖原合成(glycogenesis)
概念: 肝、肌的细胞质中,耗能将葡萄糖连接形成分支状多聚体 (一)葡萄糖活化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
葡糖/己糖激酶
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UDPG焦磷酸化酶
葡萄糖
葡糖-6-磷酸
(一) 糖原磷酸化酶分解α-1,4-糖苷键释出葡糖-1-磷酸
糖原磷酸化酶
(glycogen phosphorylase)
糖原n+1
糖原n + 葡糖-1-磷酸
(二)脱支酶分解α-1,6-糖苷键释出游离葡萄糖
脱支酶具有两种酶活性
脱支酶
①
(debranching enzyme)
②
转移酶活性
α-1,6糖苷酶活性
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 受体
腺苷环化酶 (无活性)
腺苷环化酶(有活性)
ATP
cAMP
PKA (无活性)
PKA (有活性)
磷酸化酶b激酶 磷酸化酶b激酶-P
Pi
磷蛋白磷酸酶-1 –
糖原合酶 Pi
糖原合酶-P
磷酸化酶b
磷酸化酶a-P
磷蛋白磷酸酶-1 –
Pi PKA(有活性)
磷蛋白磷酸酶-1 –
磷酸化酶b激酶 (活性低) 磷酸化酶b激酶- P (活性高)
磷酸化酶b (活性低) 磷蛋白磷酸酶-1
磷酸化酶a- P (活性高)
2. 去磷酸化的糖原合酶是活性形式
多种激酶
糖原合酶 (活性高)
糖原合酶- P (活性低)
磷蛋白磷酸酶-1
(二)激素反向调节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1. 肝糖原分解主要受胰高血糖素调节;肌糖原分解主要受肾上腺素调节
Ⅱ 溶酶体α-1,4-和α-1,6-葡糖苷酶 所有组织 正常
Ⅲ 脱支酶
肝、肌
分支多,外周糖链短
Ⅳ 分支酶
肝、脾
分支少,外周糖链特别长
Ⅴ 肌磷酸化酶
肌
正常
Ⅵ 肝磷酸化酶
肝
正常
Ⅶ 肌磷酸果糖激酶
肌
正常
Ⅷ 肝磷酸化酶激酶
肝
正常
(三)肝利用葡糖-6-磷酸生成葡萄糖而肌不能
葡糖-1-磷酸 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葡糖-6-磷酸
葡萄糖(肝) 丙酮酸 乳酸(肌)
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补充血糖 肌糖原分解为乳酸,为肌收缩供能
三、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调节彼此相反
(一)磷酸化修饰对两个关键酶进行反向调节
1. 磷酸化的糖原磷酸化酶是活性形式